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的教育盛宴
中国教育报刊社“宣讲行送教行”大型公益活动走进江西莲花侧记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综合研究部主任王烽作报告。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中学校长滕玉英作报告。
北京景山学校朝阳学校党支部书记陈连林作报告。 图片均为叶云波摄
江西的秋天,依旧骄阳似火。
近日,在赣西小城里,来自北京、江苏的3位专家送教上门,点燃了教师们的学习热情。从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管理创新到教师教学之道,一场场精彩的报告为革命老区注入了教育新活力。
“宣讲送教团队把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带到了教育第一线,把教育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带到了教育前沿阵地,对于进一步加快萍乡市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江西省萍乡市教育局党委委员、总督学肖国华说。
探索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和目标是什么?在近3个小时的时间里,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儿童智库专家,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综合研究部主任王烽结合最新的政策和鲜活案例,向大家娓娓道来。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基、赋能,点燃每一个孩子内心的火种,使大多数学生获得继续发展的能力。”王烽认为,目前还存在德育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体育、美育过度重视技巧训练等问题。
“我深深感受到做教育不能忘记它的本源和初心,因为高质量教育的核心就是人,以人为本。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冲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关注到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是能让孩子在这个社会上有尊严、快乐地生存,而不是一堂考试、一张证书、一场演出……”莲花县城厢小学教师朱丽花说。
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和0—3岁保育服务,让每个中小学生都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让每个青少年都能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围绕高质量发展的8个目标,王烽为听众勾勒出了一幅区域教育现代化蓝图。
谈到高质量发展突破重点,王烽认为,要实施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评价,针对义务教育基本质量实施监测督导,实施学生学习与发展过程同步诊断,探索美育、体育、劳动教育课程评价。
“报告既有国家战略的高度,又关注了人终身发展的广度,让我们从更深层次了解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初心,引发了我对教育管理更多的思考与工作热情,对我们一线教育管理工作者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江西省莲花县教育局副局长刘炎清说。
“情智教育”引领学校管理创新
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第二期“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学员、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中学校长滕玉英分享了“情智教育”理念。
东洲中学是以当初的薄弱学校海门镇初级中学为基础异地筹建起来的。从普通教师成为一校之长,滕玉英心中的情智教育理念愈发清晰。
“文化认同是维系学校秩序的‘黏合剂’,是培育师生员工学校意识的深层基础,是任何刚性的物质力量、制度力量都无法替代的。”滕玉英表示。
在她看来,情智教育是以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思维特点,创设爱教乐学的校园情境,启迪师生情智共生的一种教育理念、策略、行动的总和。
“推进情智教育的关键是人,要提升团队合作的执行能力。”为此,滕玉英重新审视自己作为校长的责任使命担当,把自己的成长体悟、所学到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管理中,通过价值引领、行动叙事感染教师。
“情智教育要有系统思维和完善学生成长的课程体系。为此,学校搭建更多平台,创造更多机会,帮助孩子找到成功的体验,倡导运动让生命更阳光、科学让生命更睿智、文学让生命更丰润、艺术让生命更灵动、实践让生命更精彩、仪式让生命更神圣。”滕玉英进一步阐释。
听完报告,莲花县城厢小学教务主任戚小梅收获满满:“‘双减’背景下,教师们或多或少都有焦虑,作为学校的管理层,要借鉴滕校长的经验,既为学生解压而乐学,也为教师解压而乐教。”
“要用情智教育带领学生一同进步,比如,要保持教学激情,用爱去对待学生;要保持学习习惯,师生共同进步;要留心班集体生活中的温暖,善于捕捉并弘扬班级正能量,使班集体变得更加温暖。”莲花县坊楼中心小学教师赵骞说。
“双减”之下呼唤教学改革
“双减”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如何进行?讲座伊始,北京市豆各庄中学原校长、北京景山学校朝阳学校党支部书记、语文特级教师陈连林就向大家抛出了这一问题。
陈连林从课堂、课程、教学研究、专业阅读4个维度探讨教学管理之道。真知灼见的背后,凝结着他26年教育生涯的体悟。
学生数多、照顾不过来,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这是不少教师上课时碰到的烦恼。陈连林在听课后发现,学生课堂的生命质态和班级人数不是正比例关系,“课堂应该是学为主体、尊重学生、快乐愉悦的状态”。
近年来,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很多学校进行了探索。在陈连林看来,要慎重用一个模式、一种方式要求塑造所有学科的课堂行为,应当给不同学科、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留下个性化的教学空间。
课程是学校的核心产品,陈连林认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课程开发力。6年前,陈连林来到豆各庄中学,这是一所农村薄弱校,面临着生源不理想、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弱等问题。从课程建构入手,陈连林打造了“有人性”的田园课程,把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实践创新融入其中,在课程中寻找教育与大地、育人与耕种、种子与成长的隐秘联系。
“学校要鼓励跨学科的教研组设计、开展专题活动,激发教师的学科创新能力,避免学科本位主义的孤立。”陈连林表示。
课后服务同样需要打造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在讲座现场,陈连林展示了两张课后服务课表:一张课表上,三年级是古诗歌吟诵,六年级是课本剧表演;另一张课表上,一至三年级是6名教师负责的绘本分级阶梯阅读,五至六年级是4名教师负责的生活中的场景口语交际。
“专家的报告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新时代教育思想与思维的碰撞。”莲花县坊楼镇罗市小学教师尹娟娟表示,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生成者,在教学管理中应当避免闭门造车,将研究与实践结合,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融合多种元素,走进学生的心灵。
本报莲花9月28日电
作者:本报记者 焦以璇 徐光明 徐越 通讯员 曾宪瑛
《中国教育报》2021年09月29日第3版 版名:新闻·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