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助残日,我们悄悄为她办场摄影展!”
信创热潮的兴起,标志着实体产业进入了新一轮迭代,然而在应用端却隐隐呈现出“叫好不叫座”的态势。随着信创产品日益丰富,产业巨头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一个真相:信创产品涌入市场,只有技术力这块长板是不够的,整个信创产业这个大木桶,需要补齐最后一块短板:生态。
国产替代之争 生态是最终势能
随着信创进入深水区,不少企业却止于产品落地这“最后一公里”。
陷入囹圄的,有应用端企业,也不乏信创类产业公司。
笔者就信创问题与下游企业技术负责人沟通,对于信创产品,观点都惊人的一致:应用早期信创产品,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其中兼容性、底层架构的大改,就足够让人喝一壶。“试想一个程序,有bug但是能跑,但是修复了bug导致整个程序陷入崩溃,你怎么选择?”被访问的负责人中,有人提出了这个经典问题,来表示应用信创产品的困局。生态土壤不兼容,对产品质量、服务没信心,成为了掣肘信创产品的阴霾。
信创研发端为了能落地下游应用,也是削尖了脑袋。客观来说,信创产品要解决的已经不单纯是技术问题,更是要从早期国外产品衍生出来的庞大生态土壤中一寸一寸地攻城略地。
这些生态,不仅仅包括对产品升级、迭代的兼容,也包括人才流通中可以给到产品的技术支持。一个精通MySQL数据库的工程师永远不愁找不到工作,因为他已经成为了生态的一部分。如Oracle,在国内某省级用户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大容量状态下运行不足的问题,为此,Oracle为该客户专门培养了一支技术专家团队开赴中国,并在新版本中解决了问题。这样的生态支撑势能,在国内已然形成了技术、服务垄断,正是信创产业需要去撼动的。
这个过程中,客户面临的具体故障、人才的流动,自然也成为企业隐形的“资本储备”,这就是技术生态的自循环。
罗马并非一日下城,生态的建立也需要市场规模,需要应用场景,需要实战印证,在应用与升级的良性循环之下,才能引导研发端良性增长。而这些,正是当下信创产业所缺失的板块。
时至今日,信创如何“平替”完成自循环,成为下游应用和国家最关注的因素之一。
早期的信创产品,几乎应用的都是“IT思维”而非“CT思维”。在CT思维中,产业依托于国际标准,进而打磨应用环节;IT思维中,是技术先发“长”出行业标准,形成事实垄断。IT思维,显然是不利于平替的。
信创试点期已过,目前已经进入推广期。随着官方《信创名录》的颁布,研发端的企业也终于停止了“一步制定行业标准”的无序增长,转而追求先进入名录之中。《名录》对入围企业提出诸多考察,如自主研发程度、国产化兼容程度、生态建设情况等等。
“我所在的单位为了进名录,搭建了生态建设团队,只做生态这个事,持续一年了。”某信公司创销售总监对笔者表示。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信创产业开始注意到生态的重要性。实现落地,需要最大程度减少应用端的“平替”阵痛,才是信创产品目前最为核心的竞争力。
自带“准生态” 可最大化“平替”效能
在信创落地场景最前沿的数字化转型赛道,美信时代遇到的客户痛点,就是信创应用落地各种因素的缩影;数据采集与洞察,正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石,但其替代难度大、系统稳定性要求高,也为信创产品扎根制造了不小的困难。
在这条赛道上,客户面临的痛点和所有信创落地场景有大量共通之处:智能终端日益多样化,尤其是在数字资产层面;各自之间缺乏统一技术标准,设备“互盲”造成了严重割裂的信息孤岛;且早期西方产品基数较大,随着国产信创产品涌入,造成IT形势日渐复杂,加大了“平替”难度等。
美信时代从底层架构出发,彻底吃透客户诉求,打造出具备“准生态”格局的通用一体化数据采集与洞察平台——监控易,涵盖15个独立子模块,逐一消灭“平替”过程中的痛点。
