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企业造车再体验:感觉还不错
美的威灵汽车零部件三大产品线量产、格力钛新能源车投入使用、创维汽车发售、海信家电旗下三电美国公司获得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电动压缩机项目5年供应订单……2021年是家电企业造车计划密集落地的一年,2022年则是小有成果的一年。继2003年家电企业经历造车“败退”后,这次是家电企业再入造车江湖最新尝试。纵然家电制造与汽车零部件、整车生产有着相似的底层逻辑,但从长远来看,依旧面临重重挑战。
二十年前家电企业造车初体验
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期,我国汽车产业迎来了一次扩张期,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产量由1998年163万辆提升至2003年444.39万辆。同时涌现出一批吉利、长城、比亚迪、奇瑞等自主汽车品牌。
当时,美的、奥克斯、春兰等家电厂商正囿于产能过剩、竞争激烈且盈利空间狭小的家电业现状,顶着找寻新的利润增长点的目标拓展多元化业务。以此为契机,它们尝试建设自己的汽车工厂。
2003年,美的集团计划在5年内投资20亿元对云南客车厂、云南客车改装厂进行改造,引进现代化生产线,塑造客车品牌,并计划在昆明建设整车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云南美的汽车工业城”。此后,美的先后投资并购了云南客车厂和云南航天神州汽车有限公司。2003年,美的集团又宣布收购湖南三湘客车。
通过收购以上3家客车企业,美的快速拥有了万台级别的客车整车和专用底盘制造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昆明和长沙两大客车生产基地。美的客车当时的目标也很明确,3-5年内成为国内领先的客车生产企业。然而这个目标并未实现,2008年底,由于产品特色、销售渠道、机构管理等诸多因素,美的客车两大基地均全面停产。2009年7月,美的集团与比亚迪签订协议,以6000万元的价格把旗下美的三湘客车100%的股权出售给比亚迪。至此,美的造车计划告一段落。
曾经以空调制造商起家的春兰,在取得当时空调行业领先地位之时,为了谋求多元化发展进军汽车行业。1997年,春兰公司收购了东风南京汽车,组建春兰汽车有限公司。由于当时国内轿车市场竞争激烈,2001年春兰卡车面世,在2002年-2004年期间,春兰卡车排名全国第三,仅位于一汽、二汽之后。2004年,春兰打算与日本重卡品牌日野合资组建重卡项目。春兰以厂房、土地入股,日野则提供技术和资金。但由于各项原因,合资最终以失败告终。春兰卡车逐年亏损严重,成为了市场边缘化的存在,2008年该品牌被徐工集团收购,正式消失在卡车界的视野之中。
同样是2003年,比起美的的客车、春兰的卡车,奥克斯开始朝着SUV和皮卡进发。奥克斯出资4000万元收购沈阳双马汽车有限公司95%的股权,同年10月,沈阳奥克斯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随后,奥克斯汽车首批多功能商务车(SUV)系列样车下线,品牌定名“郎杰”。2004年,奥克斯宣布5年内投资80亿元进军轿车领域并实现45万辆的年产能。但奥克斯汽车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SUV和皮卡的销量远未达到上市时设定的2万辆目标。2005年3月,奥克斯汽车宣布退市。
2003年下场造车的家电企业,是抱着“家电市场饱和向外多元化拓展业务”的心态,他们普遍选择了竞争还不很充分、品牌敏感度相对低的客车、卡车等行业作为目标对象,以便为自己的发展留出更大空间。
有业内人士对此轮造车潮给出了“高价买厂、赔本撤出”的定义。这场“造车热潮”或许暴露了家电企业并未认清汽车制造是资本、技术、人才的三方整合,技术乏力、人才短缺的前提下,仅靠资本无法撑起“造车梦”。
锚定新路径再入“造车江湖”
2018年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已经走过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时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产量从2008年的930.59万辆到2018年的2811.91万辆。尤其是2012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开启之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791辆,2021年销量跃升至352.1万辆,同比增速达到157.5%。
2013-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在此轮机遇之下,家电企业开辟了与上轮造车热潮不同的路径,再入“造车江湖”。
卖零部件成为最多的选择。2018年,美的成立威灵汽车部件公司,2020年美的收购合康新能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2021年,美的旗下威灵汽车的驱动系统、热管理系统和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的三大产品线投产。今年2月,美的工业技术旗下安庆威灵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新建年产6000万套产能、实现年产值40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
海信家电2021年5月完成对日本三电控股株式会社的收购,正式成为控股股东。三电控股是汽车空调压缩机和汽车空调系统一级制造供应商。海信与三电控股将共同研发新能源汽车综合热管理、车辆网络连接等技术,拓展汽车空调压缩机、汽车空调产业。今年,海信家电旗下三电美国公司近日获得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电动压缩机项目5年供应订单。
