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逛艺术书展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022杭州艺术书展现场
杭州第三届艺术书展终于在5月份“姗姗来迟”。比起人们印象中的艺术展览,这里更像是“集市”——想象在古玩市场,老板指着一件瓷器向你介绍它的朝代和产地、材质和纹样,它也许见证了一些奇闻异事,也许在辗转中磕碰了一小块,每件都有可以讲述的内容——艺术书展就像这样热闹的集市,在这里大家都乐于相互分享和交流,人与人之间有了短暂而亲切的联系。
主办方在限定企划单元“阅读自然:透明的力量”中挑选了20余本与自然主题相关的书籍以供阅读。参观者在现场还可以看到甚至带走8种关于春天万物的主题便条,凭借词语便条兑换可以播种的花种。而在良渚文化艺术中心二楼过道墙面,贴满了各种不同的散文和诗歌小句子,这便是“不熟编辑部”和艺术家共同创造和计划的“春日过道诗”,旨在用诗歌开展与自然的对话;在“角落阅读室”,策划团队联合森雨漫,带来国内外优秀漫画家和插画师不同风格类型的成熟出版作品;“口袋里的宇宙”单元中,一系列读库出版的轻便读本,仿佛书籍里装载的宇宙可被揣入口袋随身携带;由深圳ACSBOOKS发起并呈现的BONJOUR X ACSBOOKS项目把蜷川实花、Harry Gruyaert、Sergio Larrain等摄影师的影集组成一场全球城市巡礼,插画师Yiffy则用她色彩斑斓的绘画做了一场春日实验室,而一本书的使命也会继续携带过去一年征集的Freezine作品来到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团队水泥匠 《盲》石英砂艺术书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本就是一个绿意盎然,充满生机的城市。主办方将自然阅读融入于此,不仅仅是因为诗意的杭州,也是希望基于这样的阅读,在春日伊始大家可以摆脱疫情的苦闷去重新认识自然,理解和享受身边的万物。出品人臧恩千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策展的独特定位与优势就是植根在二线和三线城市,期望让更多的群体能够接触到艺术书。一场艺术展览后,总会冒出各种声音,有的人摇摇头会表示不懂。而在书展工作组看来,艺术不设界限。
书展为艺术书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绝好的平台, “我们在筛选参展艺术家和品牌团体的作品时,一方面会看重艺术书的比率,期望书籍占比可以达到他们作品的60-80%;另一方面,也会根据新作品的数量进行判定。同时也会着重考虑给到一些新人机会,根据作品质量进行新人的筛选条件。”
“不熟书展”举办了多届Freezine(自由之志)评选活动,最吸引人的地方大概就是它们都是有艺术家/品牌团体等创作的各式各样的艺术书,充满着自由感。在臧恩千看来,相较于普通书籍在装帧及版式上的大同小异,自由随性的Zine(个人手作杂志)的形式根据个人情感及内容的输出,会有材质和装帧上的不同,有时候会看到天马行空一般的创意,而相较于出版书籍的复杂流程,自由随性的Zine成为了表达艺术家内心的窗口,他们给予了大众去了解个人或群体的方式,在阅读中感受世界的不同。
王嘻吱 《杨桃的悬搁》立体手工书
艺术书展的魅力何在
由于各地疫情现状不同,一些参展艺术家无法来到现场,他们也想出了各种应对方法。有的展位布置成了自助购物商店,作品旁标上了价格和介绍,张贴付款码,供人们阅读、挑选和购买;有的请熟人代为看管,附上无法到场的说明。也有人不愿放弃交流的机会,通过实时的视频电话和观众见面,介绍作品、回答问题,距离也无法阻隔友善的传递。
各种各样的作品,除了表现精湛的创作技术,更反映了创作者们多元的视角与用心的思考。从每个人的话语中,能够感受到他们对创作的热情,爱惜对待自己的每件作品,也真诚对待每一位读者。似乎很多人并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是怀着展示和分享的心态,和路过的人们交谈。即使观众没有买下什么,在聊完之后双方也会相互道谢,如同对此番相遇的感慨。
尽管很多时候,创作者并无必要对作品进行阐释,语言也无法完全表达某件作品的内涵。而且并非所有作者的性格都适合频繁地与陌生人交谈,这也并不是必须要做的事。实际上书展并没有“应该要怎样”的模式,书展提供的是一个集聚于此的空间,每个人都可以有各自不同的处事方式。就算只是拿起作品安静地阅读,也是一种默默无言的交流,能够在这里相遇就已经是一种奇妙的联系。
创作者们通过艺术书来表达丰富的内心,读者在阅览中充实精神生活,而书展的存在就为作者与读者提供了让心交汇的平台,心与心在同一个空间内碰撞出独一无二的火花。对作者,这是展示自己的创作、与其他艺术家和读者交流的机会;对读者观众,偌大的展厅也是一场惊喜的旅程,见到在互联网关注已久的作者,与喜欢的作品不期而遇,也借此了解曾经陌生的领域。这大概就是书展现场无可替代的魅力。
