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圈”的国风正在完成沉淀和筛选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不是“照着讲”,而是“接着讲”,是以当代中国精神、中国经验为指引,讲述中国故事,向世界传达中国理念,并创造性地转化出新的当代文化内涵,不断地在更高维度完成创新性发展。
在虎年的正月里,国风主题、元素在不经意间已成为各类晚会的标配。从传统的除夕央视春晚到央视元宵晚会、B站元宵晚会《上元千灯会》,《忆江南》《只此青绿》《鳌山小绝》《正月十五闹花灯》等不同风格类型的优秀传统文化类节目接连全网刷屏,并被广大青少年追捧。
2020央视春晚上惊艳众人的《晨光曲》,来自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选段,演员们穿着旗袍,以蒲扇为道具,舞出国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特别是如何和大众文化相结合,一直是摆在我国文化领域的一道当代历史命题。从2016年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伊始,到2017年、2018年,《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传统文化类综艺既实现了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也形成了围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众多全国性话题并延续至今。不同于以往那些从国外引进、投入巨大,由流量明星压阵且片面强调视觉效果、戏剧冲突、气氛紧张的一般综艺样貌,文化类综艺被一致褒奖为我国综艺模式的“清流”,我国的综艺模式也在经历了欧洲模式、韩国模式之后完成了一定程度的模式创新。
可以看到,近年来,传统文化类节目形态已经发展出了自身独特的模式和特色。无论是以央视为代表的传统广电体系,还是以B站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兴媒介,都通过晚会、综艺等综合性艺术形态生动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赢得了收视率、点击率,在口碑、商业上叫好又叫座,也成为了凝结不同地域、圈层的广大青少年的最大文化公约数。央视春晚的《忆江南》《只此青绿》打破了过去公众层面对传统文化类舞台艺术过于阳春白雪、不接地气的刻板印象。此前,《只此青绿》就已在B站跨年晚会播出,并引发广大青少年对于美轮美奂的传统舞蹈的热烈讨论。这些节目以音舞诗画为抓手,追求还原艺术性本身,不再强调流量和戏剧性,而是借助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兴媒介的技术红利,大胆调用XR技术、全息扫描、CG技术等新兴媒介形态的前沿科技,扎扎实实地深入到音舞诗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肌理,一板一眼地复刻了千年风韵。
即便是相对传统形态的央视元宵晚会,也将过去看似枯燥且只属于中老年群体的传统戏曲进行了极具开创性的尝试,而B站元宵晚会《上元千灯会》,更是以影视化的手法重现了《将相和》《春秋笔》《定军山》《锁麟囊》《打龙袍》等经典国粹,平衡了戏腔和硬核戏曲的比例,与当代青少年文化进行了多重意义上的有效跨界融合。包括比如由13位小朋友共同演唱《鳌山小绝》,由知名京剧演员王珮瑜和歌手阿兰演唱《燕归巢》,以及将昆曲与花样滑冰相融合的《小小》等节目,都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国潮、航天、冬奥、女足、流行歌曲等各式新潮流行文化元素有机地跨界融合。
尤其是《上元千灯会》在戏曲名家齐聚的同时,其“华灯锦绣”“灯宵相会”“观灯踏歌”“秉灯入梦”“提灯观戏”“鳌山点灯”六个篇章,以极具代入感的沉浸式叙事模式,将网络剧、网络综艺中的成熟类型、模式经验纳入到户外街景的晚会空间之中,形成了具有典型当代中国经验的艺术上的形式感、节奏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通过跨媒介、融媒界的升维式发展,并与文旅融合事业深度结合,才有可能触达更为广泛的青少年群体、覆盖更为多元的文化圈层、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进而最终转化为实打实的文化软实力,更好地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
我国晚会、综艺等综合性艺术形态的持续探索和创新,其背后的文化经验即便在世界范围来看也屈指可数。一些过往代际可能都觉得有些枯燥的文化领域,在新一代青少年当中却依然掀起热潮,他们不仅轻松接纳并且发自内心地去关注各式各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京剧的票友圈,正越来越低龄化,不再是过去中老年群体的专属。2021年初,UP主“边婧婷”就带领上海戏剧学院的416宿舍女团,通过演绎不同京剧角色唱腔在全网走红,最终也被邀请登上了《上元千灯会》。无独有偶,同样来自上海的国产手机游戏《原神》,年初因发布汇聚中国戏曲元素的新游戏角色云堇,而引发了国外游戏玩家的广泛热议和好评。云堇演唱的戏曲《神女劈观》PV视频,在海外的播放量超过300万,很多外国网友“被感动到哽咽”,甚至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翻唱经典唱段的风潮。
毋庸置疑,国风“出圈”,已悄然成为了一种文化事实。从去年的《唐宫夜宴》《中秋奇妙游》《花好月圆会》到今年元宵佳节的《上元千灯会》,一系列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晚会、综艺节目接连成为“破圈”的爆款,我国晚会、综艺等综合性艺术的类型、模式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极大丰富。这一现象显然并非偶然,经过世纪之交影视领域20余年的市场化、产业化改革,如今我们正在进入到收获的红利期。晚会、综艺等综合性艺术形态的类型、模式的沉淀和筛选,可以通过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式完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我们正逐步为晚会、综艺等综合性艺术形态找到中国式原创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而且,这样的筛选、沉淀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局限在晚会、综艺等综合性艺术形态,对于从影视、音乐和美术等传统艺术门类,到网络游戏、网络动漫和短视频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兴文艺门类都具有着积极的、正面的示范效应,相关题材、类型和模式等都有了可横向参照、借鉴的进化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藉此实现跨媒介、融媒界的弘扬和传播,这对于全面推动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发挥文化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包括我国的青年文化、主流文化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有机关系的构建,无疑都将产生长期、深远、复杂的结构性影响。
不仅如此,在经历从综艺到晚会等舞台艺术的传递之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经开始深入到文旅融合这一领域的相关命题,不同地域的文旅资源都有可能在这一全新的文化逻辑上被激活和赋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不是“照着讲”,而是“接着讲”,是以当代中国精神、中国经验为指引,讲述中国故事,向世界传达中国理念,并创造性地转化出新的当代文化内涵,不断地在更高维度完成创新性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看到的是迪士尼、环球之外的中国本土IP主题乐园的辽阔空间和潜在文化势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在新时代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