网站首页 世界资讯 国内新闻 滚动 社会 经济 军旅 体育 科普 文化 法治 农业 医疗 数码 房产 汽车

粉丝控评难消失?从控评的逻辑说起

2021-09-30 10:40:00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曾于里
在最让人反感的饭圈行为里,粉丝控评一定是榜上有名。它看似只与饭圈有关,实际上与每个上网的人有关。

一场针对饭圈的前所未有的整治运动正在进行中。以前被视为“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饭圈结界总算被攻破,饭圈诸多乱象得以遏制,各方面都有所收缩,除了粉丝控评似乎仍在我行我素。

在最让人反感的饭圈行为里,粉丝控评一定是榜上有名。它看似只与饭圈有关,实际上与每个上网的人有关。就目前来看,控评仍未绝迹。铲除控评,就得厘清控评的逻辑。

控评影响互联网生态

简单地说,控评就是粉丝“控制”评论。通过粉丝有组织、有纪律、有规模的集体行动,发出对明星有利的评论,并对有利的评论进行大量点赞和回复,使其成为热评,让点开评论的人一眼就能看到;对负面评论进行“降温”或举报,避免其出现在评论前排。从而引导评论画风和舆论走向。

控评讲究的不仅是人海战术,还得速度快、节奏猛、行动统一。控评背后都有着组织严密、运行有序的粉丝后援会。后援会里有宣传组、打投组、新闻组、活动组,各司其职、勤勉努力。一旦它运转起来,有条不紊,效率惊人,完全不逊色于业内一流的公关公司。

一开始粉丝控评的区域局限于爱豆(idol的俗称,即“偶像”)的个人微博,后来逐渐向公共空间蔓延,无论是微博大V还是网友的个人账号,只要提及明星的大名,粉丝就会闻风赶来,抢占评论高地。如果你是表扬明星,就会有乌泱泱的粉丝到你微博底下留言,感激你对他家爱豆的喜欢,欢迎你入坑,告诉你他家爱豆有多么宝藏,夹带各种安利;与之相对的,如果你微博批评他家爱豆一句,各种污言秽语也会涌向评论区和微博私信,想法设法让你“闭嘴”。

如果是曝出关于爱豆的负面新闻,甚至上了热搜,粉丝同样有办法掩人耳目。他们会涌入该热搜词条底下,铺天盖地宣传他家爱豆做了哪些公益、登上哪些主流媒体,以正面消息流掩盖那些负面信息;并凸显出他家爱豆是个“正能量”青年,以此佐证关于他的丑闻是空穴来风,或者根本就不是他家爱豆的责任。不知道事情原委的网友点开该热搜词条,压根察觉不出这是个“丑闻”,因为事件本身以及真实的评论已经被控评湮没。

控评的泛滥,也滋生了无数大大小小类似于寄生虫的营销号。时常在微博冲浪的人会发现,几大文娱账号底下经常会有几个熟悉的面孔第一时间留言。这些账号有一些共同点:头像是帅哥或美女的剪影,账号加了金V,微博粉丝几十万上百万,点开微博都是私信投稿互动或者一些小广告……这类营销号的生存策略是:在文娱大V评论区刷存在感,慢慢刷成评论区的“意见领袖”。让人不可忍受的不是它们的“寄生”,而是它们为了第一时间抢占评论区的首页位置并吸引网友点赞,各种自导自演(给自己的评论回复评论)、煽风点火、制造撕裂。

这是控评惹人生厌的根本所在:它败坏整个评论生态,本来是属于众人的、可以有各种观点碰撞的评论区,最后成为粉丝的大型尬吹现场、营销号的低级表演舞台,网友很难翻到来自普通路人的真实意见,也纷纷失去表达的兴趣。

粉丝控评不仅荼毒微博空间,当豆瓣评分成为影视剧口碑很关键的参照指标后,控评也席卷豆瓣。只要是爱豆出演的作品刚上映或开播,粉丝就齐刷刷在豆瓣上打出四星、五星,全方位地瞎吹,吞没那些来自路人的真实评论,让豆瓣的评论体系面临严峻挑战。

在摸透豆瓣老号权重更高的反水军机制后,不少粉丝开始在豆瓣上“养号”以提高账号权重。此前有图书编辑在豆瓣发文控诉某顶流粉丝在豆瓣养号,造成其编辑的《记忆记忆》图书页面注水短评成灾。《记忆记忆》一书篇幅长达23万字,光注释就有200多个,这样一部并不易读的长篇小书,却在一天之内多出了上百条标注“读过”的点评,其中大部分来自某顶流的粉丝。同时受到冲击的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

粉丝控评可以说是简体中文互联网最让人反感的现象之一了。它看似只是饭圈的行为,却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只要我们还要上网,就有可能遭遇控评的干扰。

从法律层面看,控评就是一种违法行为。官方曾明确回应称:“控评”涉嫌违反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可提交充足证据材料,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举报。现在的难点是,法律执行上有诸多难点,实践上可能性太小了。这既需要平台从技术层面不断提升反控评、反水军手段,更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宏观调控,让对控评的治理更具可操作性。

制造“排面”

