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艺术头条 名家名作 我有匠心 献礼祖国 名家讲堂 特聘顾问

从3万页手稿里看文学辽军

2022-03-11 15:05:40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赵乃林
3月9日,记者走进辽宁文学馆征集现场,面对一份份字迹鲜活的手稿,听馆长薛涛讲述征集故事。

谢友鄞《滋味》手稿。 马加《北国风云录》手稿。

原标题:辽宁省获国家级大奖的作家手稿蕴含多重价值 从3万页手稿里看文学辽军

辽宁文学馆珍藏着征集到的3万页辽宁省获国家级文学大奖的作家手稿,今年又开始面向辽宁省重要文学现象、流派的作家群体开展新的征集。3月9日,记者走进辽宁文学馆征集现场,面对一份份字迹鲜活的手稿,听馆长薛涛讲述征集故事。

手稿上的生命气息

这是著名作家马加《北国风云录》第11册的手稿,纸张被时光晕染已有些泛黄,但清晰的文字、鲜活的思想、动人的情感却丝毫没有改变。

《北国风云录》是马加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为历史背景,将东北流亡青年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的颠沛流亡生活之苦、冒着敌人的炮火英勇斗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从辽河两岸到古城北京的历史画卷。轻轻翻阅手稿,让人眼前一亮,似乎感到稿纸上姿态横生的钢笔字带有生命的气息,清新悦目。

作家孙惠芬中篇小说《民工》的手稿,作家一笔一画书写和圈涂过的痕迹,真实记录了她创作时的思考轨迹。《民工》是中国当代作家书写农民工题材最早并产生影响力的作品,对于农民工权益的维护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记者在浏览这些手稿时,薛涛说:“作家手稿是作家以文字、符号及图案书写的文学稿本,是作品的原始形态,反映了成书前作家的思辨与取舍,饱含着作家的智慧、思想和体温。”

艰难的征集跋涉

征集省内重要作家的手稿,为此辽宁文学馆2016年建馆伊始就将征集对象确定为省内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国家级大奖的作家。

2017年,正在住院的老作家韶华得知向他征集手稿,很快让人把放在家中的数箱手稿搬到医院,然后联系征集人员,全部捐献给辽宁文学馆。作家孙惠芬的手稿大多已捐赠出去,得知征集手稿,她想到新装修的房子榻榻米下可能有旧稿,就找工人师傅撬开了榻榻米,找到了仅存的一份手稿,就是那部《民工》。

但更多时候,征集过程更像一次荆棘重重的长途跋涉。“困难在于,很多作家‘换笔’较早,多年来用电脑写作,没留下手稿,很早以前的手稿也没意识到保留,都遗失了;一些辽宁籍老作家在全国各地居住,有些已经去世,联络起来很困难,还有的作家年龄较大,搬家多次已不记得手稿放在哪儿。这样,征集一份手稿要多次和作家联络,少则一个月,长则七八个月,平均两个半月才能完成。”薛涛说。

寒来暑往,至今已累计征集到辽宁省获国家级文学大奖的作家手稿3万页,包括韶华、刘兆林、老藤、谢友鄞、孙惠芬等人的重要手稿。经整理、编辑,辽宁文学馆推出了《作家手稿(大奖作家卷)》。

蕴含多重价值的宝藏

作家手稿是一个蕴含丰富的宝藏,具有文物、史料、学术、文学创作以及美学等多重价值。

今年,辽宁文学馆将“新辽西派乡土散文”“辽北诗歌群”“大连海派文学”“铁西工业文学”“工厂小说”等辽宁省重要文学现象、流派的作家群体作为重点征集对象,征集作家手稿、书信、图书、期刊等文学资料,现已征集到“新辽西派乡土散文”代表作家郭宏文、李广智的手稿多页,图书多部。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开启了人类书写的新时代,当下的青年作家多数都是“键盘侠”,可以预见的是,作家的手写时代要结束了。“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讲,不管时代如何进步,手写不会消失,只要文学还在,就一定有作家手稿的存在。”薛涛的语气很坚定。

薛涛讲了一件事。儿童文学作家常星儿当年因为搬家手稿都当废纸卖了,后来使用电脑写作,也没有了手稿。为弥补遗憾,他和征集人员约定,再写新作回归手写方式,手稿将捐赠给辽宁文学馆。

“随着岁月的流逝、作家纸笔写作的稀缺,征集工作会越发显示出非同一般的价值。阅读这些手书字迹,回味作家们如何用纸笔记录心迹,会唤起我们对一个时代的重温和感怀。”薛涛说。


关键词: (责任编辑:宋薇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