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族音乐与时代并肩而行
两位“90后”歌手用不同风格演绎蒙古族民歌《天堂》,诉说不曾迷失的乡愁;青年职业歌手用“舒展长线条”演唱方式赋予《长江之歌》全新面貌;青年创作人改编《乌苏里船歌》,将生活感悟投射于作品中引发共鸣……近期,湖南卫视《春天花会开》持续展开“民歌新唱”探索引发观众热议,也为民族音乐的时代表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尝试。
《长江之歌》《九儿》《楼兰姑娘》《南泥湾》《浏阳河》……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民歌在《春天花会开》的舞台上绽放出全新光彩。年轻的歌手组合,多元的音乐样貌,对民族音乐的新编、新创、新唱,节目用民歌竞唱的方式让观众感受不一样的“民族风”。
节目总导演王蕾介绍,《春天花会开》最初的节目创意是做一档国风音乐节目。“之所以改成民歌题材,是因为国风音乐的定义非常宽泛,但民歌一定属于国风音乐,而且民歌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不论是哪个年龄段的观众,一定能唱出两三首。我们想把好听的民歌传播给更多不同年龄层的人,把中华民族的经典民歌传承下去。”王蕾说。
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王蕾和她的团队感到民歌传承的难度甚巨。“民歌在老年人群中很受欢迎,但也亟待创新,这样才能延续传播。传承与创新如何兼顾,是难度最大的一件事。”王蕾说,“不同年龄层的导演,常会因为一首歌到底改编成什么曲风而激烈争执。不管结果如何,我们觉得只有勇敢尝试各种可能,才会知道走哪条路传播民歌最能被大家接受。”
在男高音歌唱家、天津音乐学院教授李清资看来,在新兴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音乐类综艺能够关注到民族音乐,是让青少年了解民族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很好的方式。
李清资说,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带来了娱乐方式的多样化,造成了一种聚焦的散漫,也让青少年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喜爱随之而“散”。《春天花会开》以民族音乐破题,聚焦民族文化的传承,展现了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中国自古就有‘十里不同音’的说法,民族音乐因所处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拥有独属于自己的文化特征。比如歌曲《说聊斋》,词作者乔羽是山东人,当年通信不发达,他是在电话里把歌词念给曲作者王立平的。因为乔羽的山东口音,开头两句‘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喜怒哀乐一起那个都到那心头来’配上山东口音,王立平在记歌词的瞬间就抓住了这个语调特色,成就了一段经典,很好地体现了民族音乐的特点。”
在《春天花会开》中,“民歌新唱”不但保留了传统唱法的精髓,也在积极与时下流行的音乐元素跨界混搭。对此,李清资表示认可:“民歌应该在扎根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挖掘特色旋律,借助新时代的音乐理念和技术,消除民族音乐与年轻人之间的障碍,让民族音乐与时代并肩而行。‘民歌新唱’的形式由来已久,每个时代都应该有属于自己时代特色和风格的民歌作品。只有把民歌时代化,既保留传统风格,又赋予时代特色,才能让民族音乐拥有灿烂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