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艺术头条 名家名作 我有匠心 献礼祖国 名家讲堂 特聘顾问

汪绪平:故乡的老房子

2022-04-27 11:31:56 来源:人物界 作者:汪绪平
提起故乡,相信每个人都有所向往,即使贵为天子也抹不去这份情怀,远如刘邦,发达后不仅大脯乡民,畅快时还献上一首《大风歌》,可见这皇帝的家乡情结何其重。近如蒋、毛二公,不仅情系天下,再忙也要回乡去看看父母的坟头,给列祖列宗叩个首,上个香,以示不忘家祖。至于那些达官显贵们,把衣锦还乡看得比主子们更重,这不仅是光宗耀祖的事,关键能在众乡亲们面前备享尊崇!

(作者:尚本,本名汪绪平,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经正元文化发展公司董事长)

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汪绪平:故乡的老房子
提起故乡,相信每个人都有所向往,即使贵为天子也抹不去这份情怀,远如刘邦,发达后不仅大脯乡民,畅快时还献上一首《大风歌》,可见这皇帝的家乡情结何其重。近如蒋、毛二公,不仅情系天下,再忙也要回乡去看看父母的坟头,给列祖列宗叩个首,上个香,以示不忘家祖。至于那些达官显贵们,把衣锦还乡看得比主子们更重,这不仅是光宗耀祖的事,关键能在众乡亲们面前备享尊崇!

倒是我们这些平民百姓们,故乡之情反倒没那么浓,尽管也常常回故乡,要么是口袋缺钱,要么就是工作与生活有麻烦,祈盼父母兄弟姐妹们援个手,抑或者是听几句安慰的乡言土语。

我是经常回故乡的,除了给老父母定期送药外,故乡残留的几处老房子是我每次回乡时必去瞻望的地方,就像嗜酒之人到了那个点是必须要开杯的。

我出生的村庄叫汪家西湾,是一个近三百户的大湾子,座落在大武汉东北方约50公里处,据老人们说大宋末年,有汪家两兄弟从江西逃乱到汪家西湾东约三公里处的地方结草为庐,垦荒为生,几十年辛勤耕作,繁衍生息,很是人丁兴旺。于是,兄弟二人协商好,各携家眷,分居东西两地,系有汪家东湾和汪家西湾之分。其后几百年下来,东西两湾各自为营,不断壮大,渐渐发展成为方圆百里内有名的大村落。

明清时期,汪家西湾最为轰烈,有“小汉口”之称,至清嘉庆末道光初,湾内居民达2000余人,有店、堂、铺、坊、行近三十家之多,甚至都设有“大烟枪”馆。方圆几十里的村民节假日以上汪家西湾逛一趟为荣,小商小贩们则不定期地来湾里打货服务各自乡民,就连远在红安麻城的小商贩想进点时尚的用品嫌上汉口路远选择到汪家西湾以节约时间和成本。其时,黄陂县在大汉口的十大家商户汪家西湾就占有四家。主要经营航运码头、皮革制品、绸缎百货、银行典当等生意,大汉口的六渡桥、黄陂街、集家嘴、江汉关、16、17、19码头皆有汪家的产业,汪祥泰、汪福泰、汪祥茂、汪和泰几大商号的名头一时响彻武汉三镇。同治年间,汪家西湾兴起建房造屋之风,线石青砖墙、楼台亭阁屋以及徽派风格成为各家各户追求的目标。就连欧式建筑的样板也被这汪家兄弟们堂而皇之地建在湾子北边的水塘田畴之畔。

