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厨中的何青绫,引得千万人愿意跟她学金融
原标题:“热号”何青绫:庖厨中也能谈大金融
何青绫
提起“金融”,大家会觉得它是一门不太接地气的学问。从业人员光鲜亮丽,PE、ABS、DIF等一系列金融概念总显得那么高深莫测,一般人往往摸不着头脑。
但其实,金融离我们并不远,生活中常常要用到金融知识。
这两年,常刷抖音的人大多会刷到“何青绫”。这位财经科普网红常常出现在厨房,身穿家居服,头发随意扎着,声音甜美温柔,用最朴实、最生活化的语言讲着深奥的金融概念。开号仅两年多,“何青绫”目前全网粉丝数达1270万,仅在抖音上的观看量就达到了4600多亿人次。
这位庖厨中的女子,为何能把金融讲得这么有吸引力?为什么会有1200多万人愿意跟她学金融?长江日报读+上周采访了何青绫。
■ “无所不能的老婆大人”
2020年4月13日,何青绫发布了第一条视频,播放量就达到了403.4万,点赞数9.2万。
这条视频仅24秒。
“老婆老婆,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是什么?”
男子“五哥”只见声音不见人,镜头里只出现一位居家女子“何青绫”。只见她盯着锅里的土豆牛腩,时不时用筷子搅拌,边想边说:“一级市场呢,就是你直接去购买未上市公司抛出来的股权,二级市场呢,就是你通过一些股票软件,去购买那些小散户抛出来的股票,懂了啵?”
评论区的网友们试着理解:“一级市场是发行市场,二级市场是流通市场,就这么简单。”还有的说:“哦,我懂了,一级市场就相当于商超超市啥的,二级市场就是菜市场小卖部啥的。”
何青绫点赞了这些,在评论区进一步解释:“一级市场呢,相当于一手房,你直接和房地产商交易;二级市场呢,就是二手房,你和前房东交易,这样举个例子大家懂了啵?”
网友感叹:“别看厨房小,聊的都是大金融。”
沿着这个“在厨房讲金融”的路数,第二条视频的播放量达到了2598.5万,点赞量攀升到了54万。一周内,“何青绫”的粉丝量从1万多涨到了60多万。
不少网友直呼何青绫“老婆”,称赞她是“灶台经济学家”“活人版十万个为什么”。何青绫接受了这些称呼,打趣地在个人介绍一栏写上了“无所不能的老婆大人”。
她的粉丝中,既有喜欢她接地气风格的“老公粉”,也有金融知识一片空白的人,还有本身就是金融从业人员、但对很多知识一知半解的学习者,更有一些金融界资深人士也喜欢追更“何青绫”,认为她既长得美又有头脑。还有人整理了何青绫讲过的知识点,分享到网上,供有兴趣的朋友学习、收藏。
不过也出现了一些让他们意料之外的事。因为何青绫这个“老婆”火了,扎堆出现了一群“嫂子”“老公”。
■ 她梦想成为一个美食UP主
虽然视频里的何青绫常常在厨房中择菜、做饭、擦油烟机,但是一般重点都放在金融知识上,很难让人看清她在烧什么菜、厨艺如何。她对自己的厨艺有自信,说已经把丈夫“喂胖了许多”。这也让粉丝们对从未出镜的五哥好奇,想通过何青绫的墨镜镜片一窥究竟。
最近,何青绫夫妇迎来了他们第一个孩子。生了宝宝后,他们还拍了个“孩子再大一点,给他看什么动画片比较好?”的视频,表示想让孩子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大闹天宫》看起,还对中国动画片的美学表达了自己的欣赏。
不是粉丝很难发现,在近300条视频中也藏着少量美食视频。何青绫会动作娴熟地洗鱼、在鱼背上改花刀,起锅烧油,放入姜片,放入鲫鱼,两面煎过后放水,做顿鲫鱼烧豆腐,有时还会做个皮蛋拌豆腐之类的快手菜。
她时不时还教大家一点生活小妙招。只见她在豆腐盒子上对角各切一刀,轻轻一吹,豆腐就完整掉下来了。
这些是纯美食视频,不涉及任何金融和财务知识。网友疑惑:“走错片场了吗?不是说财经吗?”何青绫回复:“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美食UP主(指在视频网站上传视频的人)。”
【访谈】
■ “父亲差点受骗,让我冒出了金融科普的念头”
读+:很多人好奇,“何青绫”这么古典的名字,是不是真名?
