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个结合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高校思政课是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接班人的有效抓手,也是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主业和“牛鼻子”。在新时代条件下,办好高校思政课需要坚持“三个结合”。
一、办好高校思政课需要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办好高校思政课,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党的百年历史是高校思政课内容的重要素材,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必须重视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有机结合起来,让青年学生从中体悟党的百年艰辛与坎坷,明白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脉络,深刻把握一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领会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不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2021年适逢党的百年华诞,高校思政课更要联系和讲好党史故事,坚持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让青年学生体悟一百年来党的艰辛和伟大,进一步懂得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深刻领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和决心。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准备工作。办好高校思政课一定要紧扣社会现实,阐释好党和政府在现阶段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努力增强思政课课程内容的现实感和社会温度。近年来,我国在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并涌现许多动人故事,它们构成了当下最鲜活的思政课内容素材,因而我们要从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让青年学生进一步明白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的重要性、必要性,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促使他们立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发奋读书、提高本领。
二、办好高校思政课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物质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具有客观真理性的科学学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高校思政课课程的主导内容和理论基础。办好高校思政课,首先应该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要求,坚持用学术讲政治,从学理上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让当代大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的价值和意义,从中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科学内涵,以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魅力。
马克思指出:(以往)哲学家们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现实的改造世界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革命学说,是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实践性即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原则,也是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根本要求。从实践逻辑来看,高校思政课必须回应社会热点、关注现实问题、响应时代需要,以释放和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学说的实践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前进道路上面临一系列风险挑战,需要我们做好各方面工作有效应对,也需要我们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运用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引导他们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同时,为彰显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高校思政课还应该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走进社会、深入了解社会、主动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意识,在社会大课堂中不断成长,努力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弘扬者和实践者。
三、办好高校思政课需要坚持主导与主体相结合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式、教学环节等都是由教师来设定和掌控的。因此,办好高校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在思政课改革创新中,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提出,思政课教师必须“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就深刻揭示了思政课教师的基本属性和职业特点,为锻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提供了科学引领。广大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强化自身业务本领,不断以科研促教学,坚持内容为王,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研究上,挖深吃透教学内容,深层次、跨领域、多视角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大力推进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问题链式教学、分众式教学,在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上下功夫,切实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办好高校思政课,除了离不开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之外,还要服务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目标要求,发挥好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就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当代青年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灵活采用大学生喜爱的、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方法,巧妙运用丰富的社会现实展示理论的力量,有效激发学生以主体性身份参与教学过程,努力使思政课“活起来”。事实证明,教师的“教”不是单向的给予,学生的“学”也不是单向的接收,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当然,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而不能随意任性、偏离主题。
总之,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要敢于讲政治,善于讲政治,坚持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主导与主体的结合中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特质的核心职能,发挥好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认同感,从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培养一大批合格后备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