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宝宝”父亲:她是我用青春换来的宝贝,她脸上的笑,比什么都重要
“我只是千千万万外卖小哥中的一个,女儿却是我的万万千千。她脸上的笑,比什么都重要。”
——李园园
铺着毛毯的20L外卖箱内,一个宝宝乖巧地蜷坐着,向外探出了头:稚嫩的脸庞上,眉眼弯弯,舌头抵着嘴巴,露出浅笑。
这个宝宝名叫“霏儿”。2019年,出生仅六个月大的她,坐在外卖箱里,跟着爸爸穿梭在江苏常州的大街小巷一起送外卖,被网友亲切地唤作“外卖宝宝”。
如今,霏儿3岁了,堪称外卖界的“老员工”。她依旧乖巧懂事,治愈的笑容再次打动了无数人。这份笑容也令31岁的李园园确信,带娃送餐的这一路,阳光足以遮蔽风雨,温暖多过艰辛。
但他希望,这是带女儿送餐的最后一个冬天。
受访者供图
以下是李园园的讲述——
(一)
春天,阳光明媚,风也不大,可我骑着车,看着一路上熟悉的风景,不受控制地想要流眼泪。
那是2019年3月,我第一次带女儿送餐。她刚满半周岁,坐在脚踏板上的外卖箱里。
颠簸的电动车可能像摇摇车,她没哭也没闹,倒是一脸新奇。这反倒让我更心酸,忍不住想“一个男人怎么能把日子过到这个份上。”
我抱着女儿送单,刻意站在门的正前方,顾客开门后,我侧着身子、弯手把外卖递给对方。
可还是有逃不开的目光和关心。走在路上,感觉所有人都会多看我们两眼;同行也会围上来问,“你怎么带着孩子送外卖?”那时候感觉特别尴尬,耳朵都在发烫,我随口编理由,“孩子妈妈今天有事,我暂时带一下。”
可我知道,这样的谎言很快就会被拆穿。我还是每天上午都带着女儿送外卖。
我爸妈50多岁,身体都不太好。特别是我爸,他双侧股骨头坏死,连走路都不方便,更不能干活。我妈既要照顾我爸,还要种地。
老婆那边,还有两个哥哥,父母照顾几个孙子都忙不过来。
我们夫妻俩都想自己把女儿带大。我从小就是留守儿童。我老家在安徽,父母一直四处打工,我被爷爷奶奶带大。以至于到现在,我和父母都没有过什么深度交流。那种一年见不到父母几回的生活,我不想让女儿也经历。
我只是千千万万外卖小哥中的一个,我的女儿却是我的万万千千。她脸上的笑,比什么都重要。
受访者供图
(二)
经过几天的尝试,我突破了自己的心理障碍,我们一家三口的生活形成了固定模式:只要不是雨雪天,每天上午,我带着女儿一起送外卖;中午,把她送到菜市场,下午,女儿跟着妈妈在猪肉摊。
霏儿只在外卖箱里待了两个月。她在里面舒展不开,担心影响她的正常发育,后来,我买了背带,骑车时背着她;到她1岁多时,她就可以站在脚踏板或坐在后座上了。
我用旧的工作服,给霏儿做了一个小巧的同款,外卖服显眼,走到哪儿人家都认得,更安全。带着她,我的车速也会放慢,尽量用我的工作服护着她的头,一上午两小时只接不到10单。
我从2016年就来到常州送外卖,对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几乎了如指掌,只要控制好路线,总能在11点多、外卖订单高峰到来前,把女儿送到妈妈身边。
交接这一环,有时却挺难,我不得不偷偷离开。霏儿天性活泼,比起菜市场,她更喜欢跟着我一起送外卖。
送餐路上,霏儿几乎没哭过,但在猪肉摊,她会觉得无聊,一开始还会坐在地上哭闹。可一旦来了生意,妈妈顾不上她。好在,菜市场里的其他摊主都会主动帮忙,逗霏儿玩。准确地说,霏儿不是我们夫妻俩单独带大的,还有菜市场里几十个叔叔阿姨、爷爷奶奶。
带娃送餐这两年多,还有不少让我感动的陌生人。2019年秋天,我带着霏儿给一个顾客送奶茶,开门的是位50岁左右的阿姨。她看见我带着女儿,很关切地嘘寒问暖,给了霏儿两个橘子,又让我们等一会儿。我急着送后面的订单,先走了。那天下午,她却辗转要到我的电话,约定在一个路口见面。赴约时,她带着一大包小孩衣服,都是品牌的,叠得整整齐齐,还有一箱牛奶和一箱水果,非要送给霏儿。
牛奶、零食、水果、玩具……我带着霏儿送餐,经常会收到意外的礼物。还有一年,霏儿过生日,一个东北人给她寄来一个生日蛋糕。他只知道我们在常州,就填了个区中心位置,寄到自取。那天,我带着女儿骑车去取,跑了十几公里,路很远,但心里很温暖。
受访者供图
(三)
我们夫妻俩用视频记录下了霏儿成长的点滴,因为可爱的女儿,我们的账号积累了不少粉丝。
有商家想请霏儿做童装模特、拍广告,我们拒绝了,我不想女儿早早接触这些。但在粉丝的建议下,今年夏天,我开始尝试直播带货,收入也因此翻倍。我觉得努力生活不丢人。
我们还住在城中村一间10平方米大的出租屋里,但生活幸福也满足。只是,女儿跟着我送外卖确实受了不少苦,她没有同龄玩伴,每天跟着我在电动车上风吹日晒、在商务楼挤电梯。
想到这些会心酸,可我仍旧庆幸,我没缺席女儿的童年。她也从不是我的累赘,而是我用青春换来的宝贝。
这可能是女儿跟我一起送外卖的最后一个冬天。明年,我们会争取把她送去幼儿园。我们还打算搬到一个环境更好的地方,租个两室一厅,给女儿一个独处玩耍的空间。我们在努力改善这个家庭,我也相信,美好的生活正伴着女儿的成长慢慢向我们走来,阳光也会照进每一个努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