汪家西湾分南北两条巷子外加一条花园街,南北两巷以徽派建筑为主,花园街以欧式建筑为主,鼎盛时期,整个湾子不分白天黑夜人声鼎沸,商贾如潮。清末民国以来,因内祸外患不断,国无宁日,民不堪苦,汪家西湾的各路生意日渐萧条。再其后,日军侵华、国共内战,加之四九年后的历次运动,为了生存,家人们开始不停地变卖家产以求活命,几十年的光景,活生生把一座千年来几十代列祖列宗们含辛茹苦、苦心经营的万贯家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蚕食败光。特别是文革时期,破四旧、立四新,每家每户拆墙揭瓦,挖堂缷梁,把一切封建社会的残渣余孽彻底消灭。如今的汪家西湾南北两巷早已不复存在,花园街也没有了往日的欧式痕迹,整个汪家西湾三百多户人家尚存117号、120号、149号三处的残垣断壁,在日升月落中面对苍天大地倾诉着这座“小汉口”往日的辉煌。

117号,汪祥泰家,建于清同治年间,小时的记忆是一栋三进三层楼的高大楼房,房内天井楼阁,雕龙画凤,特殊的建筑格局使整座楼房内冬暖夏凉,四季如春。每逢盛夏酷暑,大人们外出劳动,我们留守的老人孩子都聚集到里面,老的张家长李家短的拉家常,小的楼上楼下的乱窜。有几年时间大队小学就开在前楼内的堂屋,后因破四旧立四新运动要拆房才搬走,我的小学一年级就是在此度过,那段时光既模糊又清晰,宛如昨天。

汪祥泰在汉口主要经营银行典当生意,是当年汉口黄陂银行的股东之一。其祖上最早在汉口是经营皮货生意,起家则是因为一起意外之财,据老人们讲,清朝某年,有一东北的大皮货商从东北运了一大批皮货到汉口,因世乱一个月的路途硬是在路上折腾了近一年,等拖到汉口,行情早过了,人也垮了,货也变质了,就连回去的路费也没了。整个大汉口找不到一家愿意接货的,白送人别人没货仓囤放,最后找到汪老板,也该是这汪老板要发财,正一个人在店里喝的自己不认得自己,东北人说的啥一句也没听清,一个劲的“好说!好说!可以!可以!”东北人以为汪老板同意接货,千恩万谢的只要成本不赚一分钱,也是巧,这汪老板有个毛病,喝高了头不停的摇来摇去,东北人又以为是汪老板嫌划不来不愿意要,最后干脆一咬牙都送给汪老板,只要求给点路费好回家。第二天,汪老板一觉醒来,一百个不同意收货,好在东北人昨天趁汪老板酒未醒逼着他写了接收单,白底黑字现在反悔晚矣。汪老板没得法,只得先给东北人路费回家,再找了个空场地把货物堆起来,然后花点钱买几十张大油布盖起来任其风吹雨打。谁知堆放了不到两年,汉口创建皮革厂,大量收购皮货原料,汪老板一夜暴富,废物成了宝物。从此后,汪祥泰家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大汉口的产业也越来越大,就连清朝汉口的第一辆洋汽车也是这汪家所有。汉口的产业做大了,就回老家建楼房,光宗耀祖。楼房建好了,不忘家族的兴旺发达,不断为各房下的兄弟们提供赚钱的机会。家族兴旺了,又不忘造福桑植,修桥补路,乐善好施,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十五的早上,上好的白面馒头和肉包子堆放在大门口,任由南来北往的小商贩们自行享用。

120号,汪祥茂家,建于清朝咸丰年间,整座楼房看上去古朴大方,精巧别致,有棱有角。儿时的记忆这栋楼就是一座历史博物馆,楼内东南西北各个墙壁上都画满各种历史人物故事,就连每道门,每扇窗上也都雕满各种美丽的传说。小时候,无论刮风下雨,几乎每天都要来缠住房东老爷爷讲墙上的故事,门上的传说。那时的我,幼小的心灵中充满了神奇。

