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人物推荐 零零面孔 九零面孔 八零面孔 七零面孔 六零面孔 五零面孔

张连印:荒山植绿18载无愧“时代楷模”

2021-11-29 15:02:45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徐麦丽
11月24日、25日,位于大同市左云县张家场乡张家场村的张将军植树基地,一拨儿接一拨儿的人慕名而来,他们都想见一见张连印老将军。



引言

11月24日、25日,位于大同市左云县张家场乡张家场村的张将军植树基地,一拨儿接一拨儿的人慕名而来,他们都想见一见张连印老将军。

今年76岁的张连印,曾担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2003年5月,张连印退休后,与老伴王秀兰回到原籍——左云县张家场村。当年,地处京津风沙源治理区的张家场村,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漫山风沙和荒山秃岭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左云县古称白羊城,与内蒙古凉城县接壤。上世纪50年代,左云人民就在白羊大地上开始有计划地绿化治理,但由于地处塞北大风口,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黄土、黄沙、黄风,防风固沙一直是个坎。

经过反复思考,张连印做出决定,要把人生最后一个战场选在荒山荒坡上,他决心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范围内,为家乡人民做点有限的好事。回乡18年,他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即使身患癌症,依然奋斗不止,在家乡的荒山、荒岭上打了8眼机井,建蓄水池1座,修灌溉防渗渠3500余米,硬化道路3.5公里,为村里绿化荒山打下基础。在荒废的河滩上建成苗木基地300余亩,育成的树苗提供给全村、全县绿化荒山。他带领团队共植树1.8万余亩,其中参加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1.4万亩,栽种205万余株,为左云县环境改善和京津风沙源治理作出了突出贡献。

张连印先后被表彰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军先进退休干部”等。今年6月,他被授予山西省“全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今年10月18日,中宣部授予张连印“时代楷模”称号。

他不图名不图利 退休后回家乡植树造林

张连印要回乡义务植树,刚开始老伴和子女们有很多顾虑,提醒他不要折腾了。乡亲们得知后,更是众说纷纭。有人说,退休的大干部回来栽树,肯定是在城市里呆腻了,回来散散心,做做样子就会走人的。也有人说,傻子才把钱往光山头上扔,草都长不起来,咋能栽活树?身边的亲朋好友也好言相劝,让他带领承包煤矿或者开发房地产,那样做,见利快,还省事,大家也能跟着沾光。

面对种种猜疑和建议,张连印主动与乡政府签订了“军令状”,郑重承诺:“我回乡植树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不要林权,也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

2004年春天,张连印开始行动,修路、通电、打井、修渠、整地、育苗,还没见到苗木成活,攒了一辈子的30万元积蓄就已花费殆尽。他开始动员全家,大女儿一家将刚买的婚房做抵押,贷款20万元送到父亲手中;儿子一家拿出10万元支持父亲;小女儿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一起拿了出来。除了家人,张连印还走访老战友,跑有关单位,总算解决了资金问题。

像照顾孩子一样,张连印对栽下的每一棵小树都倾注了情感。很快,第一批10000棵树苗全下了地。张连印每天望着小树苗,正当他满怀期待的时候,却发现这些小树苗不但不长,还干枯了很多。没看到树苗成活,他整晚睡不着,当地人也劝他不要栽了。

怎样才能把树栽活呢?

有村民告诉张连印,没种好树是因为当地的土不行。2004年初夏,张连印几经辗转打听到省城有一位知名治沙专家,他迫切想问问专家,到底是土不行,还是树苗不行。几天后,张连印带了半袋子张家场村的土壤赶到太原。看到曾经的将军如今灰头土脸一脸急切的样子,这位专家了解情况后,主动带着技术专家到张家场村现场指导。看完之后,指出了问题是出在树苗上。

专家到来,张连印抓住机会,除了考察适合土壤环境的树苗,从怎么抗病虫害到如何抗寒,张连印刨根问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经过半个月的考察,张连印最终选定了樟子松的定植苗。这一次,成活率大大提高了。

眼看着像孩子一样的小树苗们茁壮成长,张连印满怀欣喜。可是,这一年冬天,张连印到山上检查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远远看去,一大片树苗东倒西歪,走近一看,有的小树苗上有牙印,地上有羊粪,这才知道原来是被羊啃了。

第二批好不容易成活的树苗,又没了,张连印的心一阵阵地痛。他召集羊倌们一起开了个会,给他们讲植树造林对风沙对农作物的作用,看到有的羊倌脚上的鞋磨破了,他给羊倌们送去了胶鞋。村里的羊倌们都感动了,从那之后,羊群啃苗事件再也没有发生过。

2005年春季,张连印自费从东北拉运了160万株松树苗,供自己使用,还为部队、学校和周边厂矿企业无偿提供了30万株,使全县的义务植树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2007年7月,张家场村被验收为山西省生态园林示范村,张连印本人也从门外汉成了植树专家,他的林业工程被评为优质工程,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

