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世界资讯 国内新闻 滚动 社会 经济 军旅 体育 科普 文化 法治 农业 医疗 数码 房产 汽车

年终盘点:2021年,我们以绿色为底绘就美丽中国

2021-12-23 15:29:57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李 禾
2021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步伐并没有停止。

这一年,我们以绿色为底绘就美丽中国

2021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步伐并没有停止。今年以来,全国339个城市空气优良天数的比例明显提高,特别是10月超过了九成。1—10月,全国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2.6%,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由于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稳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我国已成为亚太地区森林面积增幅最大的经济体,截至目前,森林覆盖率超过23%,1.18万个自然保护地已成为各种生物共同的家园。

国务院发布《指导意见》 

擘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蓝图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未来5年甚至15年的经济该如何发展?

2月2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强调要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发展,有了全面而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随后,上海、浙江、陕西、辽宁等因地制宜,制定了自己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任务书”。上海将加快构建临港再制造创新示范区,打造一批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提升固废循环利用产业能级;浙江对“两高”项目和高碳行业治理、清洁能源发展、节能降碳标准体系和准入负面清单等任务做出明确部署,强化政策导向作用;陕西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将建成2—3个千吨级燃料电池级氢气工厂;辽宁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8.5%,新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1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42.5%……通过各地努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愈行愈近。

施行长江保护法

用法律的力量守护母亲河

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经10多个省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长江经济带也是我国水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流域之一。长江经济带面积只占全国的21%,但废水排放总量占全国的40%以上,单位面积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至2倍。

在“十年禁渔”政策落地后,作为我国第一部流域法律,长江保护法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长江保护法统筹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治理”的生态系统观,将长江流域资源的相关要素、多种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进行综合平衡,通过立法稳固下来,从根本上夯实了长江大保护的制度保障。

长江保护法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下了“规矩”,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放在压倒性位置,加大对长江流域的水污染防治与监管力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董战峰说,法律的实施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大熊猫、藏羚羊“降级”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见成效

7月7日,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得到系统、完整地保护,野生生物生境得到有效改善。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在大熊猫“降级”之后一个月,国家林草局表示,随着生态保护力度加强,我国藏羚羊数量已增至约30万只,保护级别从濒危物种降级为近危物种。今年5月的数据显示,极度濒危的海南长臂猿,从低谷时的7至9只增长到了33只,第五个家庭群正在形成;朱鹮从发现时的7只,恢复到5000余只;白头叶猴从80年代的300余只恢复到1300多只。

专家们表示,大熊猫、藏羚羊受威胁程度降级是对保护工作的肯定。但大熊猫仍然是头号“旗舰物种”,降级不会影响对其保护的力度。“在我们心中它仍是‘国宝’,还是按照濒危物种来保护。”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和民说。

无论是大熊猫还是藏羚羊,所谓的“降级”是指受威胁程度降级而非保护程度的降级。目前大熊猫、藏羚羊仍然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保护等级并未下降。

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

利用市场机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全国碳排放权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全国碳市场的开市意味着技术先进、碳排放量少的企业在碳市场中将占据优势地位。碳排放量超出规定配额的重点排放单位,可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植树造林增加碳汇等方式抵销超量排放的部分。

国内外的实践都表明,和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相比,碳市场既能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又能够为减碳提供经济激励机制,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带动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投资,为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减排的关系提供有效的政策工具。

2011年以来,我国在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7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在碳排放核算、配额分配、核查、履约清缴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进入2021年11月,全国碳市场交易日趋活跃。12月14日,市场单日成交量破千万,达1488.08万吨,创开市以来的新高。据统计,截至12月13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8494万吨,累计成交额35.14亿元。

“双碳”目标顶层设计出台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路径更清晰

毫无疑问,碳达峰、碳中和是2021年最“热”的词汇。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9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作为“双碳”“1+N”政策体系中的“1”,《意见》为“双碳”这项重大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提出了具体行动方案。

《意见》在“1+N”政策体系中将发挥统领作用,是贯穿碳达峰、碳中和两个阶段的顶层设计文件,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为各地方、各部门推进和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指明了方向和任务。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一是减缓,即从源头根本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二是移除,即通过碳汇,碳捕获、利用和储存等消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意见》立足我国发展阶段和国情实际,围绕“减缓”和“移除”,明确提出了三个阶段的目标指标,分别规定了到2025年、2030年和2060年的多项关键指标任务,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幅度,以及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等,从实施指标层面为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明确了关键抓手。

《方案》是“N”中为首的政策文件,有关部门和单位将根据方案部署制定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领域以及具体行业的碳达峰实施方案,各地区也将按照方案要求制定本地区碳达峰行动方案。《方案》还进一步明确,各地区要准确把握自身发展定位,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资源环境禀赋,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联动,梯次有序推进各地区实现碳达峰。

倡导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发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强音”

10月11日至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云南昆明举行。

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推动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绘制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蓝图,到2050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愿景。

在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旨讲话。“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是向世界发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强音。”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说,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明确指出了生态保护的方向和路径,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举措和成效,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10月8日,《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发布,这是中国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第一部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把保护纳入各地区、各领域中长期规划,加强技术保障和人才队伍建设等,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体系。

设立首批5个国家公园

加快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发展

10月12日,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首批5个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从2015年开始,我国陆续选取10个地方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第一个为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区,后来又有东北虎豹、祁连山、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神农架、钱江源、南山国家公园试点区等,涉及12个省。这是为了探索改变保护地管理“九龙治水”的现状,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体制,并按照“山水林田湖”实施整体保护和系统保护。

由于物种特别丰富,我国被列为世界上12个生物多样性特丰国家之一。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同时,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国家公园试点6年来,以天然草地为主体的三江源国家公园,草地综合盖度上升明显;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森林覆盖率快速提升,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密度也有明显增加。

我国正式设立首批国家公园,将更好、更快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发表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

中国理念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

10月27日,国新办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这是我国继2011年以来,第二次从国家层面对外发布的关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

“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以中国理念和实践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逐步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叶民说。

叶民强调,我国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建立市场机制、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白皮书指出,中国实施能源安全新战略,能源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初步核算,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5.9%,比2005年提升了8.5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达9.8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为44.7%,发电量达2.6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以上。

白皮书还指出,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支撑保障能力建设,不断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转移转化。同时,科技创新在发现、揭示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中也将发挥关键性作用。

绿色冬奥稳步推进

让人既享运动魅力又览生态之美

北京冬奥会从申办到筹办,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原则。通过科技等手段,让体育设施同自然景观和谐相融,确保人们既能尽享冰雪运动的无穷魅力,又能尽览大自然的生态之美。

当前,北京冬奥会3个赛区的12个竞赛场馆全部按时交付并通过绿色建筑认证,冬奥场馆将实现100%绿色电能供应,不仅从源头减少场馆碳排放,还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其中,延庆山地新闻中心建有光伏发电系统,实现电力“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延庆冬奥村采用高压电锅炉供暖,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应热力;北京周边的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转化为绿电,从发出到被冬奥场馆消纳,全部实现了动态可视,而且每一度绿电都可追溯、可查证。

此外,北京冬奥会的筹备和建设还促进了赛场所在地的绿色发展。承办越野滑雪、跳台滑雪等比赛的河北张家口崇礼区,实施以体育休闲产业为主导的“生态文明+旅游产业”战略,基本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并进。崇礼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6年位居河北省第一,荣获中国空气最优低碳生态宜居旅游名县,入选《纽约时报》评选的2019年全球52个值得前往的旅游目的地。2021年,崇礼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开辟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崇礼路径”。


关键词: (责任编辑:赵军)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