汪祥茂家在汉口主要经营航运码头,其祖上的发家史也充满了神奇。今天汉口的龙王庙一带,正是长江汉水交汇之处,伫立在龙王庙前举目四望,两江四岸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长江一桥、二桥、二七桥、鹦鹉洲桥、天兴洲桥等几座跨江大桥将南北两岸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江岸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江面上波光盈盈、百舸争流。加之黄鹤楼、晴川阁、龟山电视塔、绿地中心等地标性的建筑,将时间和空间凝固在这方风水宝地上,给人一种怀抱乾坤、脚踏阴阳的的感觉。然而,几百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岸上,竹棚林立,货物成堆,小商小贩来往穿梭,叫卖声不停。岸边,南来北往的商船扎堆,吆喝声不断,破衣烂衫的码头工人一拨接一拨的在跳板上跑上跑下,为各自的货主卖命。那时的码头工人靠力气吃饭,谁的力气大谁的日子就好过,身强体壮的比别人多跑几趟就多拿几个铜板。一天下来,尽管精疲力尽,两腿发软,但只要老板晚上安排几口烧酒,啃几块骨头,再添上一盘花生米,第二天照样气壮如牛,健步如飞。码头工人很苦,但很乱,帮派林立,各自有各自的帮规。就龙王庙一带,就有湖北帮、湖南帮、上海帮、重庆帮、江西帮等,都是靠长江养命的队伍谁也不服谁,一句话不和就打,各帮派之间为了抢货源经常大打出手,“打码头”之说由此而来。

明末清初时期,汪祥茂家的祖上最先在这龙王庙一带当码头工人。也许是汪家勤劳基因的缘故,汪家兄弟个个身强力壮,勤劳勇敢,几代人几十年的打拼,汪家在这一带已经是小有名气,有自己的小仓库和小码头。据传清嘉庆年间某年的夏天,上海航运码头的总舵主想联手汉口和重庆主要码头掌舵人,要垄断整个长江的货运生意,从上海出发逆江而上寻找合作伙伴。船泊汉口龙王庙码头,要约谈几大码头的掌舵人。第二天,几大码头的掌舵人如约而至,双方就在上海总舵主的豪华画舫上洽谈。消息传出,整个龙王庙一带人声鼎沸,几乎所有的汉口码头工人都聚集到此,都想找个大舵主将来有所依靠。

汪家三兄弟也站在自己的小码头上观望,期盼此次的合作顺利,为将来自家的生意带来财运。也是巧,第三天上午,双方正准备签约,然后好举杯同庆。忽然间,江面上狂风大作,巨浪滔天,随即乌云翻滚,倾盆大雨自天而泼,整个龙王庙一带瞬间变成人间苦海。汉口几大码头的掌舵人一见这气势,早以吓得魂飞魄散,他们深知这龙王庙的来历,江龙王发怒比海龙王更可怕,赶紧起身走人,保命要紧,命都没了还谈什么生意,至于上海总舵主一帮人的生死只有看他们自己的造化了。

上海总舵主被这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打得心惊肉跳,此时六神无主晕头转向,不知是上岸还是继续呆在船上,口上还不停地骂几个汉口码头的掌舵人混蛋。正在不知所措之时,突然一阵狂风夹着巨浪打来,豪华画舫一声轰响开始倾斜,一帮人一见,由不得总舵主多想,连拉带拽簇拥着他就朝着岸上狂奔。此时,正是风疾浪大之时,跳板剧烈的晃动,一帮人刚跑到跳板中间,又一阵巨浪袭来,哗的一声,跳板被掀翻断裂一帮人瞬间都被巨浪转入江中。落水之后,都顾不得别人,个个都拼命挣扎着往岸上逃命,唯独总舵主平时养尊处优,被落在最后,好不容易挣扎到岸边,正要往上爬,又一个巨浪涌来,只见人影一歪,瞬间被巨浪翻转着向下游江心滚去。

