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闽人智慧|斫陈弦新的古琴制作技艺
在福建漳州天柱山脚下,有个村子,村里住着一群“新农民”,他们中有艺术家、文化学者,也有企业家,这个村子就是漳州市长泰龙人古琴文化村。这群“新农民”们斫琴会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切磋、研究、制作的就是中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古琴。
长泰龙人古琴文化村(漳州市长泰区融媒体中心 供)
千年古邑 琴声不绝
古琴又称瑶琴、七弦琴。据史料记载,古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琴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自古被认为是“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圣人治世之音,君子养修之物”。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孔子、蔡邕、嵇康、欧阳修、苏轼和福建的苏颂、朱熹、李贽、黄道周等先贤都善琴通乐。
元·王振鹏《伯牙鼓琴图》(漳州市长泰区融媒体中心 供)
漳州自古琴风兴盛,不仅在古民居、宫庙、宗祠的壁画、栏杆、石墙上,常见古琴形象,而且古琴还与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宣和年间,漳州林虚极以琴科高中,并“引御奏琴称赏”。朱熹任漳州知州期间更是将琴学视为教导民众的重要手段,使得漳州“家弦户诵之声不绝于耳”,并著有琴学理论著作《琴律说》。“闽海才子”黄道周和在漳州屯兵十六载的郑成功都是操琴高手。
《琴律说》(朱熹)-宋代《晦庵集》卷66,四部丛刊景明嘉靖本(漳州市长泰区融媒体中心 供)
漳州文庙前泮池的旧石雕栏杆(漳州市长泰区融媒体中心 供)
千年古邑长泰县(2021年4月撤县设区),自古极重琴艺教化。据《长泰县志》记载,宋代时,邑令黄孟永视事长泰初年,于县治之东偏,整饬房馆数间,请匾“琴堂”,并撰《琴堂记》云:“琴之为物,体备阴阳之和,音函宫祉之淳。昔之人鼓一再行,民风世俗不掩辰而变”,阐释了古琴对于民风世治的影响。县志中还记载了琴室留存、琴器介绍、典礼乐谱等等,无不体现古琴文化在长泰的影响与发展。
《长泰县志》(清·乾隆版)之《长泰琴堂记》(漳州市长泰区融媒体中心 供)
进入近现代,受各种外来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影响,古琴兴趣爱好者小众,传播日渐式微,竟成为一种濒危的文化。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古琴及斫琴技艺渐渐复苏繁荣起来。
龙人古琴文化村百琴堂(漳州市长泰区融媒体中心 供)
琴艺相生 斫陈弦新
艺因琴而生,琴因艺而传。古琴文化艺术的兴盛,离不开斫琴工艺传承。
从古至今,大量琴书著录中都有着对斫琴技艺的记载,不仅翔实记录了材质的炮制方法、施材配料、秘旨配方等,对琴体布局、比例等方面都有规范的设计要求。据统计,古代流传下来的古琴型制样式有51种之多,斫制流程包括12个环节100多个步骤,每一道工序都要靠手工制作完成,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斫琴之复杂可见一斑。
谢建东修复的明代老琴(漳州市长泰区融媒体中心 供)
东晋·顾恺之《斫琴图》(漳州市长泰区融媒体中心 供)
比如,斫琴首重选材。桐木和杉木的木质松透利于声音的共振,都是首选的制琴木材。东汉蔡邕听见火堆中桐木烧裂之声,觉得正在燃烧的是块造琴的好料,从火中抢下木料,制成名琴“焦尾琴”的故事,便是古琴重材的例证。
但是,过去所制古琴仍常有琴体变形、开裂等意外情况发生。即便到了当代,在南北方不同气候的环境下,古琴依旧会出现变形开裂的问题。
《长泰县志》卷五(漳州市长泰区融媒体中心 供)
得益于早年从事木材研究工作,在继承古法工艺制作古琴的同时,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琴制作技艺(长泰)代表性传承人谢建东,将木材改性技术应用到古琴制作上,花费四年的时间,改良琴材的品质,提高尺寸稳定性、生物耐腐性和耐气候性。
选材(漳州市长泰区融媒体中心 供)
