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水沉土,素胚雕饰,泥沙涅槃终成陶
编者按
土与火的相遇,人与自然的交流,相应而生陶。广西拥有悠久的陶器历史,是陶器的发源地之一,于顶蛳山遗址出土的陶器,让广西制陶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13860年前。
自北向南,古窑众多,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制造的夹砂绳纹粗陶,到春秋战国的几何印纹陶,再至汉代釉陶,广西制陶技艺与八桂儿女相伴相生,随人们迁徙而传播各处,分布地域之广,数量之多,令人惊叹。
广西各类制陶技艺自成一派,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靖西壮族土陶烧制技艺、荔浦双料制陶制作技艺、南宁制陶技艺、赤江陶烧制技艺等已被列入国家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列。
本期,我们将领略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与南宁制陶技艺的魅力。
千百年前,勤劳智慧的先民们发现了关于泥土的奥秘,开始和泥制陶,至此,各式陶器走进生活,成为生活的器具。
代代相传的制陶技艺,穿越时间的长河,正书写着新的故事。
泥沙入手经抟埴,光色便与寻常殊
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
类别:传统技艺
级别:国家级非遗名录
批次:第二批
地域:广西·钦州
钦州坭兴陶学名紫泥陶,取钦江两岸红土泥,经淘洗、选练、拉坯成型、雕刻、烧制、打磨而成。坭兴陶主要分布于钦州市钦江两岸,历史上主要集中于钦州南鱼寮横街设店经营,形成一条坭兴巷,即“烟斗巷”。2008年6月7日,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钦州,坭兴陶的发源地,这里存在着上千个坭兴陶生产企业,既有技艺世代相传的传统手艺人,也有志趣所向的制陶爱好者。
坭兴陶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紫陶、重庆荣昌安富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
据《钦县志》所载,坭兴陶历史悠久,发明于唐以前,“至唐而益精致”。因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坭兴陶远销海外,发展迅速。如今,坭兴陶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柚子形状的坭兴陶茶壶。陈先怡 摄
坭兴陶的制作可分为选料、拉胚、雕刻、烧制、打磨抛光五大步骤。
坭兴陶茶具。陈先怡 摄
坭兴陶的陶土是钦州特有的紫红陶土,取自钦江两岸,依江分为“东泥”(五花泥)和“西泥”(紫红泥),东泥软为肉,西泥硬为骨,骨肉相互支撑而成型。
经过严格精细地选拣,将东泥、西泥依据软六硬四的比例混合,就得到了坭兴陶的泥料。
切割配比好的泥料。陈先怡 摄
配好的泥料依次通过湿球磨、过筛、沉淀、压滤、真空练泥等工艺备好,就进入到拉坯成型的环节。
拉胚前先揉泥,只有把泥料中的空气充分揉出,这样烧制出来的坭兴陶才不会出现气泡。
揉泥准备拉胚。摄像:胡兆双 制作:胡兆双
拉胚十分考验制陶手艺,胚型需一次成型,大小厚薄都有考究,太大容易塌陷,太厚容易烧裂……胚是否合适,只能凭个人感觉。
越大型的陶器越难拉,大型陶器只有制陶经验丰富的手艺人才能把控。
钦州市美术工艺大师余淑美正在演示拉胚。陈先怡 摄
拉制好的泥胚需要自然阴干,一般3至4天就能晾干,阴雨天气则需要5天或以上。经过阴干的泥胚会变得更加坚硬,这时便可进行雕刻。
等待阴干的坭兴陶茶壶。陈先怡 摄
雕刻是坭兴陶的点睛之笔,得益于泥料的柔软细腻,可塑性强,人们可将山水风景、花鸟人物、书法作品等雕刻于泥胚之上,形成古朴、文雅的风格,从而追求更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坭兴陶烧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钟昆廷,深受父亲影响,自幼爱好书法,现潜心研究坭兴陶刻字艺术。
钟昆廷在雕刻坭兴陶。陈先怡 摄
每每雕刻,钟昆廷总会一头扎进他与坭兴陶的“二人世界”,在雕刻的沙沙声中,坭兴陶被他赋予了新的灵魂。
钟昆廷为坭兴陶刻字。摄像:胡兆双 制作:胡兆双
雕刻是工匠创作时情感的瞬时表达,或平静恬淡,或意气风发,泥胚经过雕刻就成了饱含个人情感的独特存在。
钟昆廷坭兴陶作品《脱贫的喜悦》。陈先怡 摄
雕刻在坭兴陶上的《论语》和《道德经》。陈先怡 摄
除了雕刻,以泥土本身颜色装点的坭兴陶也格外讨喜。混合紫红泥和五花泥两种泥,不经混匀直接拉胚,这样制成的坭兴陶会出现天然的条纹,随机形成的纹路使得坭兴陶更具观赏性。
目前,坭兴陶有两种烧制方式,一是传统的柴窑烧制,二是现代的电窑烧制。柴窑烧制需要历时整整6天,3天加热,3天降温才能开窑取陶。电窑则更加便利,调节好温度烧制12小时,经过一天降温,3天便可开窑。
传统柴窑。余淑美 供图
柴窑中烧制的坭兴陶。余淑美 供图
