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岩:最深的夜,最亮的灯
北京6月13日消息 林中的小木屋里,一阵阵欢声笑语传来。一袭白裙的刘岩坐在那里格外抢眼,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就像小鹿精灵一般,清澈灵动。她是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是中国青年舞蹈家,更是位“向尚”的姐姐。
(受访者供图,央广网发)
人生的巨创
刘岩因为小时候爱吃零食不爱吃饭,被妈妈以消耗体力好好吃饭为目的送去学舞蹈。没成想,她还真的喜欢上了舞蹈。从9岁开始就来到内蒙古歌舞团跟着白莹老师学习,凭借着努力和天赋,她的舞台生涯一直顺风顺水。
2001年获全国荷花杯舞蹈大赛银奖;2002年获全国舞蹈电视大赛铜奖;2003年获桃李杯舞蹈大赛银奖;2004年她以独舞《胭脂扣》获第六届全国舞蹈大赛金奖;2005年,以独舞《桔子红了》获“荷花杯”全国舞蹈大赛金奖;2006年出席春晚,与杨丽萍、谭元元共舞《岁寒三友》之红梅;2007年又在中国“文华奖”中,以主演舞剧《筑城记》和《红河谷》荣获双奖;同年,代表中国参加首届亚洲青年艺术节获金奖第一名。
很快时间来到了2008年,一次意外导致她终身瘫痪,她的人生遭受了一次巨大的冲击。
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一个脊髓完全损伤的残障人士,任何人都是无法轻易接受并度过适应期的,甚至心理上要承受的变化远大于身体变化。尤其对听惯了赞美,受惯了仰慕,从一个完美的舞者变成需要别人同情的人。刘岩一开始是抗拒的,她受不了别人对她说那样的话。可是后来,她发现这些声音不应该是影响她人生节奏的事情,她更应该关注自己,自己的心情、自己的生活质量。所以她果断切掉了这一切外来的噪音,回归到自己的世界,只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心。她拿出很多时间来阅读、健身、跟好朋友分享高质量的时光,来不断的疗愈自己。
真正的转折出现在2010年。那年3月,刘岩摇着轮椅进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士生考场,虽然在摔伤后不久她就决定了考博,但是在考场上,她还是忐忑的。
“当你生活中有很多事不能够独立完成的时候,自信是非常弱的。”刘岩坦言,摔伤之后,生活中很多事都无法独立完成,所以会时不时反问自己到底还能干什么。虽然自己也下了很大功夫去复习去读书,但是依旧没有信心。毕竟即使一个完美的舞者也没办法在考场中如舞台上一般的自信,更何况是她当时的情况。
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同年9月,她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唯一有身体障碍的博士。对她而言,这不仅是一个博士的资格,而是她通过努力证明了自己真的可以。这件事成了她自信的基石。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信念的灯塔,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走出那个最深的夜。”她说,任何人都会有迷茫,会有不知所措,甚至会遇到难以启齿的困难,但我们不要害怕,不要怀疑,只要暗自坚定,默默努力,就一定能够走出来,或许是你的规划,或许是生命的惊喜。除了勇敢,我们别无选择,勇敢地去做自己害怕的事情,然后战胜它,我们的内心才会成长。
(受访者供图,央广网发)
梦想再起航
舞蹈对刘岩来说是融入生命的热爱,即使无法重新站起来,她依旧想要起舞,哪怕在轮椅上。随着博士考试成功给她带去的强大信心,她开始站上讲台,向学生们传递经验。同时她发现普通人对美和对舞蹈的向往丝毫不亚于专业人士。于是在2010年,在中国文联的支持下成立了刘岩文艺专项基金,支持孤残儿童学习艺术。从2019年起,刘岩开始做起了舞蹈艺术疗愈,她想让舞蹈服务于普通大众,让现代人在舞蹈中缓解身心压力。
“舞蹈的力量可以服务很多人,也能够疗愈很多人”。刘岩说,舞蹈能够把人们连接到一起,让人们的心灵更近。在一个针对自闭症孩子的舞蹈项目中他们发现舞蹈对孩子的情绪缓解起了很大作用,同时,孩子的个体变化也是巨大的。
刘岩说,刚开始接触这些自闭症儿童的时候,有些孩子见到生人就开始哭,甚至哭到牙齿都在打颤,老师不得不扶住孩子的嘴以防止意外发生。但随着音乐的播放,她与几个学生开始跳舞,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情绪也得到了缓解。最不可思议的是,有一节课,他们拿了一张巨大的纸板,引导一些较活跃的小朋友躺在上面,他们用彩笔把孩子躺下的姿势画出来,又让孩子们挑选颜色涂鸦。结果这些孩子不哭闹了,而是迅速把这个“大白”涂成了一个彩色的小孩,接着这堂课就变成了孩子在跳舞。
“热爱就是无论遇到多大的阻力和困难,都不会改变的初心。”刘岩说,舞蹈就是她的热爱,过去没有停下来,而未来也不会。她会用坚定的内心,照亮更多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