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麦隆留学生刘汴京学豫剧
刘汴京(右)参加2019年度河南卫视《梨园春》“擂响中国”全国戏迷擂台赛获奖。
2016年,叶伟宁进入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学习中文。在第一节中文课上,来自中国的中文老师通过表演双口相声和学生打招呼,这让第一次接触中文的叶伟宁觉得特别有趣。“世界上竟有与我的母语如此不同的语言,我对这门语言充满好奇,希望能跟着老师进一步学习中文。”
课上,老师们给学生讲解汉字的写法,教授中文日常用语;课下,老师们和学生围坐一起,通过分享视频和图片,展示中国的秀美风光与大好河山,并鼓励他们未来到中国读书深造。这在叶伟宁的心中埋下了一粒种子,“希望将来有机会,能到中国看看”。
2017年,26岁的叶伟宁通过了留学申请,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到开封入读河南大学,开启了新的学习生涯。入校后,他将自己的中文名“叶伟宁”改为“刘汴京”。“刘,和中文中‘停留’的‘留’谐音,‘汴京’是开封在古代时的名称。”这个独特的名字寄托着他对开封深厚的感情。
用豫剧演绎精彩人生
在河南大学国际汉学院学习期间,刘汴京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一次,他和同学在开封市豫剧院学习豫剧《花木兰》,表演者精美的服饰和剧中动人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刘汴京。活动结束后,他主动找到豫剧院的老师,希望能学习豫剧。
机缘巧合下,刘汴京认识了已学豫剧多年的中国小伙刘子杰。每周,他都抽出时间到刘子杰家里学习豫剧。“子杰会给我讲解豫剧中的经典选段,碰到一些繁难的词汇,他还会结合历史典故进行讲解,以帮助我理解。”
通过刘子杰的介绍,刘汴京还拜其老师为师。
《穆桂英挂帅》《大登殿》……谈起豫剧,刘汴京如数家珍。他认为,豫剧的精髓不仅仅表现在表演者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还表现在独特的唱词。在学习豫剧的过程中,他的情绪也常跟着故事的展开而起伏。“剧中的故事不仅让我对社会和人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还让我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
5年来,因为学习豫剧,刘汴京结识了不少朋友。在校外,他和喜欢豫剧的老师及同学在各地参加演出。对他来说,和豫剧结缘后的每个瞬间都弥足珍贵。
学好中文是基础
豫剧诞生并且兴盛于河南,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还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刘汴京表示,想学好豫剧,离不开中文学习。
他最常使用的中文学习方法是“听教材”。为了给自己的中文语感“保鲜”,他保持着每天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发展汉语》配套录音的习惯,在听的过程中,他会大声跟读,并记录下听到的生词。在刘汴京看来,提升听力水平对语言学习至关重要。在中文学习过程中,多听既可以丰富自身词汇量,又可以通过模仿发音提高中文口语水平。
除了自己所修的课程,刘汴京还到新闻与传播学院“蹭课”,学习一些中文发音技巧和朗读妙招。随着中文水平的提高,他在豫剧表演中,咬字愈发清晰,对剧目内容的理解也更加到位。
总结自身中文学习经验,刘汴京认为有三步——学好汉语拼音、多做听力练习、勇敢用中文交流,最重要的是离不开日复一日的练习和巩固。
对于未来,刘汴京可以确定的是,会在学习豫剧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学习中文和豫剧,这两件事是我目前最喜欢做的。为自己热爱的事业付出努力与汗水,坚持到底,我感到幸福和满足。”刘汴京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