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马嘉兰:当代中国女性有着怎样的国际Style?
(东西问)马嘉兰:当代中国女性有着怎样的国际Style?
7月3日电 题:当代中国女性有着怎样的国际Style?
——专访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副教授马嘉兰
作者 柴敬博
6月5日,中国首位飞天的女航天员刘洋再次出征,搭乘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抵达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开始为期6个月的太空任务;神舟十三号女航天员王亚平也在浩瀚宇宙留下了中国女性的身影。她们无不向世界展示了当代中国女性的力量。
当代中国女性有着怎样的国际形象?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文化与传播系副教授马嘉兰(Fran Martin)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表示,中国女性向世界所展现出来的自信、才华、擅于表达以及深入思考的能力正在打破西方对中国女性的刻板印象,她们正在被世界看见,在国际舞台上闪耀。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你认为当代中国女性具有哪些特点?她们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
马嘉兰:一种新型的中国女性形象表现为:有志向、受过高等教育、国际流动性强。她们摒弃了“应按时结婚生子”的传统思想,更加专注于个人的自我发展。因为中国的中产阶层日益壮大,这种繁荣景象为中国女性带来了巨大的益处。
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图为刘洋。中新社发 汪江波 摄
根据中国教育部的统计,约六成海归是女性,这首先证明了近几十年来中国对女性教育的巨大进步。过去几年,我跟踪研究了56名赴澳中国女性留学生和她们的家庭成员。
据研究,我对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在社会经济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有了全面的认识。1979年以来,中国的中产阶层群体大量增长,尤其是中国女性群体,她们的生活水平以及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这得益于中国经济社会的繁荣。
在我的研究中,56名中国女性留学生的父母有一部分出生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困难时期。例如,一名研究对象的父亲出生于中国农村,他在20世纪80年代通过在路边卖蔬菜赚到了第一桶金。30年后,这位父亲通过努力让生活变得富裕,成为中国新一批中产群体,从而有能力让女儿走向世界接受国际化的多元教育,像这样的励志故事非常了不起。
中新社记者:有些西方媒体会呈现出负面和消极的中国女性形象,影响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女性的认知和判断。如今有更多中国女性留学海外、闪耀国际舞台,她们如何影响西方世界对中国女性形象的传统认知?西方世界认知中的中国女性形象是如何变迁的?
马嘉兰:从历史角度出发,至少可以说中国女性形象在西方媒体报道中是有问题的。它们经常以东方主义(Orientalist way)把中国女性描绘成“顺从、卑微、符合传统性别角色的美女”,或者是凶悍、霸道、强势的“dragon ladies”(对东亚女性的偏见、刻板印象,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漫画《特里与海盗》)。这些刻板印象和极不尊重的观点会给生活在西方世界的中国女性来带来一些麻烦。不幸的是,它们(西方媒体)仍然塑造出了西方世界看待中国女性的方式和假设。
然而,随着更多中国女性留学海外,我们在大学课堂上看到了大量的中国年轻女性,她们是如此才华横溢、自信、擅于表达与深入思考,我认为那些刻板印象正受到强烈冲击。我也希望全球的高校员工和学生们能够心怀感激,因为他们有幸与这些杰出的中国女性接触。
2021年5月,美国纽约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在曼哈顿华盛顿广场欢庆毕业时刻。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中新社记者:女性形象是国家形象的一个侧面。东西方之间,女性形象的发展变化存在哪些异同?
马嘉兰:我一直特别佩服中国对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努力,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大男子主义和父权主义仍然存在。在西方历史上,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发生了几次女权主义斗争,并一直持续到今天。每个国家的情况都不一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芬兰、挪威、瑞典等)在性别平等上的成就远远领先于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当然,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妇女也沿着自己的道路努力争取女性平等。
2022年2月14日,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冰上舞蹈自由舞比赛在首都体育馆进行。图为芬兰选手尤利娅·图尔基拉、马蒂亚斯·费斯勒伊斯在比赛中。中新社发 崔楠 摄
在任何情况下,政府主导的改革对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都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强有力的、可执行的立法和国家支持来打击就业市场中的性别歧视和男性特权;在家庭方面,通过政府支持为父亲和母亲提供育儿假,以及政府补贴育儿,让妇女在生育后重返工作岗位;在教育方面,规定在学校教授性别平等原则;整个社会中,在任何领域对性别歧视进行法律制裁。多年来,女权主义者一直在努力改变相关立法和政府结构,以及更广泛的社会态度,以支持女性平等。每个国家都需要继续努力,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新社记者:近年来中国关于“女性”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社会话题增多,现代西方艺术作品中对女性的描写也更加多元,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马嘉兰:我认为就中国而言,以女性为中心的娱乐媒体的兴起可能是对我之前讨论的新型中国女性形象的回应。
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电视剧、小说和电影,聚焦成功的职业女性。许多年轻女性看到自己的经历反映在这些艺术角色中,媒体制作人也有意识地将这些女性作为这类叙事的目标受众。
2021年12月30日晚,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红毯仪式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图为张小斐(右)、贾玲(中)等亮相红毯仪式。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目前在中国社会,女性在性别认同上面临着诸多矛盾,某些有影响力的声音试图说服她们“传统的”价值观是最好的,成年女性的身份应该由照顾家庭工作的奉献来定义;另一方面,其他人则认为,女性有能力而且应该通过独立自主追求自己的事业、生活目标和愿望、梦想来定义自己。一些流行媒体——例如关注女性的电视和广播节目,试图帮助女性在自己的生活中驾驭复杂且紧张的性别关系。
中新社记者:当今全球女性意识崛起,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偏见被越来越多的人抵制。如何真正实现性别平等?
马嘉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实现了完全的性别平等,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资本主义国家的长期经验告诉我们,市场经济自然不会鼓励性别平等。因此,政府必须干预以促进性别问题上的正义。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存在着与性别相关的问题,包括“性别歧视、性骚扰、求职就业市场中的双重标准”等。性别偏见在当下经济社会发展时期的影响仍存在,它无疑破坏了女性对挑战传统父权、提高自身话语权的积极作用。比如在就业市场中,尤其是私营企业对女性仍有些性别偏见,雇主会认为这些单身女性很快就会结婚生子,雇主则不得不承担她们的产假费用,这导致许多雇主公开表示更喜欢男性求职者而非女性,许多才华横溢的女性毕业生无法得到一份完全有能力胜任的工作。我认为这种情况值得注意,打破刻板印象的道路也很漫长,但我也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所改变。(完)
受访者简介:
马嘉兰(Fran Martin),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文化与传播系副教授、博士、作家。其研究集中在当代中国在电视、电影、文学和其他形式的文化生产,专攻跨国流动和表现以及性别与性文化。目前在主持一项为期5年的“ARC Future Fellowship”研究项目,旨在研究国际社会上中国青年女性形象和社会地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