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锦河:中外名山“缔结金兰” 他山之石何以攻玉?
——专访南京大学教授章锦河
中国自古讲究合作互鉴、互利共赢。《诗经·小雅·鹤鸣》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提醒人们,互相交流学习可以取长补短。
1990年,黄山作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遗产名录》中的第17个双重遗产;2002年,中国安徽省黄山和瑞士少女峰正式结为姐妹山。19年来,中国黄山和瑞士少女峰一直保持着这种友谊,同时还与其他9个国家的名山缔结友好关系或建立交流渠道。
南京大学教授、黄山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章锦河近日接受中新社独家专访,从对待山地的态度来讲述中西方文明互鉴。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记者:我们注意到中国黄山和瑞士少女峰2002年结为姐妹山。双方结缘是基于什么考虑?有哪些共识?
章锦河:2002年,联合国发起国际山岳年活动,以促进国际社会重视山地生态系统保护、山地居民福祉提升,同时鼓励开展合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下,中国黄山与瑞士少女峰结为姐妹山,成为国际名山跨文化交流合作的先行探索,也是中瑞人民友好交往的生动缩影。
近20年来,合作成果主要有四个方面:宣传推广,如黄山品牌推介图文始终在少女峰最高观景平台——欧洲之巅展示;资讯交流,如2020年5月黄山向少女峰提供《疫情防控条件下的旅游景区开放指南》;管理交流,如黄山多次选派业务骨干赴少女峰交流学习;外交策应,如2020年9月携手参加中瑞建交70周年瑞士国家品牌日系列活动。
虽然地理位置、文化渊源、社会环境以及经济条件各异,但双方都认为,自然资源保护、地区文化传承、旅游品牌推广、社区共同发展是山地管理部门的支柱理念。
记者:如何从对待山地的态度观察中西方文明?
章锦河:2020年以来,南京大学黄山观测站根据(中国)山岳旅游联盟的建议,开始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与山岳互动关联的多学科研究合作。
2002年,联合国发起国际山岳年活动;2003年,联合国将每年12月11日设为国际山岳日。历年来活动主题围绕山地生态系统重要性、山地自然保护紧迫性、山地经济发展滞后性、山民福祉提升公平性等四个方面。这表明中西方在是否“保护与利用山岳”方面取得思想共识,但在具体保护与利用的理念、模式、路径等方面又存在差异。比较中西方对待山地态度的差异,可从山岳文化发展不同阶段来理解。同一阶段可能并存不同形态的山地保护与利用方式。
山岳崇拜阶段。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时代,人类把自然现象同超凡力量联系起来,臆造出各种自然之神。西方山地土著居民也有自然神灵崇拜,唯有中国上升为“五岳”“四渎”等文化高度或国家认同层面。所以,“山岳”这个名词包含中国人的独有情感,西方语境中只有“山地”,是地理概念而不是文化概念。
山岳信仰阶段。“天下名山僧占多”,中国名山发展史与道教和佛教在本地的兴衰史密切相关;而祈求上帝庇护的教堂基本上建设在城镇中心广场。
山岳审美阶段。主要特征是人们寄情于山水之间、不带功利色彩地体验自然。中国在16世纪中叶进入成熟阶段;欧洲和北美分别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进入成熟阶段。这个阶段虽然都是人类与山岳“主客一体”的反映,但中西方不同主体的审美观照的情感不同。
山岳文明阶段。国际上,这个阶段起步于20世纪中叶,背景是西方文明集体反思工业化,人类与山岳之间互动关联的价值取向调整,开始探寻“增长的极限”。西方虽起步早,但在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等方面徘徊不前。而中国具有传统生态智慧的文化底蕴和工业化的后发优势,尤其新时代以来,不断深化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开创生态文明的新境界,提出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中西方对待山地态度的差异,侧面折射了文明根基中自然观的差异。西方哲学思维是“物我两分”,强调人在自然界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天人相分”的自然观,导致在理念上崇尚为我所用、在行动中乐于征服自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则不相同:儒家主张“天人合一”,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德性,反映宽容和谐的社会追求;道家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向往超越物欲、肯定物我之间同体相合的境界,通过敬畏万物来完善自我;中国佛教倡导“众生皆有佛性”,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善待他物即是善待自身,只有参悟万物的本真才能完成认知进而提升。新时代背景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的文化基点,对于中国来说,这种价值取向是一种“文明复兴”;而对于西方来说,则是反思自文艺复兴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化文明”的一种价值重塑。
记者:近年来黄山在与其他世界名山交往中有哪些收获?对外传播了中国山岳哪些经验?
章锦河:黄山先后与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大洋洲12个名录遗产地或旅游目的地缔结友好关系或建立交流渠道,多着眼于综合保护、休闲游憩、公众教育三个领域。从北美两家山地对外合作差异可看出,对保护管理和发展重点不尽相同。比如,美国优胜美地(Yosemite)与黄山的合作注重共享管理理念和方法,交流管理技术、解说教育、休闲规划以及分享获得支持途径。而加拿大班芙(Banff)与黄山的合作着眼于品牌宣传与推广、游客体验与管理和资源与环境保护。
与其他世界名山交往中,黄山既有名山管理技术的借鉴,也有管理理念的交融。前者如发展规划编制、绿色设施建设、环境容量管控、特许经营管理、游客解说教育、品牌宣传推广等;后者包括怎么厘清目标(如何兼顾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如何统筹协调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关系)、怎么对待问题(解决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目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对文化冲突与社会变迁等方面问题)。
近年来的对外交往中,黄山一以贯之地向国际社会真实立体全面展示中华文化名山、全球绿色名山、世界风景名山、改革开放名山、科学管理名山、永续发展名山的黄山形象,尤其注重中国话语和叙事的表达。传承黄山建设委员会1934年创立时的“保护资源、光大名胜、服务行旅、裨益乡民”国家名山建设理念宗旨,同时在回答时代之问,2011年参与起草全球可持续旅游目的地准则时,提出“不断提升游览体验、更加珍视资源与环境、大力融合泛旅产业、努力提升社会福祉”的时代思考。目前,黄山正在协同文化和旅游部向国际社会宣传推广《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指南》。(完)
受访者简介:
章锦河,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黄山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