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公益诉讼案件16.9万件
3月3日电 3日,最高检举行“办案全覆盖 持续‘回头看’——2021公益诉讼检察”新闻发布会。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宫鸣表示,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公益诉讼案件16.9万件,同比上升12.3%。
其中,民事立案2万件,占立案总数的12%;行政立案14.9万件,占立案总数的88%。通过办案督促修复被损毁林地、耕地、草原、湿地面积共43万亩;督促修复被污染土壤47.8万亩;保护河道9千余公里;清理被污染水域面积15.8万亩;处理固体废物420万吨;向污染企业和个人索赔环境损害赔偿金5.9亿元。督促查处销售、收回流通中的假冒伪劣食品48万千克、假药和走私药品1400余千克。
宫鸣介绍,总体上看,2021年的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一是办案量稳步上升,公益保护成效显著。2018年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案件立案突破10万件,达到11.3万件,2019年为12.7万件,2020年为15.1万件,2021年为16.9万件。
二是各领域动态平衡,新领域有序拓展。持续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作为公益诉讼检察办案的重中之重,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案件8.7万件,占立案总数的51.6%;办理食品药品安全领域案件3万件,占立案总数的17.5%;两个领域占全部公益诉讼案件的近七成。新领域不断拓展,办理公共安全、特殊群体利益保护等新领域公益诉讼案件4.5万件,占立案总数的26.7%。此外,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英烈保护等领域办理公益诉讼案件0.7万件,占立案总数的4.2%。
三是制度规范不断完善。2021年3月,最高人民检察院牵头与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消费者协会等7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的会议纪要,切实推动惩罚性赔偿制度落地。同年7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公益诉讼办案规则,是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正式建立以来的第一部规范检察机关全流程办案程序的司法解释。
四是服务大局不断深化。深化落实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公益诉讼检察举措,科学布局服务黄河战略,制定印发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中央环保督察等反映的重大线索为重点,最高检交办案件线索361件,紧盯整改进展;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农村土地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食用农产品安全保护等“三农”领域问题加大办案力度。
五是机制建设更加健全。深入推进公益诉讼跨区划管辖机制,探索建立全国重要江河湖泊跨区划行政公益诉讼管辖协作机制,长江流域21个省界断面全部会签协作机制,研究起草了黄河流域环境资源公益诉讼跨省际区划管辖协作意见。
六是公众参与更加充分。制定公益诉讼案件听证工作实施细则,开展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试点,推进全国性公益诉讼专家咨询平台和志愿者服务平台建设,为社会各界提供参与公益保护的广泛平台。
七是科技支撑更加有力。进一步深化无人机、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在办案实践中的运用,举办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勘验取证技能比武活动,强化公益诉讼技术支持体系建设。
八是国际合作更加广泛。最高人民检察院在世界自然保护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介绍中国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经验,获得国际环境保护界和司法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