控评是为了给偶像制造“排面”,让数据显得好看,这是众所周知的。比如某个主流媒体的微博同时提到几个流量明星的名字,评论区就成为几个明星的人气战场,首页谁的评论最靠前、最多,其实也是在向外界宣告:谁的人气才是第一。

“排面”意味着流量,而流量意味着资源,流量越大,就能接更多的代言,拿更高的片酬,有更多的戏约,拥有更高的人气。

“流量至上”“唯流量是从”,是这几年娱乐圈最突出也最刺眼的现象之一。控评的“排面”,成为流量高低的一种直观表现,明星一方盯得很紧,粉丝后援会里的控评组也从不敢松懈。

粉丝由此滋生出一种“数据达尔文主义”的思维。只要爱豆数据漂亮,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就算夸大宣传或造假宣传也无所谓。粉丝的控评说辞,几乎都是在“尬吹”和“尬夸”,动不动就“绝了”“xxx啊啊啊”“表白xx”。有时也会列出爱豆的实绩,诸如多短时间内登上几大刊、拿到多少大牌代言——毕竟没有本职工作的实绩,能吹的就只有这些。

更夸张的造假,体现在流量明星微博的转赞数据上。时下只要你点开任何一个流量的微博,转发量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所谓的“数据组”,这些数据都是粉丝小号抡博抡出来的,或者第三方公司刷出来的。此前某顶流的微博转发量破亿,被媒体曝光大部分转发是数据公司刷的,涉案App不到一年时间非法获利近800万元。微博随后将转发量的极限值体现为“100万+”。但目前任何顶流的每一条“100万+”转发量的微博,可以说无一例外都是粉丝数据组刷出来的,真实的转发人数也许就几千人。

本质上说,顶流微博的转赞评就是一种“造假”,它所制造的“排面”,其实就是一个“楚门的世界”。但就像电影里揭示的那样,哪怕参与者都知道这一切是假的,也不愿意从中“醒来”,因为他们从造假中有利可图、各取所需。

之于爱豆本人来说,造假的流量是他们的立身之本,流量是他们的“门面”,是圈钱利器;之于制作方来说,哪怕是造假的流量,也能帮助影视作品博取更多的关注,拿到一个漂亮的播放数据;对于品牌方来说,造假的流量给足了品牌方面子,不会让营销显得打了水漂;之于粉丝来说,造假无所谓,关键是他们在造假造星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主导感和控制力……

这一次饭圈整治,花大力气解决的一大问题就是“流量至上”“唯流量是从”。只有视频网站、制作方和广大观众,敢于拆穿“楚门的世界”,斩断流量与金钱、名声和资源的转换机制,才能根本上破除艺人和粉丝的流量迷思。造假的流量再华丽,也不能带来任何益处,艺人和粉丝才有可能不在这种面子工程上“内卷”。

除此,还应该通过技术手段和法治手段,加大对虚假“排面”的打压力度。例如微博的技术手段不难监测出哪些数据是刷的、哪些又是营销号,如果平台花大力气整治,控评之风一定会有所收敛。不少数据造假都是通过第三方公司操作,这就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执法部门若违法必究,以身试法的人自然就少了。

反黑的逻辑

但控评不仅仅是为了“排面”。在与几个饭圈粉丝进行深入交谈后,不难发现粉丝控评的另一个主要出发点,是为了“反黑”。

“反黑”是一种反击的行为,它首先意味着有人在故意“黑”某明星,在故意攻击明星,恶评、谣言和诽谤是黑子的武器。粉丝认为黑子是以语言为棍棒,挥向自己的爱豆。

一般来说,针对艺人的差评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就事论事的路人差评。这是评论的权利和自由,不容粉丝干涉。但有些粉丝的确有被迫害妄想症,只要是差评都会被视为是黑子。路人差评可能不好听,但忠言逆耳、兼听则明。让爱豆活在好评的同温层里,闭目塞听、盲目自大,才是对他的伤害。吴亦凡就是典型例子。在他出事之前,因为有粉丝的控评,很难看到关于他业务能力的差评,吴亦凡也自以为很牛逼,各种胡作非为,最终自食恶果。

第二种是真假莫辨的人身攻击。从网传的关于明星的负面新闻里提炼出关键词,引导舆论认为该明星私德不彰、品行有亏、号召力太差、风评不佳等,让公众对明星形成不好的印象,不就作品评作品,而是以所谓的“人品”评作品。这类捕风捉影的黑评,在豆瓣小组、兔区等论坛颇为常见。

第三种是披皮黑。所谓“披皮黑”,即表面上装作是艺人的粉丝,但他实际上是艺人的黑子。之后他顶着该艺人粉丝的名义,在网络上兴风作浪、发出种种出格言论,之后将这些出格言论的截图有意地大面积散播,联合营销号造势,让网友以为该艺人的粉丝素质低下、癫狂狭隘,引导官媒对此展开批评,由此反推出“艺人失格”的结论,给该艺人的发展制造阻碍。披皮黑带有很强大的隐蔽性、迷惑性和误导性,对艺人和艺人粉丝的伤害极大。