此时,先爬上岸的一帮人惊魂未定,早把总舵主丢在九霄云外,站在竹棚里观望的码头工人只有叫喊声,不见人下水。也是这总舵主命不该绝,巨浪正好将他裹挟着从汪家兄弟的小码头前漂过,汪家兄弟一见,顾不得多想,三人同时跃入江中,在翻滚的巨浪中死死攥住总舵主的身体,凭借多年在江中游弋的经历和勇气,相互配合着硬是把这上海航运码头的大哥大从死亡的边缘抢了过来。

其后的事顺理成章,这上海码头的总舵主视汪家兄弟为生死之交,帮他们扩建码头,拓展业务,又把自己在上海和重庆码头的生意部分交给汪家兄弟来运营。不到十年的光景,汪家兄弟成为汉口码头的老大,不仅拥有自己的几大码头和仓储,还成立了自己的远洋航运公司,业务遍布长江沿岸各大城市和东南亚各地。

事业发达了,像汪家西湾其他的同族人一样,三兄弟分头回家乡修建豪宅光宗耀祖,又出资帮湾里修建祠堂公馆。每年的正月十五,又同其他几大家族共同出资举办龙灯大会,将汪家西湾在全国各地的家人都邀请回来,聚集在一起共度新年。龙灯大会从正月十三开始到正月十八结束,整个汪家西湾南北两巷和花园街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汪家西湾龙灯会上,四十八个托香盘的美少年身着清一色的皮袍大衣手托清一色的紫檀香盘羡煞周边的四乡八邻,而汪家西湾虾子灯的美名更是传遍了黄陂的四面八方。

149号,汪福泰家,建于清朝末年,这是一栋典型的欧式建筑,典雅别致,精美绝伦,每一砖、每一瓦都彰显出高贵的品质。小时候,我常常一个人钻进这屋内,凝视墙上悬挂的各类名人字画和房顶上布满的各种雕塑,抚摸神龛上摆设的各色花瓶和内房里古色古香的家具。一百个的搞不懂,一百个的想不通,为什么房子要建成这样?为什么屋里要悬挂摆设这些东西?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岁月的熏陶,才渐渐明白,原来这是家族文明的亮点,是华夏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政府注重古建筑的保护,汪家西湾被列为湖北省武汉市历史文化名村。据国内顶级的建筑专家考证,汪家西湾149号这栋欧式建筑的建筑水平和装饰工艺远远高出现代诸多的高楼大厦。不难想象,几百年前,在远离大城市的乡下,有如此美轮美奂的一条欧式建筑街是何等的让人浮想联翩。

汪福泰家发家比其他几大家族稍晚些,主要在汉口民生路一带经营绸缎百货,后来从事国际贸易,简单而言,就是用国内的土特产换取国外的洋货。汪福泰家的祖上没有汪祥泰家祖上的奇遇和汪祥茂家祖上的神奇,只是一心一意认认真真的做生意,靠勤劳赢市场,以诚信赢天下。但有一点是汪家西湾其他家族所不及的,就是注重后辈人的文化教育,礼义为本,诗书传家,家族中人才辈出。清末明初,连续三代都有人出国留学。这些海外学子学成归来后,不仅帮助家族开辟了国际市场,最值得骄傲的是他们一代接一代的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现代文明传播到生我养我的故国家园,汪家西湾的欧式一条街尽管今天已成过往,但文明的种子依然在汪家西湾149号这栋残垣断壁的门楼上生根发芽。

星霜荏苒,居诸不息,有宋以来,近千年的岁月轮回,汪家西湾从一家几口的小家庭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小汉口”,再到今天仅存的三座残垣断壁,这一切让人不免心生酸楚,岁月的无情,历史的无奈,就如同风吹雨打后的花朵,娇蓉不再,芳香难流。

古人曰:“岁月带伤,亦有光芒”。几十年来,每当我回到故乡,瞻望这几座残垣断壁时,总是心有所系,眼前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写满岁月的伤痕,这伤痕有如当今互联网的图码,承载了近千年来汪氏家族善良的本性和勤劳的家风,闪耀着一个姓氏家族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岁月光芒。


关键词: (责任编辑:赵军)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