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安:数字农业已经上路 发展还需增强系统观念
数字农业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短板所在。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重点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深度融合应用,力争在2025年培育形成一批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电商产品品牌,基本形成乡村智慧物流配送体系。目前数字农业已经取得积极进展,但整体尚处于初级阶段,落后于二、三产业数字化进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推进,加快实现突破发展。
数字农业已经上路
但道路依然崎岖
数字经济浪潮扑面而来,5G进入大规模商用,物联网加速让世界互联互通,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大数据正在成为新的重要生产资料,电子商务、短视频直播、共享经济成为数亿人生活的基本方式,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共同驱动下,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全面加速。虽然数字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在工业和服务业,但作为传统产业转型的代表,数字农业也进入加快发展时期。从面上的情况看,数字农业取得积极进展。网络宽带实现村级普遍覆盖,农村网民规模突破3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到55.9%,全国建成益农信息社42.4万个;农业大数据体系加快建立,农业物联网加快试点推广,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数字技术加快向农业渗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感器、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技术得到研发应用,适合农业观测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高分六号”成功发射,华为、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均推出了数字农业计划,北斗导航系统在“三夏”作业调试中大显身手,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小麦收割、灭茬、深松耕地、无人机植保等多个领域;农产品电商规模超过6000亿元,快递基本实现乡镇直达。但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困难依然不少。
在农业大数据方面重建设轻运营
目前对大数据的理解还相当肤浅,重硬件轻软件,大多只是现有数据的在线化和可视化,距离洞察过去、洞悉未来、实时预警和提前预判的大数据运用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出现重复建设,普遍把重心放在了建机房、买服务器、设计数据架构、增添智能设备等方面,而最急需的数据收集却起色不大,而且不同的系统数据标准不一,不开放不兼容也无法共享,形成“数据孤岛”和“数据烟囱”。
在农业物联网方面依然叫好不叫座
虽然亩均投入从原来的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不等,下降到目前的几千元到几百元不等,但功能设计复杂,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缺乏应用的积极性。终端应用缺少农民会用、有用且用得起的轻便型设备和手机应用,一些系统设计还停留在企业经营、PC端控制的传统思维下,距离手机成为新农具还有相当距离。
在核心技术方面存在硬件“卡脖子”和软件落后的问题
如农用拖拉机的自动换档技术亟须加以解决,超过240马力的大型拖拉机自主研发还存在一定难度;高端农业传感器因涉及原理算法、材料工艺、光学器件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和集成,对外依存度达80%以上。
在农产品供应链方面整体依然落后
快递物流、冷链仓储基础较弱,包装不结实,快递不快不便宜,消费者在包装破损、东西变质等方面的投诉居高不下,一些知名网红因此拒绝带货生鲜农产品。农产品没标准和有标准难执行同时存在,电商销售经常出现货不对版的情况,品牌意识淡漠与品牌公地悲剧同在,一些知名农产品地域公用品牌的滥用仿冒成为顽疾。
在数字农业人才方面整体十分奇缺
人才总量少,且要么懂数字技术而不懂农业,要么懂农业而不懂数字技术,完全能打通农业数字化的跨界融合型人才十分有限。农民中间出现主动学习应用数字技术的典型人物,但缺少系统性培养,示范带动效应不强。总体看,数字农业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农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相对滞后,农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不足10%,远远落后于二、三产业。尤其是对一些传统领域和落后地区而言,数字农业发展不是如何补短板的问题,而是没有木桶的问题;不是如何突破的问题,而是如何联动的问题。
数字农业发展前景广阔
但加快发展还需系统推进
农业农村部、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提出:“到2025年,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有力支撑数字乡村战略实施。农业农村数据采集体系建立健全,天空地一体化观测网络、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农业农村云平台基本建成。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融合,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管理服务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农业数字经济比重大幅提升,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日趋完善。”
其中,到2025年,农业数字经济占农业增加值比重由2018年的7.3%提高到15%,年均增长10.8%;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总交易额的比重由2018年的9.8%提高到15%,年均增长5.5%。具体而言,要加快生产经营数字化、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推动农牧渔业各业数字化,加快农村决策、预警、治理等领域智能化、在线化。
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各地积极主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应认真总结当前数字农业推进中的问题与不足,切实增强系统观念,强化系统思维,不再单点突破,各自为战,而是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系统谋划,系统联动,有机统一。
坚持一个大网统起来
网无界,通天下。必须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经验,强化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或至少从省级层面把各类大数据体系统起来,实现统筹指挥、统筹推进。一个“云”覆盖天下,一个端口面向基层,一个大库收储数据,一套机制整体服务,建设国家级的数字农业服务平台,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资源分散、小打小闹、低效重复的问题。
坚持一个标准做数据
数据本质上是按一定标准形成的数字原料。“数据孤岛”“数据烟囱”的形成原因,根本在于数据标准不一,难以互融互通。要从统一数字农业标准开始,一个标准编码、一个标准解析,尽快实现农业大数据、物联网的“车同轨、书同文”,让分散的数据资源连通起来、流动起来。
坚持一池活水促应用
从数字农业应用总量少、不好用的现实出发,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方式成立专门基金,设立专项赛事,基于大平台和统一标准,大力鼓励各类数字农业应用创新,全面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
坚持一条狠心图破壁
像突破“芯片”一样,突破农业物联网的“卡脖子”技术和关键设备研发,围绕全程监测、田间作业、实时预警等方面,加快研发推广经济实用的农业传感器、农业作业机器人和智能农机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坚持一个系统抓协调
从国家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和乡村振兴大战略实施的角度审视数字农业的重要作用,切实增强系统观念和系统思维,建立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有效的协调机制,多部门联动、多系统融合、多渠道打通,充分调动各个部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强势推进、全面应用,不断完善数字农业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