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院院长韦荃:把文化遗产守护好传播好
绵阳市博物馆,观众步入汉马展厅时,往往会被展柜中一个漆马列阵震撼——66件长和高都在70厘米左右的木胎漆马整齐列队。它们个个肌体雄健、神采奕奕,木胎黑漆、光可鉴人。上世纪90年代,这批珍贵的漆木器在绵阳双包山汉墓出土后,却面临着脱水、变形、濒临毁灭的艰难局面。文物保护专家耗时11年,成功解决了它们的保护难题,让珍贵文化遗产得以“新生”。
主持这批漆木器修复的是我省著名文物保护专家、四川博物院院长韦荃。就在7月底,他获得了5年一届的“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这位老文博人表示,“保护、展示好老祖宗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是我毕生的使命。”
11年让汉马漆木俑重获新生
1983年,韦荃走上工作岗位,文物保护一干就是近40年。“搞文物保护,我们必须跟着项目走,常常因此在某个荒僻的地方一住就是一年多。文物保护实验,一次失败了就继续从头再来……”韦荃介绍。
上世纪90年代,饱水漆木器的保护修复一缺资金、二缺技术,是个一直没啃下来的硬骨头。当绵阳双包山汉墓以木胎漆马为代表的一大批漆器出土后,为免脱水干裂,只能先临时泡在公园水池,后转移到当地防空洞天天浇水……如何让“死马”变“活马”?2008年,时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主任的韦荃,主持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最大的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绵阳永兴汉墓出土漆木器文物脱水、加固保护研究及修复。他带着团队花了3年时间一次次摸索实验,解决了漆木器脱水后变形的难题。此后又花了8年时间,最终将这批文物修复完成。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韦荃在第一时间赴一线指导震损文物抢救保护。随后,他带领团队花费4年时间,行程4万余公里,深入省内各文博机构实地调查,最终形成了《四川省文博单位馆藏可移动文物在“5·12”汶川地震中受损情况调查报告》,其中的大量珍贵数据对未来文博机构如何防震提供了重要参考。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在研究成果基础上研发了《一种新型防震抽屉货架》等专利产品,为文物保管提供了新的方法。
带领龙头老馆重焕风采
2019年,韦荃就任四川博物院院长。常设展提档升级、特色临展站位高口碑好……一系列举措,让四川博物院这座省内博物馆的龙头老馆重焕生机活力。
四川博物院常设展厅,“远古四川——史前时期的四川”展和“神秘巴蜀——商周时期的四川”展总是吸引着络绎不绝的观众。从文物保护专家转岗到博物馆的领头人,韦荃逼迫自己进行思考:“四川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通史展,省上也多次强调川博要依靠丰富的馆藏文物打造通史展,那我们就来一步一步实现。”
为何要一步一步?皆因川博是十多年前修建的老馆,全部展陈面积不足1万平方米。缺场地不说,经费也严重不足。韦荃展现出“工科男”务实的一面:按通史展脉络,分时段进行展览改造。2021年至2022年,“远古四川”和“神秘巴蜀”两大陈列展相继亮相,备受好评。未来,川博还计划梳理汉到明清时期的陈列,彻底改变川博开馆十余年来基本陈列不成体系、区域特色不突出的问题。
基本陈列要过硬,还要有特色临展不断引爆公众关注度。2021年四川博物院推出了“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一举拿下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踏进文博这个行当,就要把我们的文化遗产守护好、传播好,这就是我们这一行人的信仰。”韦荃表示。
人物名片
韦荃
四川博物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作为西南地区文物科技保护界学术带头人,从事文物保护科研工作近40年。先后主持国家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四川省科技厅课题和文物保护项目200余项。为四川省文物科技保护事业和人才培养作出突出贡献。2022年7月,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陈秋萦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