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翟杨:揭秘百年古船“穿越”归来的背后故事
11月21日,长江口二号古船在长江口水域成功实施整体打捞出水,在海底沉默150多年后,古船重见天日。长江口二号古船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船载文物丰富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翟杨,上海市文物局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江口二号古船项目主要负责人。从发现到整体打捞出水,过去八年,翟杨和团队一直在守护、探查和解读这艘古船的前世今生。《面对面》专访翟杨。
2007年到2011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上海启动了上海地区水下文物考古摸排工作。作为上海第一位获得潜水资质的水下考古专家,翟杨的工作是从走村串户开始的。
翟杨:我就到上海崇明、金山有渔村的地方查找线索。我们到渔村采访渔民,在打鱼的过程当中发现没发现古代的坛坛罐罐,手里拿着一张海图,如果有这个发现的话你就在海图上给我标一下,这些渔民也是凭着记忆在海图上画点,我当时心一下子就凉了半截。因为我在上海跑了崇明、金山几乎所有渔村之后,一件文物也没发现,一件古代的坛坛罐罐也没发现,对我来说线索比较渺茫。
虽然渺茫,但翟杨还是抓住了一条看似有价值的线索,一些渔民们提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曾在长江口航道第204、205浮筒附近,看到过一根类似桅杆的东西露出水面。只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这根桅杆消失不见了。
翟杨:渔民当时形容很详细,当时他们还想把桅杆锯掉,但是消失了我觉得心又凉了半截,我怎么去找一个消失的,而且又没有GPS坐标。我们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抓住204、 205浮筒,而且要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海图上。因为这个航道在变,浮筒位置也在变,所以当时也是找了这个海图,大致确认了204、205浮筒的位置。
2014年,翟杨和上海海测大队合作,对可能有沉船的海域进行声呐扫描。
翟杨:当时冬天很冷,我们大家一路过去也要两三个小时,又冷又晃,风一吹起来人会晃,晕晕乎乎的,我们大家都盯着这个屏幕。我当时印象很深,屏幕上声呐扫测,开始船的一端就开始出来,明显看到是一个船的形,慢慢从屏幕上扫出来一个船的样子的东西,我们当时都很兴奋。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翟杨和团队查阅了大量资料,根据资料,他们怀疑这艘沉船很可能是清朝末年在福建马尾船厂建造的中国第一艘炮舰万年青号。他们就此申请到了国家专项资金。
翟杨:2015年夏天的时候开始探摸,那个时候编号长江口一号,结果一下水一摸肯定不是万年青。万年青的记载是包着铜皮的木船,这个就是一个铁船,而且是现代的铁船,没法往下做,当时也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没有找到那艘渔民口中有着桅杆的木船,翟杨和他的团队不甘心。2015年9月,他们再次乘船来到长江口一号发现处搜索,声呐扫测又发现了一个类似沉船的物体。
翟杨:当时半开玩笑地说,我们有一条古船了。
记者:您是随口一说,还是说认定了它就是?
翟杨:我当时说的时候心也有点虚的,我给大家打气,因为大家还是要鼓鼓气。我记得很清楚,打捞局的褚师傅经验非常足。最后一班是他下水,很快,大概也就半个多小时,说这肯定是一条木船,我摸到船舷板了,但是不是现在的木头船,还是以前的木船都不知道,因为确认一条古船,实际上在水下很难的。
记者:既然有了这样一条线索,为什么不可以让这位老师傅继续把它给摸清楚呢?
