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评:消除无知防治艾滋 避免歧视人人有责
12月1日是第34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今年宣传活动以“生命至上 终结艾滋 健康平等”为主题,强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共建共治共享,携手应对包括艾滋病在内的疾病流行带来的风险与挑战,为实现防治目标、终结艾滋病、终结疾病大流行而努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相关资料显示,全国每4分钟新发现一例感染者,截至2020年底,中国共有超过105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不过,我们也不必过于恐慌,现有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能够很好地帮助感染者控制病情发展,重要的是早检测、早发现、早治疗。防治艾滋病是复杂的医学问题,也是紧迫的民生问题、社会问题,需要全民参与、全力投入、全面预防。
艾滋病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谈“艾”色变,怀疑与恐惧是人们提到艾滋病时最普遍的反应,伴随着的还有歧视。对于艾滋病人的鄙夷与歧视,或许是来源于无知和偏见,不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不知道艾滋病的防治方法,不知道如何正确恰当地与艾滋病人相处。社会的歧视,让许多潜在患者不愿接受病毒检测,增加了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风险。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不仅是医护人员、公益组织的事情,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需要对艾滋病的传播保持警惕,但绝不应该放大对艾滋病的恐惧,更不应该歧视艾滋病患者。要知道,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已然明晰,对它的预防与治疗也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方案。在发达国家,艾滋病已成为一种“可控疾病”,患者死亡率、母婴传染率都明显降低,大多数患者已能在药物的帮助下长期带病生活。
“艾滋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艾滋病的无知和偏见,以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看望艾滋病患者时所强调的那样,防治艾滋,有治无类。防艾路上,我们除了需要了解和掌握艾滋病防护知识、确保个人不感染艾滋病外,还要正确看待艾滋病、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给予患者尊重与理解,善意与笑容,不冷漠、不歧视、不伤害,真正做到防艾不防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