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在厦举行 两岸学者探讨传承国学智慧力量
12月18日,由厦门筼筜书院、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厦门白鹭洲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主办的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顺利举行。
此次论坛主题为“国学·书院新挑战 新发展”,首次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举行,由筼筜书院主会场与台北奉元书院、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两个分会场进行连线,分别由厦门筼筜书院创院理事长、山长王维生,台北奉元书院理事长刘君祖,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教授陈韦铨主持。
三个会场的百余位两岸学者相聚云端,交流切磋,具体探讨后疫情时代的人文思考、国学智慧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国学与现代生活方式、国学现代化的研究途径、新发展阶段书院的创新发展等议题,为延续两岸文脉,增进两岸文化认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厦门会场。(摄影:何松青)
两岸连线共话传统文化新发展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支平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坚持举办12年的国学论坛顺应传统文化发展大趋势,认真贯彻今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可以说是今后传统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台湾中华奉元学会创会理事长、台湾暨南大学荣誉教授徐泓表示,传统文化新形势已经出现,从救亡图存到中国的崛起带来了中国文化的复兴,有了民族自信就有中国的话语权。两岸应该合作共荣,为世界文化贡献中国智慧。
已连续10年参加国学论坛的北京大学人文讲习教授陈鼓应,今年在台北会场参加会议。他说,“一如第一次参加论坛,追忆老朋友,追寻中华文化的汇通。”
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教授郑卜五说,从筼筜书院开院典礼和第一届国学论坛举办至今,10余年来有上千位两岸学者相聚筼筜,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在共同文化的基础上,彼此都有深厚的渊源。
△国学论坛台北奉元书院分会场。
抗疫中彰显中华文化力量
受疫情影响,原本一年一届的国学论坛于2020年暂停一年,在抗疫过程中,中华文化也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与力量。
“抗击新冠疫情,中国积极有为,其背后有中国文化‘爱’与‘敬’的精神力量支撑。”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在《中国抗疫中“爱与敬”的文化底色》中指出,疫情之下涌现了许多和衷共济、守望相助、甘于奉献的事迹,体现了仁爱神韵。自古至今,中国人始终以爱与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以善治善政凝聚人心、协同人力,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险阻。
在《中华文化之“门”的媒介哲学思考》中,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谢清果指出,中华文化能帮助我们处理好与自然、与人、与周遭的一切关系,从而畅快地游走。
台湾东海大学哲学教授蔡家和在《新冠疫情下世界局势之儒学省思》中指出,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世界秩序俨然受到撼动,中国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其建立在人文精神与秩序上的擘划、调适和稳定等作用,显得十分可贵。
“疫情给了现代人一个生活重构的机会,即对美的重新认识,重建美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厦门理工学院讲师陈永宝在《临场感与整体感:疫情环境下的风景美学省思》中认为,利用风景论中临场感与整体感的重建,恢复人在世界中生命本有的状态,是化解疫情期间各种不适及冲动行为的一把钥匙。
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经学所教授陈政扬在《后疫情时代的庄学反思》中指出,民众不只是行动上配合防疫,减少生活中不必要的社交活动,避免群聚的危险,在心态上也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排解焦虑。
△国学论坛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分会场。
中华优秀文化能为社会发展服务
专家们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能够为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服务。
“人的发展始终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中心问题。”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张茂泽在《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文化的结合点》中指出,在中华文化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看来,整个世界天人合一,以人为重。人的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心论题。儒学和马克思主义思考人的发展问题,都以人性为基点,以人性的自觉和实现为逻辑基础。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冯兵在《“乐”:儒家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与实现路径》中指出,以“乐”为中心建构的儒家政治思想体系即为“乐治”,其对民众情感需求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传统礼乐文化的人文精神,是一种理想化的善治模式。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盖建民指出,提倡文化自信,就是要彰显中国本土文化的自信心,我们要找到文化根基,并把文化自信建立在这个根基之上,才会逐渐形成富有内涵的不可动摇的自信力。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胡发贵在《儒家与古代中国的凝聚》中提出,从中国古代的历史来看,促进华夏民族的团结和凝聚,推动国家统一和发展的内在原因是儒家文化。“基于观察,我们以为儒家文化为古代社会的融合提供了一种极具感召力与号召力的思想理论,它在心灵上使亿万人民彼此认同,为人们的沟通与认同创建了一条坚实的纽带。”
华夏五千年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学院客座教授,著名易学家易大成说,传统文化中重人际关系、重社会和谐、重道德修养、重礼义廉耻、重道德自律、重理想人格、重和而不同等思想资源一下子成为全社会最需要了解、最需要获得的东西,这些思想观念正是当今我们这个社会最缺乏的东西。人们试图通过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国学的重视,来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呼唤正义的力量,呼唤健全的理想人格,呼唤人性中善的本质;进而希望通过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达到提高全民族的整体道德素质、再现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好宿愿。