他不放弃不抛弃 抗癌同时仍想着要种树

植树造林的事业刚刚起步,张连印又开始一场新的“战斗”——2011年,他被确诊患上肺癌。

“当初承诺的绿化目标还没有完成,当兵的得说话算数,这个事不能就这么算了!”怀着这样的心情,张连印很快进行了右部肺叶的切除手术,开始了长达5个月的化疗。2012年年初,张连印的病情逐渐好转,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反对,他又回到心心念念的张家场,为的就是种完剩下的地。他白天扛着铁锹上山挖坑植树,晚上回到屋里的土炕上输液治疗。

2014年5月,张连印种树5000亩的目标成功完成,他当年的承诺终于兑现了。然而,古稀老人还没有完全体验胜利的喜悦,就又遭遇了命运的考验:当年,他病情恶化,被诊断为肺癌骨转移。“当时医生提出了两个治疗方案,一个是保守治疗,另一个是动手术,摘掉肋骨。我考虑摘掉肋骨肯定不行,摘掉以后我就不能干活了,不能种树,那样我觉得活着也没啥意义,我还有好多事需要做,只要我能动,就不能当逃兵。”张连印语气坚定地说。

张连印选择了保守治疗,每月都要回到500公里外的河北省石家庄市取药。

时至今日,已抗癌10年的张连印,每天微笑着面对病魔,扭秧歌、唱歌,出门办事不让人开车送,走路比年轻人还快。

“你看当年这都是烂石头、烂河滩,到处是沙丘,现在树叶长得很好,很茂盛,我的心情很好,很高兴。”看着如今一片生机盎然的张家场,张连印一脸自豪。

前些年,张家场村的村民自发捐钱捐物,在张连印植树的山坡上建起一座凉亭,准备题刻“将军台”石碑,他坚决不同意,最终立了一个“京津风沙源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纪念碑,以激励后人。

他不忘恩不忘情 绿化接力棒传给下一代

张晓斌是张连印的长子,过去由于工作忙,父子俩分多聚少。张连印被确诊肺癌时,就想让张晓斌“接班”种树,但考虑到孩子的前途,一直没张口。2014年12月,癌细胞骨转移后,病榻上的张连印好几次看着身边的长子,欲言又止。当时,刚过43岁的张晓斌,已经担任正团职8年,后备考察3年,有机会提拔晋升。但是,当他看到父亲恳切的目光,便不由自主地落下了眼泪。最后,他选择脱下军装,回到家乡,陪父亲一起做他想做的事。

“回来第一年,当时山上没有通路,所有的树苗和水都是靠人力手提肩扛送上去,一天下来,手也磨破了,肩膀也磨破了,当时觉得确实太不容易了。”张晓斌说,从山上下来以后,父亲带着他到种过树的地方去看,父亲第一年回来种的树,已经有8米高了。

为什么要执意回家乡呢?这是包括张晓斌在内的很多人都好奇的问题。

这一切要从张连印的童年说起。1945年2月,张连印出生于左云县张家场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4岁时父亲去世,6岁那年母亲改嫁,从小他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在众乡亲的帮助下,张连印读书到初二年级,因爷爷患病,他不得不回家照顾,办理了退学手续,一步三回头含泪告别了学校。不久后,病重的爷爷撒手人寰。在亲人离世、衣食无着的那段时间里,乡亲们通过各种方式关心、照顾着年仅13岁的张连印。“我是一个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孩子。”张连印说。

1963年冬天部队征兵,公社领导和村干部考虑到张连印在集体劳动中表现优秀,又是孤儿,就推荐他去参军。经过政审体检,张连印被批准入伍。“记得入伍那天,我骑着高头大马,胸前戴着大红花,乡亲们敲锣打鼓欢送我。从那天起,我就下定决心,要早日入党,当个雷锋式的好战士。”在新兵欢送仪式上,张连印作为代表发言,他临时编了个快板,至今记忆犹新,鼓舞一生:“你们给我戴红花,我把决定来表达,到部队要听党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这四句话张连印记了一辈子,也照做了一辈子。

张连印1964年入伍,196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培养和帮助下,他从一名普通的战士成长为一名共和国的将军。

在部队,张连印报效国家,退休后,总算有机会报答家乡父老。为了绿水青山,为了子孙后代,他在广袤的大地上持续奋斗,续写着一个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成为“时代楷模”。

面对这个称号,张连印说:“这个荣誉是集体的。我是一个退役军人、普通党员,在我回乡的18年间,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当地的人民群众,都给予我大力的支持,我们左云县历任领导对绿化荒山荒坡、植树造林非常重视,现在我们万亩以上的精品工程就有15处,所以这个荣誉是集体的,是一个团体的贡献,是大家的力量。我非常感谢组织,感谢党,我还要继续做好生态建设的宣传员,绿化荒山的战斗员,森林树木的护卫员,只要我的身体还可以,这项工作我还要继续坚持下去。树木漫山遍野,一棵树就是一个防风固沙的兵,千千万万棵树就是一个绿色屏障。看着是植树,事实上我们是在保卫首都,保卫京津冀。我和这些小树苗一样,站好岗,放好哨,当好普通一兵,坚持到底。”


关键词: (责任编辑:宋薇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