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聪:“驭龙”潜海 挺进深蓝
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 题:叶聪:“驭龙”潜海 挺进深蓝
今年深秋时节,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三台实尺度潜水器模型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参观。
这些“大国重器”背后,有个名字不得不提——他就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长叶聪。20年间,他先后担任“蛟龙”号主任设计师和首席潜航员、“深海勇士”号副总设计师、“奋斗者”号总设计师,见证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每一次跨越。
浩瀚的海洋,已成为人类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必争之地。对于拥有漫长海岸线和辽阔“蓝色国土”的中国而言,具备深海探测能力意义重大。
2021年10月21日,观众在北京展览馆参观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展出的载人潜水器。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挺进深蓝、探索深海,离不开深海运载装备。2016年,我国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研制工作立项,由七〇二所牵头研制,叶聪担任总设计师。这一年他只有37岁,虽然年轻,却已“身经百战”。
2001年,叶聪大学毕业后入职七〇二所,工作伊始就跟随总设计师徐芑南投入到7000米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研制工作。当时,国外对载人深潜技术高度封锁,叶聪边学习边设计,敢啃“硬骨头”,出色完成了总布置主任设计师的工作。
“蛟龙”号各项性能到底如何要通过海试来验证。叶聪主动请缨,成为“蛟龙”号首席潜航员。从“蛟龙”号首次突破50米,到“奋斗者”号首次突破万米,他参与各型潜水器的下潜测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深度”。
对于下潜,叶聪是这样理解的:设计师不下潜,设计只能源于纸面数据;而亲自下潜,更有利于优化设计方案、提高潜水器实用性,也向外界表明态度,设备是安全的。
叶聪在“蛟龙”号、“深海勇士”号模型前介绍情况(2018年1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海试的风险,不言而喻。“蛟龙”号3000米级海试现场,叶聪和队友遇到了非常特殊的情况:“蛟龙”号在潜到2000米深度时多次出现电气绝缘故障报警,但上浮几百米后,故障又莫名消失了。
在这个深度,一块人指甲盖大小的钢板所承受的压力,相当于两辆汽车的重量。绝缘报警意味着可能有壳体漏水或线路短路,这种情况一旦真的发生后果不堪设想。叶聪他们可以选择立即上浮,但上浮后故障就会消失,难以找到故障点位,甚至连故障数据也拿不到。
怎么办?经过请示,包括叶聪在内的下潜人员共同商量后作出决定,先在母船上做好充分准备,水下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就适当延长试验时间,努力关注每一个现场数据。
在内径2.1米的密闭球舱内,叶聪坚定地下达了再次出发的命令。1600米、1700米、1800米,潜航员面前显示屏上的数字跳跃递增,警报灯果然再次快速闪烁起来,他稳住“蛟龙”号开始排查故障。经过了好几次这样的下潜,故障点位被锁定,2000米深度终于被破解了。
“我们潜航员有一句话,既不当冒险家,也不做迈不开步的懦夫,在理性思考后要果断决策。”回忆当时的情景,叶聪感慨地说。
茫茫海面上,叶聪与队友经历过潜水器与母船“失联”;5000米深海中,机械臂突然断裂造成油污泄漏让潜水器成了“睁眼瞎”;7000米的海底,大量沉积物覆盖采样篮让“蛟龙”号难以作业……面对一次次险情,他们从未退缩。
“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使用。“奋斗者”号启动研发,意味着我国载人深潜加速发展,向剩下的0.2%挺进、向海洋最深处挺进。
全面谋划,做好顶层设计,把握技术方向;协调上百家参研单位的研制进展;推进载人深潜研发团队建设……作为“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更忙了,没有节假日,甚至没有上下班的概念。
潜水器载人舱的进展一直牵动着叶聪的心。“我基本上是陪着它全国各地跑下来,为了一两毫米的安装高度调整了半个月时间。”叶聪说。
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这是我国载人深潜的新坐标!截至今年12月初,“奋斗者”号已搭载我国27名科研人员进行了21次万米深潜。
出生于改革开放初期,叶聪时常感叹赶上了好时代,因为国家对海洋事业的重视,自己有幸成为载人深潜团队中的一员。“我们虽然深潜万米,但对海洋的了解还太少。”叶聪表示,“奋斗者”号推开了深海一条门缝,新的深海探测和科考计划,等待我们有更多、更大的发现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