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艺术头条 名家名作 我有匠心 献礼祖国 名家讲堂 特聘顾问

匠人说|刘伟涛:执刀刻陶见锋芒

2021-04-01 14:04:53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实习生宋薇薇
在宜兴,有这样一类群体,他们被成为“紫砂壶背后的英雄”,他们使紫砂壶一跃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文房用品。关于陶刻,“我有匠心”第一届宜兴紫砂陶刻邀请赛特等奖获得者刘伟涛,却有着自己的见解,本期“匠人说”《执刀刻陶见锋芒》将讲述刘伟涛的陶刻故事。  



在宜兴,有这样一类群体,他们被成为“紫砂壶背后的英雄”,他们使紫砂壶一跃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文房用品。关于陶刻,“我有匠心”第一届宜兴紫砂陶刻邀请赛特等奖获得者刘伟涛,却有着自己的见解,本期“匠人说”《执刀刻陶见锋芒》将讲述刘伟涛的陶刻故事。

  刘伟涛出生在河北邯郸,是个典型的80后。由于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绘画和书法,98年他进入河北育青工艺美术学院,学习、深造。刘伟涛回忆起少时在河北的时光,当时的他经常与彩绘、泥绘打交道。刘伟涛喜欢美术,更爱在不同类型的载体上写写画画,这为他的陶刻事业打下了基础。

  2002年,刘伟涛来宜涉足紫砂,跟随陶刻名家陈宏林学习陶刻。绘画功底好、字写得漂亮刻得大气、人有耐性不浮躁,是老师对于刘伟涛的评价。很快,刘伟涛成为一名在圈内小有名气的陶刻匠人,不少宜兴的制壶匠人愿意把紫砂作品交予刘伟涛雕琢。

  在宜兴,早有曼生壶留给紫砂前史“字随壶传,壶以字贵”的传奇。它告诉文人参加紫砂创造,不只是加剧紫砂壶的文明气味,更丰厚了紫砂的精力内在。刘伟涛从不只以“匠人”这个身份要求自己,他说,机械的陶刻即便再熟练也缺少了作品里应有的文气。陶刻正是承载了诗书画的紫砂,因为融入了传统文明的精华而更显得与众不同。  

  业余生活中,刘伟涛最大的爱好是摄影,他隔三差五的总爱拿起自己的相机到处走走。“有时候,拍到一张好的照片,就和我刻完一幅满意的作品一样开心。摄影和陶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张照片和一块陶板,都同样讲究这构图与布局。重点在哪里,如何让画面展现平衡……创作遇到了瓶颈时,我就喜欢到户外来拍拍照片,思路也就打开了。摄影是我非常喜欢的,有时候外面阴天下雨了,别人都往屋里跑,而我却端起相机冲出去,因为我知道那时我可能能拍到一些不同的照片。”

  对于艺术创造的这份执着,同样在刘伟涛的陶刻作品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他的作品风格细腻、严谨、格调高雅,刀绘娴熟,各个题材皆有所涉猎,在陶刻作品中的点景、配景都让人感到起到好处。2013年,他的作品《米芾苕溪诗帖》经评审委员会严格评审,在林丰杯第三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花盆艺术节中,荣获第七届全国陶瓷花盆创新评比银奖。

  同年,在宜兴市首届“曼生杯”陶刻大赛中创作的作品《十八罗汉壶》被评为一等奖。 2018年,微拍堂首次在宜兴举办“我有匠心第一届宜兴紫砂陶刻邀请赛”,刘伟涛的《通景梅瓶》在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环节都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特等奖实至名归。

  《通景梅瓶》在画面布局上一改传统的正反分面布局,而是大胆采用了过墙通转的构图来表现,使作品颇具趣味性,整体气息更好,梅花的画法上取法王冕和金农,以刀代笔注重刀味和笔意的结合,构图疏密相间,收放有度,正如金农在题画诗中所云:枝繁花瓣多,空香欲拈手。

  “纵观陶刻艺术的开展前史,人们能够清楚地看到,文人字画与紫砂的结合在清朝之后逐步变得老练,而且一向延续发展到现在。而我也在陶刻的过程中,不断与自己对话,我很享受晚上一个人静静坐在工作台上陶刻的时光,刀锋与紫砂接触的那一瞬间,我感到思绪万千,忙到凌晨三四点才收工是我的工作常态,灵感上来了我就完全没有睡意。”

  如今,在紫砂陶刻领域有一定成就的刘伟涛开始思考自己的创作定位,如何做到“既雕既琢又回归淳朴”是他的专注点。这种专注力,如同一个坐标系统,横向是时间线索,有着对某一专业一以贯之的坚持;纵向则是专注的深度,强调内心沉淀,需要融入当中去感受体验。专注,是一种精神养分,是职业人的作风,因热爱而恪职,因坚守而高贵,刘伟涛的陶刻路还在继续。


关键词: (责任编辑:宋薇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