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重工业区迈向绿色高端之城 石景山交出京西行动计划三年“成绩单”
今年是京西行动计划实施的第三年,作为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北京市石景山区,在推动京西地区转型发展方面成效如何?9月9日,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石景山区专场上,石景山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李先侠在答记者问时表示,2022年京西行动计划发布以来,石景山区累计实施95项市级重点任务、169个重大项目和85项市级重大活动,投资1546亿元,实现了从传统重工业区向绿色高端之城的蝶变。
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据悉,石景山区2013年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赋予该区“国家级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的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山水文化融合的生态宜居示范区”的“三区定位”。“我们坚持把推动老工业基地复兴作为中心工作,紧抓冬奥筹办举办机遇和新首钢复兴引领,加快建设京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李先侠表示,转型发展的成效可以概括为“四个新”。
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以2005年首钢5号高炉停产为标志,石景山区在全市率先疏解非首都功能并走上减量转型发展之路,到2023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74.8亿元,较2010年首钢全面停产的321.7亿元增长2.3倍,占全市比重由2.1%提高到2.5%;固定资产投资较2010年增长3倍,地均投资强度达917万元/公顷,全市排名第一。与此同时,常住人口规模由2010年的61.6万人减少至2023年的56.4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至19.1万元/人、全市排名第五,以更少的人口支撑更大经济增长,“一增一减”之间走出了一条减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
首钢园成为城市复兴“新地标”。石景山区与首钢集团携手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实现‘四个复兴’”的要求,聚焦产业复兴,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主线,建立区企联合招商机制,着力引育“科技+”“体育+”产业。截至目前,首钢园企业数量达831家,科技企业占比超70%,以科幻为特色的“1+3+X”主导产业体系初步形成。聚焦文化复兴,深化工业遗存和冬奥遗产可持续利用,连续举办三届西山永定河文化节,首钢园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聚焦生态复兴,打造国内首个C40正气候样板区,在原有工业管廊基础上改造建成高线公园,塑造“山—水—冬奥—工业遗存”交相辉映的景观体系。聚焦活力复兴,落地WTT中国大满贯赛、服贸会等重大赛事活动,2023年园区客流突破1200万人次,获评北京市首批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高地”。2019年,以石景山全域为核心的京西地区获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区坚持以产业转型为主攻方向,不断增加产业“含金量”“含新量”,现代金融和信息技术成为两大千亿级产业、增加值合计占GDP比重达54%;产业发展质效持续提升,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收入占第三产业收入的比重达31.5%,二三产业结构由首钢搬迁前的7:3转变为1:9。“我们紧抓中关村科技园区改革契机,按照‘一园一特色’思路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2023年中关村石景山园劳均产出率335万元/人、地均产出率333.3亿元/平方公里,在‘一区十六园’中均排名第三,连续两年在五部委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年度评估中获‘优秀’等次。”
城市有机更新走出“新路径”。石景山区积极探索创新城市更新思路,形成了“模式口模式”“首开模式”“首钢模式”等石景山样板。坚持“文物保护是核心,环境整治是前提,有机更新是遵循,民生改善是重点,业态提升是关键”,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入选住建部第一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首届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项目。深化与首开集团战略合作,健全“政府统筹、社会力量协同、居民自治共享”的老旧小区改造机制,推进“工程改造、物业管理、社区治理”力量融合,推动“十四五”时期老旧小区改造全部开工,力促5年任务4年完成。创新“企业作承诺、政府强监管、失信有惩戒”的首钢工业构筑物审批机制,一号高炉变身SoReal科幻乐园,四号高炉改造为服贸会4.0永久会址,工业遗存焕发新生,城市更新“首钢模式”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案例。
李先侠表示,当前,京西地区转型发展已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进入“全面推进、积厚成势”的关键阶段,石景山区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不懈抓好京西行动计划落地落实,突出重大任务、重大项目、重大活动引领带动作用,以改革实际成效推进京西地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好“首都城市西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