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夏商周,中外青年参观“宅兹中国”展
上海博物馆重磅考古大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开展半个月以来,热度持续升高。8月15日,这个古代文明展迎来一批特殊的年轻观众——在“Z世代青年讲好中国故事”主题征集活动获奖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的中外学生,以及“老外讲故事”俱乐部成员和智库专家学者、中外媒体记者们。“Z世代”青年和老外们能否看懂距今2000至4000年前的考古文物和遗迹?他们又会用什么样的语言讲述古代华夏文明?能否发现夏商周文明的‘密码’,找出“何以中国”的答案?这一切都让人好奇。
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者们缓步慢行于展厅,具有上千年历史的314件文物悉数亮相。夏代晚期的镶嵌绿松石兽面纹牌饰,器身以数百片绿松石拼合镶嵌出兽面纹,加工精巧,丝丝入扣,虽历经3000余年而无一松动脱落;商代晚期的跽坐人形玉佩,玉人颈下与后脑有一小孔相通,身下两腿之间也有一孔用于佩带或插嵌;春秋晚期的镶嵌绿松石神兽,身上镶嵌绿松石,龙、凤鸟、虎的图案形象生动,整体造型奇特,制作精致,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2020级本科生陈宁欣走到司母辛方鼎前驻足欣赏,拿起相机拍下这份穿越千年时光的厚重历史。“之前我对夏商周文明的了解非常少,只在高中历史课上学过。”陈宁欣说,讲解员提到的文物与政治组织发展的勾连让自己印象深刻。
00后张天云手持相机,对着文物和导览词拍摄了许多素材,准备剪成短视频,把底蕴深厚的夏商周文明介绍给更多“Z世代”青年。“青铜器的纹饰、器型等在夏、商、周三代发生了不少变化,同时以青铜器为代表的艺术与政治之间也发生了冲突与碰撞,这些都增进了我对夏商周文明的了解。”张天云说,这次展览自己只听懂了七八成,回去要更深入地研究。
来自白俄罗斯的留学生夏澜用流利的普通话说,小时候她就对中国的四大名著留下深刻印象,这次展览给了她一个更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窗口,让她对中国从何而来、何以成为中国有了更多的认识。
“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是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系列大展的首展。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介绍说,上博将联合国内文物大省文物局、博物馆,在10年内完成“何以中国”系列全部展览,充分挖掘优质丰富的馆藏资源和最新考古发现,展示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灿烂成就,彰显博物馆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着力做好“以物论史”和“以史增信”两篇大文章。
(图片均为尚嵘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