首要要求是云-边-端一体化。云边端协同是进入大数据时代企业的刚性需求,监控易——一体化数据采集与洞察平台,依托国内领先的云、边、端SaaS架构技术,支持五级架构运维部署。在为某市电网打造一体化运维平台的过程中就遭遇过这样的问题:基础设施分列三地,且电力设备精密、故障不易通过巡检排除;设备资产仅仅只有预存资料,无法实现上云实时监管。美信时代监控易凭借自身支持分布式部署的属性,实现了跨域、跨网络运维,并且通过拓扑网络实时呈现设备状态,并集成到决策端,供决策者介入排除故障;在设备异常的时候还可以定向发送预警信息,不但帮助该电力公司实现了“数字资产上云”的宏观一体化战略目标,还极大提高了运维效率。
监控易的云-边-端一体化特征,还体现在生态可延展性这一点上。“适配一切设备,采集一切数据信息”是监控领域重要因素,而触达专业人员则是监控领域的“最后一公里路”。在某省农行的三级网扁平化管理改造项目中,监控易打通了运营商的三条监控链路统一监控,设备故障一旦被监测到,会以短信等形式触达链路负责人,且不会重复告警。
通过监控易,客户的监控诉求得到了最大化满足,涵盖全网络设备监控、自动巡检、故障定位、定向告警等多个核心环节;解决了设备的后顾之忧,企业可以将投入聚焦到应用环节上。
克服“平替”阵痛,第二个要求就是低代码开发。近年来信创下游企业越来越注重避免遭遇“卡脖子”,越来越要求可集成化的服务。低代码开发系IT领域概念,将功能模块组件化降低开发成本,更专注于应用功能的实现。
在信创领域,这种属性依然通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尽可能避免技术成为壁垒,对于生态建设也有莫大助益。监控易作为通用型一体化数据采集与洞察平台,可实现低代码、低成本、快速适配主流设备和协议,便于采集、监控和管理面向IT、机房动环、智能物联网、工业物联网的所有软硬件设施和网络,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政府、军工、金融、电力、石油石化、交通、医疗等多个领域。正因为监控易可以进行低代码开发,企业用户除了采购标准版本的监控易平台,也可以提出二次开发需求,以最大限度适配自身产业的生产方式。
第三个要求,最基础的诉求——设备适配,打破信息孤岛。软硬件设施监控要求的即时性、可预警性,在缺乏运维平台支撑的情况下,极易割裂成为信息孤岛,陷入粗暴增加运维人力的陷阱。这也是众多信创产品落地折戟之处。目前,下游企业面对信创产品,都会强调需要兼容国产化设备,要求生态友好。监控易基于自研Big River四合一超融合数据库,集表状数据库、KV数据库、时序数据库、内存数据库于一体,可洞察一切智能设备,实现低成本、快速适配一切设备和协议,完全满足信创国产化替代的需要。在某省级三甲医院的弱电改造项目中,即实现了新老300余设备全识别、无一遗漏的完全运维,充分整合了新老科技力量,为数字化转型踩下了油门。这种不论设备新旧、来源全识别的能力,正是现在备受追捧的生态高度的能力——可观测性。
通过自研数据库、适配一切设备、低代码开发、云-边-端协同等优势,美信时代监控易最大限度消除了下游企业的信创“平替”阵痛,具有了“准生态”能力,为大规模落地铺平了前路,从而落地多个产业领域,成为他们数据采集与洞察的中坚力量。监控易还满足TOP3000大中型企业跨区域、跨网络、跨安全域的集中式、一体化、海量数据采集和洞察需要,可纳管设备超越百万数量级,在效能方面也为产业升级、万物互联提前奠定了技术基石。
数据采集与洞察是数字化赛道的一个垂直细分领域,但监控易所涉之广,也基本覆盖了信创产品的下游产业。依托丰富的应用场景,监控易也在进一步提炼应用模型、强化数据基座,已经步入应用与研发的相互良性循环中。这也正是“准生态”格局带来的丰硕果实。
纵观其他信创产业,毫不夸张地说,何时能够落地下游应用、踹开研发与应用间最后一道门,取决于产品什么时候建立相应的“准生态”格局,走“被集成”路线。信创蓝海事实上已经由百舸争流渐进为百川到海,需要的不是拔高技术的长板,而是填平生态的短板,形成合力,这也是《信创名录》吹响的号角。“准生态”是国产产品后起发力、瓦解进口产品壁垒优势的客观需求。
相关文章
经济发展有了大提高 生态环境有了大改善—
内容简介:经济发展有了大提高 生态环境有了大改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经济和生态文明领域建设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