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说|十竹斋:笺谱复刻留经典
400年前的胡正言老先生不会想到,他主持编辑印制的笺谱,会成为数百年后世界各地青年的心头好。一张张充满古朴雅韵的信笺作品,联结了古今,衔接了中外。本期“匠人说”坊南京十竹斋笺谱工作室,了解这种小小彩色信笺的前世今生。
说起《十竹斋笺谱》,便免不了提及胡正言老先生。胡正言(1584—1674)明代末年书画家、篆刻家、出版家,因窗前种植翠竹十余竿,故名其斋为“十竹斋”。《十竹斋笺谱》由胡正言主持印制,始印于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聚集了当时顶尖的画工与刻工,印制工作历十余年之久,成就了世界彩色印刷史上的里程碑。《十竹斋笺谱》共有四卷,书前九龙李于坚《小引》、上元李克恭《叙》,此卷或写商鼎周彝、古陶汉玉、或山水或人物、或花鸟或神兽,共计画幅二百八拾三幅,收入胡氏本人及其当时名家画作三十余家。
胡氏的《十竹斋笺谱》使用的“饾版”、“拱花”彩色套印技术,即将图画按所需颜色的不同,将一块大版分刻成不同的小版,再将雕版刷好颜料后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如活版套印一样,在一张印刷品上呈现多种色彩,解决了印刷色彩层次不鲜明的问题,使版画无限接近原画,这在古代版画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创新价值。
由于笺谱制作工艺繁复,传承至今掌握这项技艺的人少之又少。而南京十竹斋笺谱工作室,却决定启动一下大工程:复刻十竹斋笺谱。复刻笺谱之难,在于“饾版”技术的实现。“饾版”套印技术主要有三个难点:一是需要将原画颜色进行分类,每一种颜色都需要单独绘图制版,有时一幅画需要7—10张分色画稿。二是对准确度的要求很高,每种颜色都需要反复试印、反复移动、直到完全吻合。三是要依照原画颜色“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的原则,将木板印色达到原作毛笔上色的效果。
这对印刷工匠的要求很高,不同的工匠对原画用色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即使是雕版为同一版,不同工匠印制的版画质量也会有明显差异,是集画家、绘工、刻工、印工等多人组成的合作团队。而“拱花”技术对于南京十竹斋工作室而言,亦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十竹斋笺谱》里,拱花分几种,有素拱,就是完全不用颜料,纯粹靠纸面的线条立体感形成的画面,还有拱花作为器物的单色装饰的,还有在彩色饾版上面再做拱花的,这些都具备极其高的技术难度。
十竹斋笺谱的每一页都是一件独立的艺术作品,是用木板、刻刀和毛笔和毛刷等以及中国画颜料在宣纸上创作的中国画。1965年,十竹斋复业,与南京文物公司合二为一。近年来又设十竹斋画院、十竹斋艺术投资公司、十竹斋拍卖公司等,并未活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设立“十竹斋饾版拱花水印木刻技艺传习所”,传播优秀文化,培养大国工匠,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是一个时代命题。艺术和时代结合才能展现生命活力。四百年前,十竹斋是当时最先进印刷机构,《十竹斋笺谱》是那个时代和艺术结合的典范。几百年后,艺术必须和今天的现实结合才能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