何青绫:“何青绫”不是真名,它的来历是我的一次古装照片的拍摄,我穿的恰好是《知否》中的绿色汉服,当时被人抓拍了下来,后来我感觉还不错,所以取名为“青绫”,也用了那张照片作为头像。
读+:每次你解答完丈夫五哥的问题,都会以一句温柔的“懂了啵”结尾,有网友说,你我本无缘,全凭一句懂了啵让我看完了你所有的视频。那么“懂了啵”的来历是什么?
何青绫:“懂了啵”是模仿我丈夫家乡的方言,但是终究没有学会,而是成了半吊子的“懂了啵”。
读+:人们对你的身份和学科背景有诸多猜测,人漂亮也就算了,还这么有学问,说话也好听,到底是做什么的?是专业人士,还是只是“人设”?
何青绫:我本科阶段主修财务管理,辅修金融,大学毕业时获得了双学士学位。研究生阶段,我跨了专业,学的是新闻学。
工作后,我先在某大行担任对公业务,后因私人方面的邀约,我在2015年辞职去了上海,在一家私募中供职,目前仍是上班族,这个号是下班后拍着玩的。
读+:既然是上班族,为何又萌生了做短视频的想法?
何青绫:2018年以前,我的工作主要是以一级市场为主,需要经常出差;2018年以后,我开始转职到财务类的岗位,工作也就清闲了起来。
2020年4月,我接到了父亲的一通电话,说有人打电话向他推荐了一款“性价比相当高”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能到20%左右。父亲征求我的意见:“能不能接啊?”
“肯定不能信啊!”这时候,我突然意识到,父亲作为一名在金融系统里工作的专业人员,对很多金融名词的理解、金融风险的意识都有所欠缺,那么普通人呢?可能会更加迷茫。
秉着“帮人避坑”的心态,我冒出了科普的念头。
读+:你怎么说动丈夫的呢?
何青绫:也正在那时,我现在的丈夫、当时的男友“五哥”刚关了自己的店,正窝在家里没事做。我们二人没有过多犹豫,就拍起了金融科普视频。
其实一开始,在五哥心目中,“何青绫”应该是个做美食的号,他是想把我平时做饭的视频发到网上玩玩儿。我们俩就折中了一下,依旧是在做菜,只不过中间穿插着我想说的金融名词。
这个“大杂烩”,就是“何青绫”。
读+:你觉得有哪些不得不避的”坑?
何青绫:太多了。比如说“老鼠仓”,一些基金经理会先用自己的钱买入一只股票,然后把股票偷偷藏起来,再大张旗鼓地用自己手里打理的基金去砸入这只股票,俗称“抬轿子”。等到这只股票价格被炒高以后——俗称“坐轿子”,基金经理会把自己私人的股票转手一卖,让买他基金的基民们自生自灭,硬扛巨大风险,这种行为就叫做老鼠仓。
好多经理人和一些财经老师变相这么干,鼓励推荐大家去买,其实就是帮他们去接盘,所以要提醒大家。
还有“杠杆”,比方说,你有10万块钱,恰巧遇上股市一个涨停板,能赚10%,那你手里就有11万了。但假如你用10万块当做保证金,问银行贷款100万,同样的一个10%的涨停板,你就能赚10万块,加上之前的10万保证金,你手里就会有20万,这种以小博大的玩法,就叫做杠杆。然而,财富的总量是不会变的,九成人是亏的,新手一定要避开杠杆。
还有“北上资金”,就是从香港股市那儿来往大陆股市里走的钱。因为香港在大陆的南边,所以这些流动的热钱就叫做北上资金。过去,很多老股民都喜欢跟着北上资金买股票。最近几年“假老外”越来越多了,所以北上资金可以参考,但也别迷信。
我也参与拍过一个名为《网赌,可能是从一杯奶茶开始的》公益视频,想让大家看清网赌是如何让人一步步“入坑”的。
■ “听了我们的免费课,再听其他人瞎侃不容易上钩”
读+:把复杂的金融知识,用容易懂的话分享给网友,为何你特别强调这一点?
