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中国梦人物 视听中国 代表发言 先锋故事 践行者 红色记忆

周满康:奔赴抗美援朝战场的少年

2021-12-09 16:51:49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高璟
到了1952年12月,战争形势有了新的变化,周满康所在的部队接到指令,即刻北上,奔赴朝鲜。因此,周满康成为最后一批入朝作战的中国军人中的一员。

1951年4月的一个清晨,浙江省淳安县妥桥乡题塔村,放完牛回家的农家少年周满康像往常一样走到厨房的灶台前,掀开锅盖,母亲做的早饭和往常一样,是一些玉米面糊糊。正是长身体的年纪,往常周满康都会连喝两碗,但这一天的早饭,他只匆匆喝了一碗。望着眼前50多岁的母亲劳碌的身影,周满康食难下咽,悄悄转头间,一颗颗的泪水滴落在他面前的碗里。他在心里不停地对着母亲的背影说:妈妈,我要当兵走了,妈妈,再见!

是的,周满康做出这个参军的决定时,没有对家里任何人讲,因为他知道,父母根本不会同意,因为他是家里最小的儿子,跟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比起来,他从小就是父母最疼爱的孩子,何况他才15岁,在父母眼里他还是个半大孩子,他们哪里舍得他去前线打仗呢?

但是,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早已在他胸膛内跳荡了许久。周家家境很一般,8亩田地是一大家人的全部经济来源,但父母支持周满康读书,半年前,他已读完了小学,还参加了青年团。而现在家中已没有能力供他继续上中学。虽然眼下在家跟随父母务农,但少年有志的他早已成长为一名有思想、有抱负的青年团团员。那段日子里,全国上下都在共同喊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雄壮口号,当参军的动员令第一次到达淳安县的时候,周满康雀跃的心情就再也抑制不住了,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他就和同村的伙伴们积极地在村政所报了名。

当一位征兵干部向眼前这个白皙瘦弱的少年询问年龄时,少年担心自己年龄不够,人家不要,就把头一低,多报了三岁。那一年,淳安县共有约1600名青年自愿报名参军,周满康是其中最小的。在只有90多户人家的题塔村,除了周满康,还有另外5位青年也通过了考核,光荣入伍。

入伍后,周满康所属的志愿军21军63师188团先是驻扎在浙江省的某个海岛上,他们一边练兵,一边等待上级的行动命令。当时,新生的人民政权还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国民党政权虽已退守台湾,但他们还有1万多残部盘踞在浙江省的大陈岛上,成为当时台海对峙局势中,我国沿海岛屿最北的国民党军队据点。因此,周满康所在的部队曾一度待命,时刻准备解放大陈岛。

在海岛上,周满康很快崭露头角,他有文化基础,勤奋好学,做事认真,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通信兵。

到了1952年12月,战争形势有了新的变化,周满康所在的部队接到指令,即刻北上,奔赴朝鲜。因此,周满康成为最后一批入朝作战的中国军人中的一员。

转眼到了1953年6月中旬,“三八线”战情紧急,停战谈判形势严峻,为了在谈判中取得主动,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决定共同发起一次“夏季反击战”。这一天,周满康所在部队接到了紧急命令,迅速向“三八线”开进。这是一次急行军,每人身上负重约30公斤。队伍趁着夜色快速向南进发,行进途中,头顶不时有前来侦察的敌机盘旋。

到了当天晚上约11时,周满康和他的战友们的行进速度依旧不减。突然,传来了防空预警的枪声,敌机出现,这次不再是侦察机,而是轰炸机!大家立即按指令向公路两侧的沟渠里疏散隐蔽,但就在这时,周满康听到了头顶的树叶发出了一阵唰唰作响的声音,他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就被人猛地推倒在地,几乎在同一时刻,他的耳边传来一声巨响,他一瞬间就什么也听不到了……

