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曼丽:面对新的国际舆论环境 我们应变被动为主动
5月31日,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5·31”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国际在线采用线上方式,举办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座谈会。
在座谈会上,国际在线国际传播智库专家、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曼丽围绕“新形势下我国国际传播战略的调整”作了主旨演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5·31”讲话中指出,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程曼丽表示,从全球形势来看,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偏见以及煽动仇恨的言论不绝于耳,由此产生的对中国的种种围堵、打压甚至对抗,对世界和平安全有百害而无一利。尤其是近年来,美国政要、媒体所引导的西方舆论,把中国界定为战略竞争者,视中国为主要威胁,美国的媒体、舆论界在这样一个战略性的框架下进行议题设置,对中国进行大量的负面报道。
国际在线国际传播智库专家、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曼丽进行主题分享 (视频截图)
程曼丽指出,美国政府对华传播战略的变化,是美国进入新的历史转折期的必然选择。中国也需要在国际传播战略上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对于传播策略的调整,程曼丽表示,面对新的国际舆论环境,我们也应当进一步加强研究研判,掌握舆论战的技术技巧,做好人才准备,在未来的大国关系中掌握话语权,变被动为主动。
另一方面,针对传播内容的调整,程曼丽表示,长期以来在国家形象的定位和传播方面,中国主打历史定义,把对外传播的重点放在历史文化传统的推进和展示上,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只展示我国传统面已经远远不够了。
“之前有一项调查表明,在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当中,当代文化符号普遍落后,而传统符号则受到推崇。如今,我们应当努力进行符号系统的拓展和更新,在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现代化、国际化的元素,形成既有历史传承又有现代感的中国文化符号系统。”程曼丽说。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科技创新给世界带来的震撼足以证明这一点,科技本身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符号,为当今中国增添了开放、包容、进步的形象。
程曼丽认为,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国在传播手段上的调整也是必要的。长期以来,传统主流媒体一直是我国对外传播的主力军,它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最近10多年来则产生了一系列变化。
近年来,数字化发展为传播生态带来巨大变化,使国内社交媒体的使用者也有了参与国际传播的可能性,而随着外部世界对中国关注程度的不断提升,我国的社交媒体信息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国外媒体以及网民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
“这表明,国内社交媒体的使用者也成为了国家对外传播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外,社交媒体本身具有全球性质,无论哪个国家的网民只要来到中国,只要身在中国,就可以通过社交网站发布信息,而角色几乎相当于驻华记者,中国的洋网红们通过拍视频、做直播,展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把真实的中国搬上国际社交平台。”程曼丽说。
最后,程曼丽总结道,我们应牢牢抓住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进一步丰富国际传播手段,拓展国际传播渠道,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应当在国际传播的传播策略、传播内容、传播手段方面进行调整,营造出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