槽腹制作,是制作古琴的核心工序,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床琴的音色质量,这也是最为考验斫琴师的经验与技术。“槽腹没有绝对标准,需要根据不同的面板材料,设计相应的结构,之后再配以合适的底板,这样才能确保琴声纯正。”谢建东说。
槽腹制作(漳州市长泰区融媒体中心 供)
好的古琴之所以能够保存上千年,除了选材,髹漆也是关键。谢建东说,古琴使用的是天然生漆,耐腐、耐磨、隔水、绝缘,对人体无毒无害。古琴底胎的制作,需要十几道的工序,“我们在古琴木胎完成后,将琴体涂上由生漆与鹿角霜调和而成的灰胎,进行由粗到细、反复多道的髹涂,整个工艺下来要耗费近两年的时间。”
髹涂(漳州市长泰区融媒体中心 供)
上弦是制作工艺的最后一步。《长泰县志》载,琴弦“只用白色柘丝为上,原蚕次之”。但用丝做琴弦,其音古朴,却容易受环境影响而跑音,不耐用。
近现代以来,逐步用钢丝弦替代传统丝弦,更耐用,但其余韵腻长且带有金属声,失去了古朴韵味。
为了让古琴能配上好的琴弦,谢建东组织众多学者、琴家和相关技术人员共同研发出“龙人冰弦”。“龙人冰弦”以高强度合成纤维丝、真丝及尼龙丝制作而成,不仅弥补了丝弦、钢弦的不足,而且具备丝弦的古朴音色。这一创新,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受到业内盛赞。
2017年,古琴制作技艺(长泰)被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以高强度合成纤维丝、真丝及尼龙丝制作而成的龙人冰弦(漳州市长泰区融媒体中心 供)
谢建东古琴作品百世龙琴(仲尼式)(漳州市长泰区融媒体中心 供)
谢建东所创的古琴作品仿古老琴(净瓶式)(漳州市长泰区融媒体中心 供)
时代新貌 推陈出新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来自漳州一中、三中、高新职业技术学校和广州九十七中等学校的师生,在龙人古琴文化村开展各种蒙学、研学、教学活动。组织这样的活动,谢建东已经坚持了十年。
福建师范大学海外学院开展游学活动(漳州市长泰区融媒体中心 供)
“福建古琴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各领风骚的局面。如何让古琴在当下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这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方向。”本着“为古琴安个家”的梦想,2010年,谢建东在长泰国家森林公园天柱山脚下建起了龙人古琴文化村,一群志同道合的琴人在这里开始了斫琴技艺传承创新和古琴文化传播的新探索。
龙人古琴文化村的琴师在研习琴艺(漳州市长泰区融媒体中心 供)
而长泰区也从古琴制作、琴学研究、高校合作、非遗传承、艺术传播、海内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开展古琴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支持龙人古琴文化村打造全国古琴文化交流基地。
龙人琴韵古琴名家音乐会(漳州市长泰区融媒体中心 供)
在这里先后举办了11届龙人古琴文化季活动,以及海峡两岸古琴文化文创大赛等,促进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
2015年,长泰古琴代表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参加意大利米兰世博会;2022年,谢建东的三床古琴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收藏;同年,漳州市龙人艺文职业技术学校获准成立,古琴文化传承进入了职业教育。
长泰古琴代表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参加意大利米兰世博会(漳州市长泰区融媒体中心 供)
编撰的分众读本(漳州市长泰区融媒体中心 供)
以琴为介,逍遥游心。古琴美在形制,美在音色,更美在其意境,一弦一音都承载着文化的精神与内涵。“越来越多的人因此认识古琴文化,并开始学习古琴。”谢建东说,“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让我们更有信心把古琴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