“窑变”艺术是坭兴陶“独门绝技”,在国内陶瓷行业中绝无仅有,艺术品位极高,故有“中国一绝”之称。当坭兴陶的烧制温度在1100度左右,到达温度的临界点时,偶有极少的胎体会发生窑变,人称“窑宝”。
窑变是火之艺术,把控好火候能让陶器的艺术境界“更上一层楼”。柴窑的温度难以把控,全凭经验丰富的手艺人“眼观窑温”,温度恰到好处便是窑宝,温度过高则是次品。正因如此,在传统制陶人的眼中,柴窑所产生的窑变是坭兴陶的精髓所在。
传统的坭兴陶,颜色多为单一的朱红色或者紫红色,而经过窑变的坭兴陶可自然形成斑斓的纹理,呈现出天蓝、古铜、墨绿等意想不到的色彩。
顶级的窑变坭兴陶,既要窑变出异色,又要兼具审美的艺术造型和雕刻,可遇而不可求,谓之“火中求宝,难得一件,一件在手,绝无类同”,让收藏者趋之若鹜。
坭兴陶出窑后,需根据其颜色、纹理等决定是否抛光,古朴造型的茶具可选择不抛光,保留其哑光的质感,让其更具朴拙之感。
色彩丰富的陶器,进行抛光打磨,可以展现其色彩的丰富层次,凸显其的光怪陆离。
今日的坭兴陶,正通过自己的发展,不断努力被看见。传承人通力合作,集各家之优势,或塑型,或雕刻,或绘画……只为让坭兴陶体现更高的艺术价值。
坭兴陶不再局限于钦州本地,它积极“走出去”,各类工艺大赛上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传承人创作激情高涨,每每开赛,总会花上三四个月打造一件坭兴陶精品。
随着坭兴陶名气渐响,许多年轻人也开始投身到坭兴陶行业,让这项古老的手工技艺更加鲜活。
南宁制陶技艺
类别:传统技艺
级别:自治区非遗名录
批次:第七批
地域:广西·南宁
南宁红陶,取邕江沿岸泥土烧制而成,因富含铁、硒元素,烧制后呈现红色而得名。多年来,生活在邕江两岸的人们代代传承着古老的制陶技艺,红陶与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2018年南宁制陶技艺被列入第七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自古以来,人们依水而居,于是“有水的地方就有陶”。广西南宁,一条邕江贯穿其中,是得天独厚的产陶之地。
邕江沿岸的泥土细腻,杂质较少,居住于邕江流域的先民取其作为基本泥料烧制陶器,因泥中富含铁、硒元素,烧制后呈现红色而得名”红陶“。
《红陶小罐》。陈先怡 摄
最初,陶做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出现,不仅满足了人们存放食物的需要,还为人们定居生活创造了条件。
制陶,共三大基本步骤:成型、装饰、烧制。细分则有拉胚、阴干、修胚、雕刻、上釉等多种工序。
红陶作品《容天豆》《邕钧釉酒壶》。摄像:胡兆双 制作:胡兆双
制作一件好的陶器,“土”上功夫不能少。从邕江采集而来的原始陶土,需经历半年的日晒雨淋,待陶土充分氧化后研磨成粉。
搅拌陶土。摄像:陈先怡 制作:宋倩文(实习)
粉状的陶土入水浸泡,充分搅拌后使其自然沉浮。一般沉浮时间为三个月左右,经过长时间的沉淀,陶土粗细分明,上层的陶土轻薄细腻质量最佳,常用于制作红陶佳品,中下层的陶土颗粒较粗,适合制作普通的陶器。
《山水托瓶》。陈先怡 摄
经过沉浮,陶土变得湿润,需要晾晒才能用于制陶。南宁红陶采用两元配方,硬质黏土、软质粘土按照比例混合使用。
依据器型的大小和细腻程度,陶土配方可任意调节。大器型定型较难,需要多加硬质黏土,小器型供人把玩追求细腻,则要多加软质黏土。
红陶作品——贝丘壶。摄像:胡兆双 制作:胡兆双
拉胚是成型的关键,不同器物的拉胚手法大不相同,基本原理一致。以同心圆为基础,一点点向上推,最后形成各式各样的圆型。
修胚,也叫立胚,目的是让线条更加优美顺畅。拉胚留下的手指印记,形状不够平整的部位,都要用刀片一点点抹去,确保陶胚的完整形态。
对陶胚的雕刻,从古至今都是胚挑,胚挑分为干胚挑和湿胚挑。
古时,雕刻工具简陋,多用木片和竹片,雕刻受限,只能在胚湿润时雕刻。现在的雕刻工具多为合金刀,即使干刻也很是方便,干刻会让陶器有一种崩裂的意味,深受人们喜爱,目前大多采用干刻法。
装饰,是南宁红陶面临的一大困境,精美的图案总会被烧制中产生的灰烬所掩盖而无法显现。
目前,南宁红陶的装饰多是雕刻粗犷简洁的图案,或是使用跳刀手法增加纹路。
同时,上釉也不失为红陶装饰的新思路。釉的点缀,丰富了红陶的色彩,也丰满了红陶的层次。呈流动状的釉,赋予了陶无限的生命力与故事感。
烧制是最后一步。从装窑、烧窑到出窑一整个烧制过程需一周左右的时间。修整完好的陶胚放置窑中进行柴烧,温度必须高达1200度以上,才能成功完成陶胚烧制。自然降温后,一件陶器从此诞生。
泥土到器物的转变,经历着高温炙烤,蕴藏着匠人的思虑。南宁制陶技艺传承人胡可可热爱陶器,已坚持制陶18年,关于制陶,他提出“可用可赏”的理念。陶器既要满足用的要求,又要讲究美观,还要带有文化的内涵。
胡可可正在雕刻南宁红陶。陈先怡 摄
南宁红陶与主流的陶器审美存在偏差,社会的接纳度不高,传承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现在,南宁制陶技艺走入高校,让更多的年轻力量加入南宁红陶的制作队伍之中。
“制陶技艺,通常需要学习三至五年才能掌握一套完整的工序。”胡可可说,要不断地练习,让手变熟,真正的工艺美术之美才能由此体现。
我们庆幸,南宁制陶技艺和坭兴陶烧制技艺还拥有着追随者的热爱与坚持。未来,保护传统手工艺的路上,期待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