何青绫:相比金融从业者,普通人眼中的金融,更像是一团发着金光的迷雾,只是这团迷雾很可能会让他们倾家荡产。
后来我也查了一些金融教育类的课程,它们大多收费都会循序渐进地收到19000元、甚至20000多元。而他们教授的一些知识,其实只不过是从CPA、注会这些考试内容里摘抄出来,稍微念一下而已。
对于大多数没有接触过金融的普通人来说,这个门槛其实是有些高的。而且相当一部分的课程内容,是既难理解,也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
我和五哥想做的事情,就是把那些卖到几万、十几万的金融名词,免费地科普给每一位小伙伴,让尽可能多的人避免踩坑、入门金融,不说能够从事相关的工作,至少能够在听到那些销售们,用金融名词胡侃瞎侃的时候,能心里有个数,不要上钩。这个也就足够了。
我希望去术语、落实操,所以会把“避坑”的知识揉碎了、嚼烂了,甚至会在字幕上加上诸多括号,进一步解释清楚,力求让所有人听得懂。
读+:很多博主想的是怎样知识变现,你们免费做,会不会有点亏?
何青绫:关于钱这方面,其实和大家想的不太一样。本来我们两个都有自己的工作和收入,拍视频本身就是玩票一样的性质,也没想着赚钱什么的。
不过后来有些朋友,本身就是创业者,一方面能帮到他们,一方面还能借机会去不同的地方玩,所以我也就接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生活日化品(广告)。大家买不买都行,我纯粹是为了有好玩的地方可以去。
就比如去年新疆棉事件以后,为了力挺新疆棉,我特地接了一个朋友的毛巾广告,去新疆实地拍摄棉花品质,也正好欣赏了很多新疆美景。
不过无论怎么样,我都会坚持“知识本该是免费的”初心,在科普知识这方面,不夹杂一点利益。
■ 很多唬人的新概念,本质上还是“17世纪的郁金香”
读+:一些视频里讲的是DIF、爆仓、等额本息等金融概念,这些概念其实都是非常难懂的,解释起来也是非常难的,但是经过你一番解释,这些概念的门槛立马就低了,似乎人人都能听懂;即便不完全懂,也理解了不少。这个功力其实是很深的,是怎么做到的?
何青绫:其实很多时候,金融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说,最难理解的地方是在于思维模式。因为目前流行的国际金融理论,大多是建立在小国寡民的西方海洋文明之上。所以很多名词和术语背后所代表的含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里,你可能就是翻译得不够精准。
然后经过人为调试,为了追求精度和学术的严谨,这个翻译就必须加入很多特定的条件,于是拖着一串限制词的定义就这么出现了。
但实际上,金融本身的形成过程,却是非常潦草的。就好比原生态的证券交易所,诞生于17世纪的荷兰。它原本的意义,只是为了让买卖东印度公司股票的人,有一个固定的市场而已,就类似于咱们今天的潘家园和琉璃厂。只不过我们买卖的是文玩,他们买卖的是股票。
后来的各种精细规则,都是建立在这个简陋的模型之上。就好像是打了一个又一个的补丁,目的是为了弥补漏洞,而不是因为这些补丁本身很完美,才打在交易所的身上。
再比如美国的次贷危机,本身其实就是因为把钱借给了资质不够的人,要不回账了所以接连爆的雷。而大名鼎鼎的ABS、CDO、CDS这些,其实全是金融各界为了甩锅,把风险抛给别人的一场游戏。
国内的很多金融名词也是一样,看着非常高大上,但实际上,这种高大上的产品、理念,很有可能只是为了弥补某一个漏洞而打上的补丁。
只是按照我们的认知习惯,更倾向于去把它定义成一个很“新”的名词而已。
所以很多专家、大V都习惯从全新的角度去解释一个名词,这样的结果往往就是更多的限制词、更多的条件、更深奥的书本概念。
而我喜欢从工作、从实操层面去解读它出现的原因,和历史上比较类似的解决方案,所以大家就更能接受,也觉得更好懂一些。
但实际上,我只是把它们当成了换皮的补丁。很多看上去唬人的新概念,其实本质上都是“17世纪的郁金香”。
读+:金融在大众眼里很“高大上”。
何青绫:其实不是。金融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玩意儿。
■ 知识库要不断补充 看研报、读论文是家常便饭
读+:知识有穷尽,怎么维持库存?
