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这个工作室15年来为居民缝补上万件衣物,还“缝补”了邻里情
宁波这个工作室15年来为居民缝补上万件衣物,还“缝补”了邻里情
视频制作 记者 刘波
每逢星期三上午,经过海曙区月湖街道平桥社区菱池西区小区居民自治服务站,总能看到有居民拿着一件件衣物走进去。这是“添衣吾缝”工作室又开张了。
从2007年以来,这个工作室的“掌门人”应伟峰和妻子以及其他成员一起,为居民们提供免费缝补服务,至今累计已经服务千余人次,缝补了上万件衣物。
在应伟峰看来,他这个工作室还像爱心磁场一样,“缝补”了邻里情。“每周三,很多居民即便没有要缝补的衣物,也会到这里来坐坐。很多本来不认识的邻居就是在这里熟悉起来的。”
6月22日,记者见识到了这个爱心磁场的“磁力”。
15年来累计缝补上万件衣物
今年69岁的应伟峰,原是一家绣品厂的行政管理人员,懂一点缝纫。妻子钱红妹则是一名缝纫高手。
应伟峰说,他和妻子都是党员。2007年,他们在社区开展党员学习的时候,了解到很多居民想改衣物但找不到地方,于是决定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为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居民提供缝补服务。
刚开始的时候,应伟峰还在社区警务室工作,居民们把衣物放到社区居委会,跟应伟峰说明需要缝补、修改的地方、尺寸。下班后,应伟峰把衣物带回家,夫妻俩利用空闲时间分工合作,把衣物改好、补好。应伟峰再把衣物带回居委会,让主人来领取。
2014年1月,在街道、社区、热心居民的群策群力之下,“添衣吾缝”缝纫志愿服务工作室开张了,规模不大,团队里只有3名志愿者,场地就设立在平桥社区老年活动室——平桥缘,也就是现在的菱池西区小区居民自治服务站。
工作室每周三上午开门,处理社区居民们一周的订单。“多数是居民买来新衣物后,要把裤脚、袖子改短。也有老年居民拿着被套、被罩来缝补的。”应伟峰和钱红妹都会根据居民的要求,把衣物改好或者缝补好,有时候还会免费提供衣物所需的拉链。
应伟峰现在已经不再上手缝补了,去年开始工作室已经有了5名成员。除了夫妻俩之外,一名主攻缝纫技术,一名负责登记居民的衣物和各种需求,还有一名则在门口为老年居民量血压。
钱红妹则坚持在帮居民改衣服。她使用的这台高速平缝机,是用他们团队2014年获得公益服务项目设计大赛优秀项目的奖金买的。
当天,居民黄女士拿来了两条新裤子,要把裤脚改短。“因为这种绿色的线比较少,钱阿姨还专门回家帮我去找线,真的太感动了!而且技术这么好,比外面付钱的都缝得好呢。”黄女士满口夸赞。
87岁的戴阿姨则是这里的常客了。“有了这个地方,我们社区老年人真的是太方便了。”她说。
“添衣吾缝”过硬的技术、暖心的服务早在邻里间传播开来,每周三来这里的居民也是越来越多。从2007年以来,“添衣吾缝”累计已为周边居民服务千余人次,缝补了上万件衣物。
工作室成了邻里情"缝补室"
其实,除了带着衣物来的居民,还有不少居民就是来这里坐坐、聊聊天的。
“很多居民把每周三当做一个重要的日子,相聚在这里唠家常。我们工作室成为了一座爱心桥梁,缝补的不仅仅是穿在身上的衣物,更缝补了很多老人的内心。”应伟峰说,有时候居民也会反映一些问题,他也会把这些问题带给社区、街道。
前段时间,社区进行老旧小区改造。“有一名居民聊天的时候说起,施工队进来没多久,就要拆他们楼下的防盗门。”应伟峰一听就觉得不对,工程还没开始就先拆了防盗门,会带来安全隐患。他向社区进行了反映,社区立即和施工队进行沟通,后来防盗门暂时不拆了。
虽然工作室只在周三开放,但其实应伟峰和团队每天都在忙着做公益。这两天,团队成员正在家里用碎布制作牛奶袋,应伟峰负责找材料、画样、剪样,妻子和其他成员手工缝制。下个月,他们准备把50个牛奶袋送给附近一个小区的老人,方便他们拿牛奶瓶。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在菱池小区送了60多个。
由于钱红妹曾在幼儿园做过保育阿姨,“添衣吾缝”团队之前还制作了1000多套椅套,送给市区十几家幼儿园。
此外,他们还利用居民不穿的旧衣服做了环保袋、手机袋、袖套、电风扇套等小物件,送给社区居民。
“我们夫妻俩都有近50年的党龄,用我们所长解决社区居民的实际困难,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我们乐意做的。”应伟峰还作了一首打油诗,这也是他们多年志愿服务工作最简单最朴实的心得和体会:
添衣吾缝暖人心,社区居民很欢迎。别看一件小事情,解决居民大事情。听到居民赞扬声,我们心里很高兴。心中牢记人民事,永远跟党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