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陈大明说,在新时代深入借鉴传统文化思想之精华,对于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
△论坛研讨现场。(摄影:何松青)
新发展阶段中国书院面临变化与挑战
厦门筼筜书院一直专注以现代气息讲述历史文化。厦门筼筜书院山长王维生,十余年来运营筼筜书院并筹办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他感慨道,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发展阶段中国书院面临着许多变化与挑战。尤其是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和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双重叠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随着国家文化战略的调整,新教改方案的出台,未来的书院需要进一步与当前的生活主题紧密联系进行创新改革。
在《新发展阶段中国书院发展若干趋势刍议》中,王维生指出,新发展阶段,中国书院首先要重新明确其功能与定位,并逐步从“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向“安身立命智慧的教育”和“现代公民人格养成教育”的目标不断递进提升。在教学内容上应该认真审视近些年经典教育推广的实际效果。“书院的国学教育内容对现实生活应该有所回应与帮助。”王维生说,要注重国学生活化教育,在方法途径上,应与时偕行,喜新不厌旧。此外,民间书院在运营模式上应该有创新思维,书院界应有意识地抱团发展,全国性的书院团体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发出新发展阶段中国书院的声音。
朱子学会顾问、福建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朱清在《简论书院价值与书院文化复兴》中指出,当代书院需要党政部门因势利导,使之行于正道。书院属于传统文化,其复兴的目的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院文化复兴要坚持思想道德教育守正鼎新,避免追求功利化和单纯娱乐化,防止活动偏离主旨。”朱清说,“继承传统”和“转化创新”,都应当细化项目,使其具体可操作。
“在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实现书院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是每所书院的重要责任与使命。”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琦以湖南汨罗屈子书院为例,指出采取传统文化与现代新媒体相融合,突破时空限制,建构书院文化传播的新范式;打造全方位、多渠道的传播矩阵,形成文化传播合力;促进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赋能地方发展,以扩大社会影响力等方式激活书院的现代功能,发挥其在当代生活中的作用。
四川大学教授、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舒大刚在《巴蜀书院文化的回顾与前瞻》中指出,书院是古代中国重要的教育模式,巴蜀自古是书院建设的重要方面军。巴蜀书院具有“政府重视,政策宽松”“官私结合,院学互补”“功能齐备,尤崇信仰”“兼容并包,以儒为主”等特点。
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品端在研究清代台湾书院的特征及其作用时发现,台湾的书院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在推进台湾社会文明进程中曾经发挥过特别重要的作用。
△筼筜书院国乐社表演儿童朗诵《诗经·木瓜》。(摄影:何松青)
关注青少年国学人文教育
疫情过后,书院如何增强青少年成长中的国学人文教育?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罗安宪表示,21世纪的中国必将是一个思想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期。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需要传统思想的滋补,青少年的思想世界更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经典学习中要注重通过对核心观念的深入解读来把握经典的深刻意涵,其中道德内蕴是传统文化的根本。
“今日的大学教育有着过度专业化与市场化的问题,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武夷学院宋明理学研究中心、副教授黄柏翰在《传统书院精神对于当代通识教育的启迪》中指出,宋代书院教育的精神在于强调人格修养与道德实践的人文精神,呼应了当代通识教育追求全人教育的理念。书院精神的提出,能够提升人文教育的高度,并对人生的价值取向做出指导与建议。
台湾孔子协会创会理事长、台湾孔子学院院长孔维勤博士指出,面对当前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活化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人文国学传承,建构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学人文教育刻不容缓。他提出,可以全方位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策略,兼顾语文能力、人文涵养与品格熏陶,透过主题式的实验教学,逐步提出实际的教学教案,从而让国学进入家家户户。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网培中心特聘教授孙艳红提出,国学经典是立德树人的最本质依托,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的重要载体(如收入中小学教材),有利于学生处理好成长中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各种关系,更有利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弘扬。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传统经典推广中心副主任刘艳超在《传统经典诵读与创新教育》中认为,在当前的相关教学中,应当有效地引导国学经典等内容,从而在最大限度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让学生通过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国学作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的身心得到较好发展。
“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牢固树立文化自信的民族观,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一股清流。”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传统经典推广中心副主任王金梅在《慕圣崇贤习经典,推陈出新诵华章——浅谈学习经典和诵读经典推广》中指出。
诵不完古韵的悠扬铿锵。在论坛开幕式上,筼筜书院国乐社的师生表演了儿童朗诵《诗经·木瓜》、古琴花艺《释谈章》、古琴太极《流水》、琵琶诗朗诵《岳阳楼记》等节目,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
近年来,筼筜书院不断创新传统文化课程,书院少儿美学老师陈纯丁为孩子们设置的少儿国学花艺便是一门围绕植物的通识课程,包括礼仪、艺术、美学、人文元素等,旨在以植物为媒介诠释其文化内涵,指引孩子们体验自然奥妙,感受人文趣味,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坚定广博学习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