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闹情绪时怎么办?说教、哄劝、打压、漠视?都不对!
【案例】
束手无策的楠楠妈
楠楠4岁半,常为一些芝麻绿豆大的事生气。比如到睡觉时间了,他还在看电视,妈妈过去关掉电视,让他赶紧上床,他生气了。他想吃西瓜,但家里买的葡萄再不吃就坏了,妈妈让他先吃葡萄,他又生气了……小孩子心思简单,不开心会直接挂在脸上。他会哭,会打妈妈,会直接对妈妈说“我不喜欢你了”“不跟你玩了”。也会生闷气,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对他的小情绪,楠楠妈好气又好笑,却又解决不了。
这天,妈妈收拾桌子不小心把楠楠画的画弄脏了一个角,楠楠又生气了,非要妈妈赔。妈妈先给楠楠讲道理,说自己不是故意的,楠楠噘着嘴;妈妈看没效果,便说中午给楠楠做好吃的,问他想吃啥,楠楠不搭理;见来软的不行,妈妈便来硬的,冷下脸来说,其实是楠楠自己没把东西放好,就这还好意思生气?结果楠楠一听,直接气哭了。
妈妈一看问题不但没解决,反而越闹越大了,干脆撒手不管了。
【分析】
说教、哄劝、打压、漠视这些方法,家长常用但不管用
俗话说“小孩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意思是小孩子闹情绪很常见。通常,父母处理孩子闹情绪,有这么几种方法:
1. 说教
“我告诉你多少次了,这样危险,容易摔下来,不听话,摔下来怪谁?”
有些家长在孩子闹情绪时,坚持讲道理,希望孩子明白是非,不乱发脾气。其实,这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因为孩子在生气时听不进去任何道理,父母越讲道理,孩子越觉得不被理解,越烦躁。
2. 哄劝
“别哭了,走,我带你去吃好吃的。”
“不如咱们去游乐场吧,别发脾气了!”
有些家长一看孩子生气了,就采取哄劝的办法,买好吃的、去好玩的地方,希望孩子转移注意力,忘记让他生气的事。哄劝的招数一时管用,但用的次数多了,会把孩子惯坏,导致孩子脾气更大、更难哄。
3. 打压
“你自己做错了事,还好意思发脾气!”
“我数三个数,你如果还闹,信不信我把你扔这儿!”
有些家长看孩子闹情绪,直接发火,希望用更大的脾气镇住孩子。这种做法会带来两种后果:一把孩子吓住,以后不敢对家长流露真实想法;二导致孩子更加叛逆,孩子学习家长的做法,以暴制暴,必然导致矛盾升级。
4. 漠视
“心情不好就躲起来,别让别人看见你。因为没人想和你这样的人说话。”
“没事,一点儿都不疼,别这么娇气。”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闹情绪不值得理睬,自己忙着呢,没空管。其实,孩子发脾气时最需要家长的关爱,有的孩子发脾气就是为了寻找存在感。如果家长置之不理,孩子会非常失落,感觉不被重视,影响其心理健康。
以上四种方法,楠楠妈都用了:先讲道理,后来软的,软的不行来硬的,最后撒手不管,可是都没有用。可见,说教、哄劝、打压、漠视这四种方法,家长常用但不管用。
【支招儿】
允许孩子生气,接纳其负面情绪,然后再解决问题
那么,什么方法管用呢?专家指出,家长想将孩子的负面情绪疏导出去,可分三步走:
1. 允许孩子有负面情绪
孩子有了负面情绪,家长首先要允许,内心不排斥,不打断孩子表达其负面情绪。
2. 教孩子接纳负面情绪
有些家长一看孩子伤心、难过,就深感不安,想让孩子赶紧高兴起来。如,孩子把心爱的东西弄坏了很难过。妈妈为了不让孩子难过,说:“我早跟你说过,你就是不听。看,现在坏了吧。”
妈妈的这种态度是隐含的责备,而不是真切的同情。孩子已经很难过了,妈妈就不要再补刀了。妈妈不如告诉孩子,自己也曾弄坏过心爱的东西,并为此伤心。
不过,既然坏了无法恢复,不如吸取教训,保护好其他自己喜欢的东西。
3. 转化负面情绪
转化负面情绪是对家长、孩子更高的要求。凡事往积极的方面想,一个有效方法是“借助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
如:孩子被好朋友误会了,很难过。妈妈可以让孩子想象一下:你带好朋友坐上时空穿梭机回到过去,发现原来是你的某句话让好朋友误会了;然后启发、引导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既然好朋友误会你了,那下一步该怎么做?家长可以提供若干答案让孩子选择,以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借鉴】
“你吃药,就是给奥特曼输送兵源,让他打败怪兽。你支持奥特曼吗?”
儿子想了想:“我支持奥特曼。”
下面,我讲个我引导孩子走出负面情绪的小例子。
有次儿子生病,不肯吃药。孩子爸爸连哄带骗都没用,于是换我来。我蹲下搂着儿子:“你是不是觉得药很苦?”他说:“对,我不吃不吃。”“哦,我知道了,你不想吃是因为药有些苦。”
我重复他说的话以表示接纳,然后用上“幻想”技巧:“那你想过没有,你生病是因为有怪兽在你的身体里,奥特曼要进去打败这个怪兽才行。
你吃药,就是给奥特曼输送兵源,让他打败怪兽。你支持奥特曼吗?”
儿子想了想:“我支持奥特曼。”
吃药难题就这样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