格力涉足新能源汽车,主要基于新能源电池这一核心部件。去年8月,格力电器收购了银隆新能源(后更名为“格力钛新能源”)的控股权。格力钛新能源整车产品链齐全,商用车产品覆盖6.8米到18米全部车型,同时布局市政车、工程机械、物流车、氢燃料、混动等领域车型。
造整车成为家电企业为数不多的选择。创维在2009年收购了南京金龙汽车,并在2011年成立沃新能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从整车和核心零部件的生产、销售、研发、服务等方面,全面涉足新能源商用车领域。2019年11月,背靠开沃集团,创维创立了新能源乘用车品牌天美汽车。2021年,创维汽车诞生,并发布首款车型“创维EV6”。创维汽车今年第二季度总体销量同比去年增长81.3%。今年1-6月海外总出口发车同比增长213.8%。
卖软件服务也成为一种新路径。索尼与本田计划在2022年内成立合资企业,并在2025年开始销售电动汽车和提供移动出行服务。二者联合是将索尼在影像、传感、电信、网络和娱乐技术方面的专长与本田移动出行开发能力、车身制造技术和售后服务管理经验相结合。
零部件大规模应用、整车发布……2021年是家电企业造车计划密集落地的一年,零部件、整车、软件服务成为家电企业蹚出的路径,2022年则是初显成果的一年。
中科院战略咨询院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汽车行业特聘研究员鹿文亮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家电企业进入汽车领域,不是像10多年前那样都从整车制造的角度出发,而是更多的发挥自身在制造端的优势。新能源汽车产业相比于传统燃油车,零部件标准化更强,产业链更加开放,打破了传统燃油车高度垂直一体化的供应链格局,给了外部供应商更多的机会。正因为这种产业链的变化,才使得传统的家电企业有了进入到汽车产业链的机会。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现阶段汽车市场竞争激烈,造车需要投入很多,注重研发和创新是核心竞争力,如果造车没有亮点、没有创新、没有满足用户需求是行不通的。
实力和野心如何相配?
20年后,家电企业再次瞄准汽车,确实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即从自身的业务领域出发,凭借自己在制造端优势,进入到汽车领域,然后逐步扩大产业链上下游范围,最终提供全产业链解决方案乃至推出自有品牌汽车。
其实谁也不是赤手空拳进入这个行业,家电企业跨界汽车有底层逻辑,但确实面临挑战。
美的、格力、海信从零部件入局是抓住了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和智能电动核心零部件供应体系升级这一个关键契机点。在美的集团副总裁兼美的工业技术总裁伏拥军看来,现在的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依然存在很多关键核心部件还需要进口。这需要家电企业利用长期积累的以控制电机以及精密机械为主的技术,横向拓展到汽车、工业自动化、绿色能源领域。既为自身的发展,也为行业打造更优质、反应敏捷、配合更好的供应链。
他也坦言,从家电行业进入汽车行业,挑战其实是非常大的,这个挑战不是来自技术本身,而是作为新进入者,需要时间去建立客户认可度。“今年我们的销售还很少,只是几千万量级的。所以时间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同时,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又是非常快的,这个时间等不起。为解决这一问题,美的也会适当通过兼并收购方式,来缩短进入行业的必要周期。”伏拥军曾向媒体表示。据记者了解,未来十年,美的集团将投入10亿美元用于技术攻关,致力成为新能源汽车系统级解决方案供应商。
创维汽车联合创始人贾凡曾公开指出,创维汽车有家电行业的用户资源、渠道资源和技术资源。中国家电企业之所以能占领全球60%—70%的市场,是因为产品迭代快速,成本控制严格,创维希望把这一套制造业逻辑复用到新能源汽车行业。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创维汽车旗下在售的只有一款电动车型,到2021年末累计销量4088辆,与畅销电动车型年销量超过50万辆的规模相比,份额还不在一个量级。贾凡曾指出,当下创维汽车生产经营偏稳健,一点点地控亏,处于即将盈利的阶段。2022年创维汽车预计实现汽车总销量3万辆,累计销售额达到45亿元。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造车新势力确实需要足够大的投入才能成功,而这无非有两种模式,一种就是花原有的资金,用原有渠道、供应链、品牌去发展新能源汽车,典型的像广汽;另外一种是用资本的资金去培育和创新,例如特斯拉、小鹏。对家电企业来说,可以说是处于这两种模式中间一个相对“尴尬”的空间,挑战非常大。
在鹿文亮看来,家电企业布局汽车,首先要直面产品标准的挑战。家电产品属于个人消费电子领域,对于产品和零部件可靠性要求不如汽车零部件高,由于汽车零部件是车规级的,对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极高。家电企业要进入的汽车领域,就需要满足车规级要求,并且需要以加更优性能或者更加低的成本,与现有的零部件供应商进行竞争。其次,在供应链关系方面,家电企业进入到新兴领域,打破了原有领域的平衡,会有一定的发展阻力,这需要企业能够找准自身定位,找到与现存企业的共同增长点,实现双赢发展。最后,在品牌方面,家电企业进入C端整车领域,原有品牌影响力可能会帮助消费者快速认识这个品牌,但依旧需要打破原有品牌形象的包袱,让品牌在汽车领域不断朝着高端化发展。
小米造车,雷军要从这里下手
华为要“造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