翟杨:如果再继续摸清楚的话,就要进行下面的抽泥和抽沙的工作了。2015年我主要的项目是做长江口一号,而且时间基本上也是有时间限制的,当时基本上到收尾阶段了,所以当时也就把这个工作放到以后的工作里面,今后的目标我们是确认它是什么时候的船。
根据考古学的工作方法,这艘木船被确定为长江口二号。但要进一步确定这艘木船的价值,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时光。和田野考古不同,水下考古需要船舶、探测设备、潜水装备,这也意味着要建立一支能力更综合的团队,所以,水下考古的成本远远高过田野考古。
碳十四测年法显示沉船的年代介于明代晚期至清代晚期,但翟杨和团队希望能找到办法得到更精确的年代信息,比如,如果在船上找到古代的瓷器,就能获得更准确的年代判断。2016年的一次探查,从沉船上取到的物品让人失望。
翟杨:2016年的时候最后一班潜水,拿上来之后我第一眼一瞄,这个东西肯定是古代的。我第一反应是到唐宋,有可能是宋的瓷器,很高兴,然后再仔细一看它造型很特别 ,我们不认识,去请教专家也确实没见过,2017年继续调查,2017年就没有什么收获。
探寻曲折,同时因为不想轻易动用国家经费,三年中,相对简陋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也消耗着大家的耐心和信心。为寻求突破,在此期间,翟杨团队联合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为他们研发了获得国家专利的“浑水水域水下成像装置”和全球首艘“智能化立体采样无人艇”及“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多次为翟杨团队出动工程船协助探寻长江口二号古船,但也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了极少费用。
转折,往往在最难熬的时刻出现。2018年9月,翟杨和他的团队再次来到长江口二号沉船处进行考察。
翟杨:2018年的时候我下决心这是最后一年,目标很明确,找到舱了就往下抽,一直抽,抽完之后就发现了这个船货,成批的瓷器,水下的瓷器上来都会放在筐里面,一筐出水的那一刹那,那个是最幸福的时候。还有一个兴奋点是这里面真有带款的瓷器,绿釉杯上有同治年制带款的瓷器,这样子时代和船货都解决了。
长江口二号的年代最终被确认为清代同治时期,所在水域水深8至10米,船体埋藏于5.5米深淤泥中,残长约38.1米、宽约9.9米,已探明有31个舱室,是我国迄今为止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的木质沉船。舱内均发现码放整齐的景德镇窑瓷器等文物,从勘测情况看,推测为清代上海广为使用的沙船。
自确认二号古船价值后,为保障安全,上海打捞局派船在现场守护了近3年。海事部门在古船所在位置划定了临时禁锚区。各部门协力保密多年,看护文物安全。由于观察到沉船存在着因为水流和沉积物堆积方式改变而侧翻解体的风险,上海市文物局经过反复研讨并报国家文物局认可,决定对长江口二号古船实施整体打捞。
由此,拥有全球顶尖高端装备制造实力和工程施工技术的上海,组织了一支技术“天团”,由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联合上海隧道股份、上海电气等企业组成,集成当前世界最先进的打捞工艺、技术路线、设备制造,最终形成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来打捞长江口二号古船。
2022年11月20日深夜,长江出海口横沙水域,两艘巨型工程轮——“大力”号和“奋力”轮灯火通明。水下,22根定制的巨大弧形梁准备就绪,顶部是威力强劲的隧道盾构掘进装置,尾部搭载推力巨大的推进装置,构成水下整体打捞沉船的“神器”。它可以从沉船底部快速掘进,击穿长江口海底厚厚的泥沙、岩石和其他堆积物,将沉船连泥带水抱进怀中。11月21日凌晨零时40分,沉没江底150多年的古船缓缓浮出水面,随后,被送往黄浦江畔的上海船厂旧址一号船坞。
翟杨:我们目标是通过科技考古手段,尽量去探索这个古船从建造开始一直到我们150年后发现它,这150年期间它在哪里建,它走过什么航线,它最后一次航行的货是在哪里装的,它为什么沉在这,出事在什么地方,它怎么变成现在的状态?通过我们科技的手段,我们相关的科技团队做一整套对它全生命周期的研究。(记者 董倩)
相关文章
国庆假期期间,在中建八局二公司全国各地重点
内容简介:国庆假期期间,在中建八局二公司全国各地重点项目建设一线,有这样一批可爱可敬的”铁军战士“,他们放弃假期休息,坚守在各自工作岗位,用实际行动诠释属于“八二人”的履约担当,用铁军精神“筑”福我们伟大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