林步冉 水墨画手工艺术书
花式摆摊 各显神通
在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流畅而富有层次的“大屋顶”建筑内,一个个摊位有序排列,各类制品琳琅满目,观众们穿梭其中、认真欣赏。参展的摊主来自不同城市,有的代表书店或出版机构,但更多的还是工作室、小型团体和个人艺术家,他们为参加书展精心准备自己的艺术书与周边产品,从各地赶来杭州,布置摊位、陈设作品。当有人走到摊位前,许多摊主会主动搭话,有时只是一句“这些画册都可以翻开看看”,或者简单地介绍“这是我在某年的摄影集”,留给观众自由阅读的余裕;观众若表现出兴趣,摊主往往会进一步讲述作品内容和创作理念,相聊甚欢。
对于从事独立出版的创作者,亲自参与到创作、制作、发行、阅读以上的所有环节中,还要继续保持有新的创作,是挺有挑战的。“黛西游泳池”的制品主要是zine(手作杂志)的制作工具,包括纸张本册和内页配件,色彩丰富的各类物件满满当当,摊主耐心介绍zine文化和各类制品的使用方法,展示各种题材的手工书,你可以“二次创作”放入布置任何小玩意儿;一组名为《杨桃的悬搁》的星形立体手工书也有奇特的形式,作者王嘻吱将水果杨桃的既有定义、功能和形体悬搁、打破、重组,向观众演示手工书切开后再打开的形态,多种翻阅方式获得不同的视觉效果。
书展上,许多艺术书也以或有趣的形式、或独特的内容来靠近读者。比如来自加拿大的中国古代文化在读博士林步冉,用毛笔在宣纸上进行绘画,描绘的大多是他现实中见过的或者非常经典的人物,并且以中文随想或英文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歌赋进行书写,最后盖上他自己刻的印章——中西元素融合独具特色;如Bettersee早餐店(Bettersee是better“更好”和see“看见”的合成词)用陶瓷制作了一本打开的风景书,每一本书上都是冰岛、里斯本等世界各地的美丽风景绘画;山浮士多平面设计工作室的作品之一是“解毒剂”《side EFFECT》(副作用),以此作品思考严肃阅读的重要性。不同于寻常书册的装订,该作品形似“药盒”,将审问自身的锐利文字置于药盒包装和内里的说明书及便签里,非常直观且形象地让阅读者理解其中的主题与理念。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美院在读学生团队“水泥匠”制作的《盲》,这是一组聚焦拐卖妇女事件的艺术书,名字来源于电影《盲山》,几册书形似层叠的群山,封面由粗粝的深色石英砂制成,每起拐卖案件的记录都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Bettersee早餐店 陶瓷艺术书
黛西游泳池 手工制作工具书
在春天种下一粒艺术的种子
巧合地是,5月14日在浙江工商大学校内,举行了一场由学生团体自行组织的校园文化市集——“三象限春日市集”。该活动主办团体是浙江工商大学校内的三象限公园学生工作室,它成立于2021年3月,致力于通过具有大学生特色的思维和方式,始终坚持“不为艺术设限”的宗旨,通过自主策划、组织筹办艺术展等活动,在校园内搭建发掘美、创造美、实现美的平台。在采访中,三象限公园“园长”孙庚瑶提到,为更好地策划本次校园文化市集,工作室成员积极参与杭州市内举办的各类艺术市集学习、观摩,她本人更是申请了多个市集活动的校推志愿者和现场志愿者,“不熟艺术书展”也在他们的学习之列。
三象限春日市集在浙江工商大学校内的户外场地鸽子广场举办,共计21个摊位。“春日播种”契合春天主题,出售各式鲜花、植物小苗,“予”参观者“一束春天”;“大脑发芽”部分展出了许多同学原创的手作作品,其中,pink oos(粉色,偏差)、坏朋友有限公司等摊位摊主来自艺术设计学院,他们在现场签绘快速高还原人像,摊位五彩斑斓的饰品让人“梦回千禧年”,不被限制的风格诠释着她们是不被定义的z世代;“音符生花”部分联合了校内CFO(crazy fancy open)随机舞蹈组织与艺鸣音乐协会进行表演。
“在杭城策展,于春天种下一粒艺术的种子”是策展人们的行动。策展人的期望也大抵是艺术种子萌芽得到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通过市集和艺术节,让艺术不再仅仅只是大众无法在平常接触的遥远之物,而是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和独特却贴近的内容与大众连接。
随着时间推移和爱好者们的努力,这几年中国的艺术书展、书市也正在兴起,渐趋成熟,国内的下榻艺术节、abC艺术书展、Unfold艺术书展、不熟艺术书展等,影响力都在逐渐提高。如果你对艺术书感兴趣,想感受这种现场分享与交流的动人时刻,不妨去逛逛各大书展、收获属于自己的艺术视觉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