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非遗走红网络 年轻人传播非遗的密码
以下为发言实录:
大家好,我是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非常感谢光明日报对传统文化传播的支持,也特别开心今天能通过线上跟大家一起讲讲我与传统文化传播的一些故事和看法。
我其实最早拍摄非遗的视频大概是在五、六年前的千层底布鞋,那时候我本身并没有“非遗”的这个概念,就是当时觉得我想给我奶奶做双软乎点儿的鞋子,想到小时候奶奶给我做的千层底儿,就做了。这个视频发出来以后很多朋友评论说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后现在已经很少人穿了,每天都有很多非遗在不断的在失传,特别可惜之类的。那也是我第一次在评论中对“非遗”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了解到了非遗的一些意义和现状。其实那个时候,很多非遗的现状就是,很少年轻人愿意学,愿意学的又不见得坐得住,坐得住的可能学出来之后也不见得有很好的变现渠道。老一辈的传承人年事已高,新一辈没人肯学,我们祖辈几千年沉淀的智慧结晶就慢慢被遗忘,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从那以后,我就开始了像笔墨纸砚、木活字、竹编、蚕丝被等等的钻研和练习,之后就更多地在我的视频中加入了传统文化的元素。
近几年随着我们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重视,以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也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互联网流量向我们的传统文化倾斜,其实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支撑。特别是在这两年,我看到不断的有年轻人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展示、学习非遗的视频,评论里更多的也是对他们的珍惜和保护,我特别开心。这说明我们有更多的人重视并参与进来,从最初的“有保护意识”已经进入到“以身作则”的实践阶段。这里面包含了每一位非遗传承人对年轻人的不吝赐教,包含了我们每个学非遗的年轻一辈耐得住清苦寂寞努力学习,也包含了一些有社会担当的媒体、互联网平台对传统文化流量扶持,更包含了每一位观众朋友、每一个社会个体对我们传统文化作品的一句鼓励或者是一个点赞。
主办方说让我讲讲年轻人传播非遗的密码,我思考了蛮久,我觉得挺难回答的。因为我觉得这一定是像我前面讲到的一个“上下齐心”的过程,只有每个环节牢牢相扣不掉链子,才可以感染到每一个人,才能营造出一个以保护传统文化而自豪的氛围,大家都为我们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感到自豪。我甚至都能看到在不久的未来时间里,我们小朋友的课外才艺除了钢琴、绘画、武术以外,他们开始以“我今天学会了用树皮稻草做手工纸哦!”,另一个小朋友说:“你这算什么,我暑假已经学会木活字印刷了!”多好啊!我想,这就是传播和传承。我非常感谢像今天这样的场合,我们的非遗传承人们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以及特别高的荣誉,这些荣誉属于场内的大家,他们同时也属于上述我提到的,在各个环节对我们传统文化传承作出贡献的每一个人。因为,咱们自己的东西,得咱们自己先保护起来。谢谢大家!
[ 责编:张诗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