第四种是上纲上线,以大字报的形式对明星的立场、倾向等进行曲解、夸大、抹黑,或者以“内幕”“爆料”等名义进行不恰当的关联。这对明星来说就已经是一种公关危机。

就比如某顶流的新剧经历正常的调档,不少营销号就引导做出联想:是因为该顶流即将被“整顿”。即便电视台、视频网站包括顶流本人都出面澄清了,但这种联想还是让很多黑粉或路人感到“兴奋”,他们看热闹不嫌事大,以为自己又要“参与历史”了。假设真的是正常调档,但这种联想足以让明星和粉丝心慌,也会让一些准备展开合作的品牌方产生观望心理,谣言的震慑力至此。

作为公众人物,明星在大是大非上立场不容有偏。只是,没有表态不代表就是“三观不正”,就事论事的不同意见不代表“屁股歪了”。但不少黑粉“就像互联网的秃鹫一样,饥渴地寻找着尸体”,他们乐于参与对“坏人”的揭发、批斗,以为自己参加了一场正义的派对,欣喜、狂热、乐此不疲、胜券在握、幸灾乐祸;他们乐于把事情搞大,如此就能够借助外力之手“铲除”自己不喜欢的明星。

上纲上线的指控相当可怕。因为一旦涉及所谓的立场问题,它就很容易演变成一场网络行动。粉丝最畏惧的是:黑子滥用政府的“举报”渠道,比如会号召粉丝集体向文娱管理机构举报和投诉,企图通过公权力的力量消灭“异己”。事实上,滥用举报根本不会得逞,但这种滥用本身不仅伤害了公权力,同时也形成一种风声鹤唳的氛围。此时就需要爱豆和粉丝自证清白。如果可以“自证”,那就侥幸躲过风波,虽然免不了日后仍有人仍揪着不放。

资深的饭圈粉丝告诉我:粉丝并非不知道控评招人烦,但有时控评又不得不做。三人成虎,粉丝不去挤占舆论空间,不控评来“自卫”,就给黑子留下抹黑的空间,黑子就可以肆意用谣言的棍棒打其他艺人。

只要黑子存在,只要抹黑有得逞的可能,粉丝的控评就很难消失,这时控评反而起到了类似于“辟谣”的功能。让控评“用魔法去打败魔法”,当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应当思忖的是:如何避免抹黑成为可能?如果抹黑失效,粉丝自然不必陷入零和博弈中,非控评不可。

一方面,对公众人物的品德提出更高的要求,固然有其必要性,但对于所谓“失德艺人”的定义应该更明确;包括惩戒措施,比如什么行为行业抵制多少年,都应该更为清晰、有章可循;而不是“一刀切”,或者让舆论充当“审判官”,跟着舆情做审判。一旦放纵舆论的审判功能,舆论就可能被利用。就像孔飞力所描述的:“这是扔在大街上的上了膛的武器,每个人——无论恶棍或良善——都可以取而用之……对害怕受到迫害的人,它提供了一块盾牌;对想得到好处的人,它提供了奖赏;对妒嫉者,它是一种补偿;对恶棍,它是一种力量;对虐待狂,它则是一种乐趣。”

既要重视民意的流向,却也需要理智客观的引导。在群情激愤之时,一些主流媒体和文娱管理机构更应保持冷静、审慎发言,避免迎合舆论,给饭圈产生错误的暗示——认为只要将官方机构牵扯其中,就能更轻易地抹杀一个人。目前一些黑粉深谙此道。此前微博发公告称,部分粉丝号恶意组织粉丝到媒体评论区等公共空间刷量控评,将公共空间当成放大矛盾的“社交场”。对此,我们应保持高度警惕,要避免正常的举报机制、官媒的正常评论沦为饭圈铲除不同意见的工具,杜绝饭圈以“爱国”等正面名义行网络暴力、党同伐异之实。

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饭圈账号的管理与惩戒,对于煽动对立、挑起矛盾、制造冲突的账号进行禁言、封号等处理,如若涉及其他违法犯罪行为也要予以严惩。这就需要平台切实履行责任,对于这类账号要及时出手,这是平台营造友好与宽容氛围的必须,也是平台长远发展的必须。笔者身边不少朋友纷纷退出微博,就在于微博的风气愈发“不宽容”,这难道就是微博想要的结果吗?

不久前,@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联合14家平台共同发起《构建清朗网络文化生态自律公约》,其中明确提到,对发布“以挑起事端或曲解原发内容本意等方式,激化矛盾、挑动不同粉丝群体相互攻击或恶意攻击持有不同意见的个人和组织的”“煽动或组织明星粉丝扰乱正常社会秩序的,如滥用政府举报渠道”等内容的账号,进行“限流、禁言、清理”等处理。这个自律公约的出台,非常及时。我们只能由衷期待,平台能够严格自律、说到做到。

无论何种形式的控评,都是对正常舆论生态的干预,是对普通网友权利的一种侵犯,不值得被认可。但“合理惩戒”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值得人们更多省思。放任黑子的胡作非为,引发的粉丝控评乱象还算轻微的,其对言论生态和舆论氛围的破坏将会更深远。


关键词: (责任编辑:宋薇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