不知过了多久,周满康睁开眼睛望了望身边,发现了他们的田教导员,只见田教导员看了看头顶,敌机已完成了这一轮的轰炸飞走了,他抖落身上的灰尘、树叶,慢慢站起来,并把周满康也拉了起来,就在离他们不到20米远的地方,他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弹坑,周满康的双耳依旧嗡嗡作响,他此时才意识到刚刚所遇到的危险,幸亏有田教导员的奋力一推,才救了他的命。好在这次遭遇敌机有惊无险,部队没有出现伤亡,于是他们稍做整顿,便继续上路了。

为避免暴露目标,部队的急行只能在夜间进行。部队的集结地点在距离“三八线”仅十余里路程的地方,这里以坡地为主,整个阵地上只有简易的战壕和防空防炮掩体工事。大家迅速地到达指定战斗位置,一边休整,一边补充给养弹药,一边摩拳擦掌准备和敌军打一场硬仗。在“三八线”东线的文登里高地,周满康一共经历了21天的磨炼与考验。他们的阵地与对面的美军阵地相隔不足百米,中间以一条小溪相隔。两军对垒的情况之下,枪炮声时响时歇,敌机更是频繁袭扰。一到夜晚,一束束强烈的探照灯光和一发发照明弹、信号弹更是将阵地照得亮如白昼。

事隔多年,周满康依旧对那个阵地上的情况记忆犹新:在敌军密集炮火轰击下,我方阵地一片焦土,为了对抗敌军,减少伤亡,志愿军战士们只能不断向下挖掘防御工事,一遇到敌人炮击,就躲进坑道、防空防炮洞和“猫耳洞”里;敌人停下攻击时,我方就加紧修筑工事,增强防护能力;如果敌人胆敢走出他们的掩体近距离来犯,我们就迅速到达射击位置,拿起枪来保卫我们的阵地。再看敌人的阵地那一方,有绿草,有大树,一片郁郁葱葱,看不到多少残酷的战争痕迹,因为我们没有多少炮弹,无法像敌人那样展开一轮又一轮永无休止的密集轰炸。但就是在这样一种敌我双方力量不对等的情况下,志愿军战士们依然凭借着一腔孤勇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不退让半分。“猫耳洞”留给周满康的印象是潮湿的、逼仄的、漆黑的,出入都必须低头弯腰,战士们待命时,只能蜷缩着,半坐半靠,怀里抱着自己的枪支,弹药也都不离身,而头顶上还在不停往下滴水。

作为一名通信员,周满康在这样艰苦的战争环境里积极完成着自己的任务,面对敌人的炮火封锁和不间断轰炸,他镇定自若地行进在一条条潮湿黑暗的坑道里,往来穿梭间,及时传递着一条条军情、信件、指令与口令。他与战友们就这样一道为了使命战斗着,为了和平坚守着。年仅18岁的周满康,就是在那段难忘的岁月里,凭借勇敢坚定的思想表现和强烈的战斗积极性通过了组织的考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团年龄最小的党员。

驻守前线期间,周满康还曾遭遇过一次险情,那是在敌人发起的一轮火炮攻击中,一枚炮弹不偏不倚落入我方阵地的一条坑道里,顿时土方坍塌,正在附近的周满康一下就被埋在了土里,是战友们不顾自身安危,七手八脚一齐上阵,才把他挖出来,所幸这一次也是有惊无险。

1953年7月27日,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周满康在朝鲜的七个多月时光也很快结束了。

1955年5月,周满康被划入海军序列,进入南京海军学校完成了初中学业。1957年,周满康转到河南商丘步兵学校继续学习军事,1958年5月,又调到河北石家庄步兵学校。1960年4月,他从石家庄步兵学校毕业,在当期毕业的160名学员中,他是唯一留校任教的。1970年,华北战情告急,周满康被上级调往山西,任63军189师某团副团长,后任教导队长,主抓军事训练。1986年11月,周满康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脱下军装,光荣退休。

(此栏目内容节选自三晋出版社新书《战火中的青春》)


关键词: (责任编辑:韩政)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