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不FU不行!
福州温泉公园春节花展,市民开心留影。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福建,有福且多福。
这一点,光看地名,就令人很服!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玄宗设置福建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各取一个字,历史上便有了“福建”。
省会福州,因州城西北有福山而得名,人称“有福之州”。
目前,以福字命名的县(市、区),福建有很多。福清、福安、福鼎。曾经还有个永福。
永福是哪?从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一直到民国3年(1914年),永泰都称永福,后因重名而改。
甲骨文时期,就有了福这个字。福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
福字历经演变,有了多种含义。《尚书·洪范》提出的“五福”观念: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深深影响了后人对福的观念。
福,代表着一切美好的事和物。
以福字入地名,是自古以来中国政区地理的悠久传统,体现着对安定统一的一种美好期待。
国之所愿,亦人心之所向。
福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天然的屏障,阻隔着战乱的纷扰。1000多年前,当躲避战乱的中原人士陆陆续续来到这片山海之间的安宁大地时,他们深深懂得:兵戈不扰,即为福。落脚在此的人们最大的心愿,便是往后能寻常度日、五福常临。
一代代的福建生民,就是这样以最深厚的福文化期许,用双手和智慧努力开拓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他们开垦山地,修建茶园,将连绵起伏的丘陵变成郁郁葱葱的茶山。唐朝的方山露芽,北宋的北苑龙凤团,都是赫赫有名的贡茶,一时间风靡都城,福建茶声名远扬。
他们修建水利,拦截溪水,将平原建成粮仓。在隋代,木兰溪下游冲积而成的莆田平原,还是一个长满蒲草的沼泽地。北宋时期,随着大型水利工程木兰陂的修建,这里成为福建最发达的区域之一,造福一方百姓。
他们以海为田,向海而生,利用丰富的山林资源,建造出福船。这种坚固且具有极好抗风力的船只,从泉州港出发,扬帆驶向远方。“大批商人云集,货物堆积如山”,城市繁华无比,泉州成了宋元时期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他们以各种创意,延续传承着福文化,表达对福的向往与期待。
节日里,人们开展形式多样的祈福仪式。永定初溪的福建土楼每年新春都要举办隆重的祈福活动,已延续数百年。当地人称之“做闹热”,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福建传统民居的木雕、石雕中,常会用到蝙蝠图案,音同“福”,意吉祥。福州三坊七巷内的鄢家花厅轩廊前,一对用青石打制的大柱础,平面四向刻着展翅飞翔的蝙蝠。
闽菜经典佛跳墙,以鸡、鸭、猪肚、海产品等20多种配料炖制而成,味道鲜美,最早名为“福寿全”,取吉祥如意、福寿双全之意。莆仙地区的特色美食红团,不仅色泽鲜、香甜可口,最吸引人的,要数那精致美丽的“福”字花纹。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八闽大地讲学游历山水之际,留下了多处摩崖石刻。当他到达永泰嵩口,见这一方古镇,山林秀美,人们生活安宁,感触之下,大笔一挥,题下了一个大大的“福”字。
千百年来,福文化融于闽山闽水,根植于八闽儿女心中,是人们心中最质朴的心愿,也激发着这片土地上最具创造力的实践。
同时,福建人对“福”的理解,有着比字面概念更为广阔和深远的意义。
正如从福州三坊七巷走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留下的那句彪炳千秋的著名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高尚情操,同样是福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进入新时代,福文化在传承中进一步升华,与人们的价值理念、日常生活,甚至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被注入更多新的内涵。
福建,书写着属于自己独一份的福文化。
在长汀县濯田镇升平村,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会举办经典民俗活动——百壶宴。活动已沿袭300多年,还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宴会上,数十张长桌一字排开,桌上摆满盛满客家米酒的成百上千把锡酒壶,蔚为壮观。
为什么用锡壶?“锡壶”,即惜福。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十分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
惜福这一观念,更被福建人民用实际行动写就新篇章。人们因知福而感恩,尤其是足下的这片生养之地,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于是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记心中,写入法规,促成行动。
福建森林覆盖率连续42年保持全国第一,是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文明指数全国第一。“十三五”期间,福建成为全国唯一保持水、大气、生态环境全优的省份。
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色,活脱脱一个绿色福地。
福文化,融入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美丽家园,处处见“福”。“七溜八溜,不离福州”,在这有福之州,城市休闲走廊——福道仿佛空中走廊一般,串联起城内五个公园和多个人文自然景观,景色美不胜收。
周末节假日,和家人一起漫步福道,聆听鸟语花香,看枝繁叶茂,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幸福感无以言表!
