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中国梦人物 视听中国 代表发言 先锋故事 践行者 红色记忆

传承红色文化《晋绥日报研究文存》首发式在山西吕梁举行

2021-04-13 21:37:32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 李川
4月1日,红色文化与新闻传播学术研讨会暨《晋绥日报研究文存》首发式在山西吕梁学院举行。

  4月1日,红色文化与新闻传播学术研讨会暨《晋绥日报研究文存》首发式在山西吕梁学院举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川 摄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吕梁4月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川)73年前的1948年4月2日,毛泽东主席途径晋绥边区时,在兴县蔡家崖接见《晋绥日报》和新华社晋绥分社编辑人员,并发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这次谈话从更高的战略角度,更有针对性的角度,提出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73年来,这篇“谈话”广为流传,影响深远,一直指导着党的新闻工作的建设和发展,至今仍然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吕梁学院院长殷杰、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林炎志、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共同为《晋绥日报研究文存》揭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川 摄

  4月1日,就在山西吕梁这片浸染着革命先辈鲜血和传承着吕梁精神的红色土地上,为庆祝建党百年华诞,纪念毛泽东主席《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发表73周年,红色文化与新闻传播学术研讨会暨《晋绥日报研究文存》首发式在山西吕梁学院举行。

  《晋绥日报》原名《抗战日报》,是中共晋西区党委机关报,于1940年9月18日在山西兴县创刊,并于1946年7月1日改名为《晋绥日报》,1949年5月1日终刊。

  《晋绥日报》是晋绥边区第一张铅印报纸,近十年发行2171期。以《晋绥日报》为中心的晋绥新闻事业,开创了反“客里空”运动等党的新闻事业许多优良传统,同时也为新中国新闻事业培养了常芝青、甘惜分、阮迪民、杨效农、纪希晨、穆欣等一批著名的新闻人。

  晋绥新闻事业孕育于吕梁这片红色热土,晋绥新闻精神也成为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力量源泉之一。近年来,依托地域优势,吕梁学院在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支持下,专门成立晋绥新闻与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晋绥日报》研究,并作为“吕梁学院红色文化旅游学科群”项目立项。

  在活动中首发的《晋绥日报研究文存》第一辑便是重要研究成果之一。据了解,《晋绥日报研究文存》第一辑共5种8册,338万字,分索引编、新闻工作文选、社论编、文艺编、研究论文集等六编,为《晋绥日报》的检索、查阅和深入研究提供了详实、便捷的资源。

吕梁学院院长殷杰致辞。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川 摄

  吕梁学院院长殷杰表示,吕梁精神、晋绥精神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师生思政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的生动教材和鲜活素材,是激励吕梁学院不忘初心、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支柱。

  “长期以来,吕梁学院以吕梁精神办学育人,将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作为战略工程、铸魂工程,成立晋绥研究中心和吕梁精神研究中心、设立红色讲堂、编纂‘吕梁精神’书籍等,积极将吕梁精神和红色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殷杰说。

吕梁市副市长任磊致辞。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川 摄

  吕梁市副市长任磊表示,本次研讨会和首发式的举行,是吕梁市推动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吕梁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对重温党的光辉历史,汲取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吕梁市大力实施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调查挖掘红色旧址遗址以及纪念设施326处、编排舞剧《吕梁英雄传》、主持开展红色文化系列研究等,在多项工作中,为吕梁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

  中国新闻史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邓绍根致辞。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川 摄

  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晋绥日报》的办报实践绝对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新闻史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邓绍根认为,毛泽东主席与《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围绕无产阶级党报如何加强党和群众联系展开的重大问题,对无产阶级党报的性质、作用、任务、文风等进行了深刻的阐释,成为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经典文献。《晋绥日报研究文存》的出版,为我们进一步挖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渊源和深刻内涵提供了新的支撑。

  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林炎志与吕梁学院党委书记周富国共同为吕梁学院晋绥研究中心揭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川 摄

  在活动现场,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林炎志与吕梁学院党委书记周富国共同为吕梁学院“晋绥研究中心”揭牌。并同期举行了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向吕梁学院捐赠22卷文献书籍《共和国日记》以及吕梁学院向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赠送“晋绥情怀”匾额仪式。

  为了继续深化晋绥精神研究,吕梁学院特地聘请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林炎志、名誉理事长贺晓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童兵,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乔云霞五人为吕梁学院晋绥研究中心顾问,并同期聘请了14位新闻领域研究学者为吕梁学院客座教授和6位吕梁地方史研究学者为吕梁学院晋绥研究中心研究员。

  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段晓飞致辞。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川 摄

  再次踏上吕梁这片土地,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段晓飞感慨万千。

  段晓飞表示,“我们称自己是晋绥儿女,这里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晋西北的小米、黑豆养大了这一代人,养育之恩没齿难忘。我们铭记老一辈的嘱托,努力回报这里的人民,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吕梁学院向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赠送“晋绥情怀”匾额。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川 摄

  多年来,晋绥儿女们几十次走进晋西北老区,帮扶济困、捐资助学。“我们连续5年在吕梁、忻州地区组织‘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捐款709万元,先后资助1418名老区的寒门学子圆梦大学,同时,我们一直协助当地政府和驻军,努力在吕梁山寻找收迁散葬八路军烈士遗骸。迄今已有655位烈士被接回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安葬,其中540位是无名烈士。我们深知,把烈士装在心里,才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段晓飞表示。

  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林炎志代表基金会向吕梁学院捐赠22卷文献书籍《共和国日记》。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川 摄

  活动期间,米博华、童兵、林炎志、王润泽、张昆、乔云霞、刘守文等来自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河北大学、吕梁学院等高校的新闻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分别围绕毛泽东新闻思想、党的新闻工作群众性原则、新闻教育本质与使命等主题进行主旨报告和专题报告,上海市委党校图书馆副馆长吴才唤、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党子奇向会议致辞,为大家献上了一场红色文化学术盛宴。

  据悉,本次活动由复旦—清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教学研究基地、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国新闻史学会、吕梁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晋绥边区老一辈革命家后代,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新闻领域专家学者,以及吕梁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吕梁地方史研究专家,吕梁学院师生代表共300多人出席活动。


关键词: (责任编辑:韩政)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