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中国梦人物 视听中国 代表发言 先锋故事 践行者 红色记忆

【德耀中华】樊锦诗:半生坚守心归处

2021-08-12 08:59:15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中工网记者 于灵歌
在敦煌研究院,有座名为《青春》的雕塑:一位风华正茂的短发女孩,手拿草帽,背着书包,迈步向前。这是以1963年初到敦煌的樊锦诗为原型雕塑的。

“德耀中华”

  原标题:樊锦诗:半生坚守心归处

  在敦煌研究院,有座名为《青春》的雕塑:一位风华正茂的短发女孩,手拿草帽,背着书包,迈步向前。这是以1963年初到敦煌的樊锦诗为原型雕塑的。

  樊锦诗祖籍杭州,在上海长大,是一名江南闺秀,也是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高材生,却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守护着荒野大漠的735座洞窟。工作以来,樊锦诗历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已为敦煌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奋斗58个春秋,以后还将继续贡献。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敦煌的女儿”。

  1963年,樊锦诗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敦煌工作。父亲担忧她从小体弱多病不能适应,为此写了一封信希望她向领导转呈。然而,樊锦诗坚信“报效祖国就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坚决服从安排。父亲放下担忧,鼓励她说:“这是你自己的选择,去了敦煌,就要好好干。”

  尽管此前在敦煌实习过,但正式工作后,樊锦诗才发现,敦煌和北京、上海相比,确实有很大的不同。“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也会感到孤独。尤其敦煌春天整天地刮风,窗外刮风屋内下沙。整个世界好像都把我忘了……望着黑黢黢的窗外,我不止一次偷偷掉眼泪。”可是第二天一走进石窟,樊锦诗就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的。

  樊锦诗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看到莫高窟壁画《反弹琵琶》时的心情:“一千多年来,它就一直在那里。窟外是自然条件恶劣的戈壁沙漠,但壁画的存在,让这个仅容得下两三人的小小洞窟显得富丽堂皇。整个莫高窟好像是人类幸存的博物馆,这里的一切完全向我敞开,让我置身于这些伟大的艺术面前。”

  为了保护传承好这座人类艺术的博物馆,樊锦诗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坚持改革创新,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技术,还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在她的推动和倡导下,《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先后公布实施。

  20世纪90年代开始,她具有前瞻性地主持构建“数字敦煌”,开创敦煌莫高窟开放管理新模式,有效地缓解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数字档案让莫高窟以数字化的方式“永生”,经过近20年的努力,“数字敦煌资源库”免费向全球开放。如今,凭借在文物保护传承与利用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樊锦诗获奖无数,但一如既往保持着淡然与谦逊。

  “与莫高窟朝朝暮暮的相处,让我觉得自己已是长在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条。我离不开敦煌,敦煌也需要我。我就是莫高窟的守护人。”樊锦诗常说,敦煌就是她的宿命。从青春到白发,半生坚守心归处,是敦煌。


关键词: (责任编辑:宋薇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