“福”,还成了全省现代化产业的标志性品牌,助推产业快速发展。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农业多种多样资源丰富。绿色优质农产品正以“福”之名闯市场。
福茶、福菜、福果、福稻、福菌……在“福”字号带动下,福建特色现代农业行稳致远。脱贫攻坚战中,“福”字号农产品立了大功,成了人们致富增收的法宝,帮助唱响福山福水、五福临门的生活变奏曲。
“全福游 有全福”正打响福建旅游品牌。乘坐环闽动车,从福州到南平,从泰宁到永定、南靖,从厦门到泉州……任意点出发,随手就能打开一个惊喜满满的旅行“盲盒”,开启一趟“福气之旅”。
在世界遗产武夷山、福建土楼、大金湖、鼓浪屿、古城泉州,来一趟世遗探秘之旅;再继续出发,来一趟福地风情之旅、舌尖品福之旅、温泉养生之旅……秀美山川、蓝天碧海、多元人文、闽菜美食等优质旅游资源“一网打尽”,真正是大饱眼福、尽享口福、深感幸福!
福建以“福”字入名,曾饱含美好安宁之期许。今天,这里真正建设成了被福文化深深润泽的广阔大地。
福建人,一路传承书写着福文化,创造丰富着“福文化”。
知福、祈福、惜福、造福。“福文化”在东南,既流传渊源又意味隽永,内涵深厚更独具特色。“福文化”是美好心愿,是动力源泉,更是生动实践,是华丽章篇……
所以,福建之所以叫“福”,不仅是名称,而且是因为:
无论这一方水土,还是这一方人民,都有着对“福”最深的理解与创造、最好的传承与升华。果真是:福建,不福(服)不行!
记者观察
福文化:是传承,更是创造
福建日报记者 李 艳
以“福”字入名,对福建人民而言,有着满满的自信和骄傲。
在省会福州,有福之州的美名,入眼入口入耳入心。当穿行于热闹繁华的街市,品味着丰富美味的闽菜美食,欣赏着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漫步于景色优美的福山郊野公园福道,看到那一幅巨大的福字石刻时,总会让人情不自禁发出感触:有福之州真有福!
不仅仅是在福州,相信每一个在福建的人,都有着对“福”的生动体会与感受。福文化植根于闽山闽水,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扎根于人们内心深处,内化成集体的美好价值观。
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已延续传承几千年,源远流长,寓意深远。福字如此美好,它有着丰富广阔的概念,代表着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和物,象征着人们最质朴的心愿和期待。
千百年来,福建人民以各种形式传承和演绎着福文化。民俗中,有丰富多样的祈福活动;人们还在建筑、服饰、饮食中,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表达着对福的向往与追求。
而福文化在本土的传承延续中,早已潜移默化、内化于心,塑造着人们的价值理念,亦成为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人们团结一心,积极进取,追求生活的幸福、心灵的安宁、德福的兼备、家庭的和美、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精神文化动力,能转换成强大的生产力,促进着社会经济方方面面的发展。我们看到,这片东南之地,人民物质生活富足、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自然生态和谐。福建所有设区市人均GDP均超全国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接连跃上3万亿元、4万亿元台阶;是全国唯一保持水、大气、生态环境全优的省份,生态文明指数全国第一……发展成果惠及万千百姓,称得上是真正的福之地!
福文化,在被传承的同时,还被创造性地融入到现代产业之中,被赋予新的内涵。“福”成为全省标志性品牌和口号,成为产业代名词。在升华产业品牌文化内涵的同时,促进了产业的发展。“福”字号农产品全国闻名,“全福游 有全福”吸引着八方来客。人人得“福”之成果,赏“福”之光彩。
我们有福文化,更有“福文化”。我们重视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与创新,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刚被评为国家公园的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是我省入选的第五项世界遗产项目。日前,我省还发布了十三项文化标识,古田会议、林则徐、郑成功、妈祖信俗、朱熹、闽茶、德化白瓷……每一项都彰显着闽地文化特色。这些流传深远、底蕴深厚的优秀文化资源,共同形成了福建本土特色而丰富的文化。
福文化,千百年来传承亦传达现实关怀,人们从中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吸引力,汲取着砥砺前行的力量。在八闽大地,福文化是具有深刻价值内涵的思想理念,更是生动持续的创造实践。闽地人民深刻演绎着:“福”,不仅是美好的祝愿和期盼,更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落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全面实现。
我们期待,在八闽大地,有着更多有关福文化的创造、福文化的生动实践。
福州海峡文化艺术中心 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