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鹏:志向作伴,山野相逢
叶子鹏,90后青年学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青年教师,清华大学法学博士,从事党的建设、基层治理及青年发展的相关研究,曾前往多地开展驻村调研,策划并主编的青年理论读物入选中宣部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观察者】
2018年的冬天,怀着“想为基层做点什么”的理想与初衷,我在清华大学发起成立了新时代基层党建服务队,利用寒暑假期号召身边的广大青年学生一同走进火热的基层一线,为助推基层发展、改善基层生态、焕新基层面貌贡献点滴力量。在驻村的过程中,我们偶遇了这样一支“意气相投”的队伍——乡村规划师,他们同样有着眼睛向下的志气、脚沾泥土的地气和走出舒适圈的勇气。
如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但这并非终点,而恰恰成为“永久奋斗”的新起点。在乡村振兴成为接续历史任务与光荣使命的新形势下,乡村规划师这样一个全新的职业应运而生。
推进新时代的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现代文明同自然禀赋、历史文化和谐相融的新型城乡形态,要求我们不仅要建设更加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都市,而且要打造产业发展、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乡村。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统筹实践日益向纵深推进,广大乡村对村建规划工作有着越来越实际和迫切的需求。但坦诚而言,我国大部分乡村在建设中依然存在着规划不够科学甚至滞后、缺位的现象,一些乡村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重眼前、轻长远”和“重物质、轻文化”的误区。让乡村规划师先行“把脉”,不再简单地按“土法上马”,而是“谋定后动”,这样的理念转变和现实转向,成为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传统乡村中的茅舍、院落、祠堂、戏台,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人们的心灵归宿。再次探访经过乡村规划师一番“装点”的乡村,犹如置身梦境花园:巷道干净整洁,郁金香、木槿、月季叠错分布在两旁,山间的石头房在傍晚亮起柔光,与远处的晚霞辉映成趣。乡村规划师将传统与现代高度交织,将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呈现出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鲜明的乡村建设特色。可以说,他们的工作已超越了简单的职业范畴,进入了一种文化范畴。他们是乡村建设的设计者、实施者,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更是新时代广阔乡村发展的筑梦师。
乡村振兴的“车辙”与青年一代的奋斗足迹是同向同行的。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人,能否吸引更多像乡村规划师这样的有志青年加入这个伟大的事业,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成败。从脱贫到振兴,乡村需要青年接力。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高素质青年人才来到乡村,有乡村匠人、农科专家、乡土艺术家、管理人才……在广袤的田间地头,这些躬身入局的青年人正逐渐成为乡村活力的“造血干细胞”。青年一代眼界宽、见识多、思路活,只有唤起青年千百万同心干,把新技术、新理念带到乡村,用新潮的思想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乡村振兴赋能,才能真正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变为发展现实,才能真正实现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的乡村振兴目标。
值得关注的是,让青年人“回村”如果仅靠情怀或者仅靠暂时性的政策是难以持久的,要让青年人看到乡村的宝贵发展机会和美好发展前景,为走向乡村的青年人注入“强心剂”,让他们“走得来”更“留得下”。当然,“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乡村振兴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一腔热血便能功成的。相信时间,我们就能更加从容,不那么急切。
乡村振兴的路还很漫长,我相信也期待,未来会有更多在山野中相逢的青春。多少年后回头望,这些青春岁月必将共同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最生动最蓬勃的注脚。
(作者:叶子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