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信息采集让文物活起来

这是5月11日拍摄的云冈石窟第17窟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现场一角。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目前,专业技术团队正在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第17窟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工作人员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和近景摄影测量等技术手段,对石窟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建立数字档案,为石窟今后的保护、研究以及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专门负责云冈石窟保护、研究与管理工作的云冈研究院积极探索石窟信息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的科研路径,通过成立“云冈数字中心”,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开展数字化信息采集。截至目前,云冈石窟整体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已完成三分之一。

5月11日,工作人员在云冈石窟第17窟通过手持式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石窟的高精度几何三维模型。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目前,专业技术团队正在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第17窟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工作人员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和近景摄影测量等技术手段,对石窟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建立数字档案,为石窟今后的保护、研究以及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专门负责云冈石窟保护、研究与管理工作的云冈研究院积极探索石窟信息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的科研路径,通过成立“云冈数字中心”,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开展数字化信息采集。截至目前,云冈石窟整体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已完成三分之一。

5月11日,工作人员在云冈石窟第17窟通过近景摄影测量技术采集影像数据。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目前,专业技术团队正在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第17窟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工作人员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和近景摄影测量等技术手段,对石窟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建立数字档案,为石窟今后的保护、研究以及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专门负责云冈石窟保护、研究与管理工作的云冈研究院积极探索石窟信息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的科研路径,通过成立“云冈数字中心”,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开展数字化信息采集。截至目前,云冈石窟整体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已完成三分之一。

5月11日,工作人员在云冈石窟第17窟通过近景摄影测量技术采集影像数据。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目前,专业技术团队正在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第17窟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工作人员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和近景摄影测量等技术手段,对石窟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建立数字档案,为石窟今后的保护、研究以及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专门负责云冈石窟保护、研究与管理工作的云冈研究院积极探索石窟信息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的科研路径,通过成立“云冈数字中心”,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开展数字化信息采集。截至目前,云冈石窟整体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已完成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