何青绫:至于知识库存,我觉得有两个比较幸运的地方。一个是我在工作当中,需要和来自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毕竟想要投资一个门类,就必须先了解它。所以看研报、读论文本身就是我的工作之一。所以因为工作需要,知识库其实是在不断补充的;
其二是因为我的工作属性,大多需要线下交流。我可以和很多行业的精英进行交流。和他们的沟通过程中,我能够了解到更多现实的情况,而不是照搬书本。潜移默化里,这些行业精英的人生经验和金融系统的交互体验感也会对我过去学习到的知识,进行一定的纠偏。当两种观念形成碰撞的时候,新的知识往往也就产生了。
读+:你常以居家形象示人、一问一答。这到底是生活的常态,还是有意识的设计?
何青绫:这个就是纯粹因为当时没想到会火,拍着玩玩的,所以也就没有化妆、或者其他刻意的设计,现在想改也来不及了,也就一直放任自由了。
读+:很多自媒体大V背后都是团队通力合作,你们是否也是如此?
何青绫:的确有刚毕业的大学生鼓吹参与过我们的“百人团队”,真是哭笑不得,我们没有百人团队,我们就只有两个人,五哥在拍,我在侃,仅此而已。我们既没有与任何金融和教育机构合作过,也没有因为专业性和哪位老师吵过。
让我在意的是,出现了一些冒充“何青绫”的假号,开始私加网友,甚至欺骗大家。还有的洗稿(通过内容篡改、语序调整、结构重塑和表达转换,将他人作品“包装”为自己原创作品的现象,是一种变相抄袭)我们的作品。不过,被洗稿、抄袭的,一般是比较经典的金融名词,比如PE、做空、期货、老鼠仓、公摊面积、ABS、过桥等,而我后来的讲解涉及到计算、公式的“深水区”,比如DIF、资本公积、爆仓、等额本息、等额本金、等本等息等,由于难度系数高了一些,所以很多抄袭者也就望而却步了。
读+:常追更你视频的粉丝都发现了,你不久前当了妈妈。但“何青绫”账号依旧保持着三五天、最长不超过一星期就更新的频率,精力够吗?
何青绫:目前我在老家江苏坐月子,月底将回上海。最新两条视频针对的是金价下降、很多人玩黄金的热点,内容涉及了时差、大小非农、元素周期表、黄金走势规律、政策等等。讲解不是准备多时的文案,我也没有对着字幕念稿,坐月子时更没有那么多的精力。
通常来说,一条视频出炉时间只会花上半个小时左右,只会在核对字幕和剪辑上稍花些时间,这些知识的积累都是我在工作中获得的。
读+:你的更新频率并不高,其他时间在干什么?
何青绫:上班、回家做饭、出去玩。我现在也还在公司里挂着职,所以有些场合、开会什么的还是要去一下的,不过好就好在工作比较自由,不像以前跑业务的时候那么累人。
有时候工作比较闲,或者恰好能请假出去玩的时候,我都喜欢开辆车,四处溜达。可能是一些老居民区,也可能是一些农村的镇子,或者恬淡或者喧嚣,都很有味道。
还有就是我对吃的要求比较高,所以也喜欢在家做菜。我觉得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看着对面的人下班以后,呼哧呼哧地把热气腾腾的饭菜给全部吃掉,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毕竟拍视频不是我们的工作,那只是记录的一个小小的生活片段。
读+:对“何青绫”这个号有什么长远规划?
何青绫:可能就是尽我所能,陪伴大家足够长的时间吧。只要还能多让一个人避坑,我想现在做的事情就是有意义的,懂了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