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引路人”刘秀祥:十年家访,劝回1800多名山村学生
在贵州省望谟县大山深处,摩托车是再常见不过的出行工具,连接大山和城区,驮着一家人的生计。作为贵州省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刘秀祥就是这样骑过细长的山路,走村串寨,到学生家里去家访的。
贵州多雨,这些年里几乎一半的时间,他都走在泥水里。碰到下坡,刹车踩到底也没法停,总是连人带车往下滑。钢铁的架子也经受不住,摩托车成了消耗品,经常摔坏。
但他不想那么多,“当时只想着我一定要到学生家,去把他们劝回来上学。”十年间,刘秀祥走遍望谟县16个乡镇、街道,劝回1800多名学生。2012年,全县70名学生考上本科,10年后的2022年,这个数字变成1302名,翻了将近二十倍。
今年10月,刘秀祥作为贵州省基层党代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他说:“作为一名基层教师,能够成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去到大会现场,我感受到了国家对乡村教育、乡村教师的重视。在荣幸的同时,更感到责任重大。”
刘秀祥把贵州声音、乡村教育的声音带到北京,又将二十大精神传回望谟。对于未来,他的梦想是把望谟打造成贵州教育的样板区,带动整个乡村教育发展,让大山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有更好的出路和更多的选择。
2022年10月,刘秀祥作为基层党代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受访者供图
那些劝回的学生
1800多名学生背后,就是1800多个家庭。
母亲去世那一年,杨兴旺正在读高中,父亲一人撑起整个家,格外艰难。“我不想让父亲为我这么劳累,我就想,我不去上学了。”一个星期后,他哭着告诉刘秀祥,自己真的坚持不下去了。
刘秀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兴旺,你还是要坚持读下去,读下去就有希望。”
他给杨兴旺讲了自己的故事:4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之后两三年,姐姐走失,哥哥离家出走,母亲精神失常。从小学三年级起,他就和母亲相依为命。为了母亲,也为了上学,只要能挣钱的活儿他都干,只要能落脚的地方他都住。“家里没有人种地,我就把地租给别人,没有钱给母亲治病,我就利用周末和假期拼命捡垃圾,上山挖药材。”
那次谈话对杨兴旺来说,无疑是意义重大的。后来,无论他遇到什么困难,每当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他就会想想刘秀祥说过的话、走过的路,“激励自己勇敢地生活下去。”如今,他已经成为贵州民族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
放假的时候,杨兴旺会跟着刘秀祥去家访。有一个高三的学生让他印象深刻。“他母亲生病了,一半身体不能动弹,这让我想到了我的母亲,当时她也是因为这个病走的。”他几乎要落泪,但还是鼓励这名同学好好备考,“考上大学才有条件更好地照顾家庭,只有从大山里走出来,才会有更多的可能。”
2021年2月,刘秀祥在学生家中家访。受访者供图
像杨兴旺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
李应芬也回到了望谟。她在这里出生、长大,但直到遇见刘秀祥,痛苦和恨意才开始慢慢淡去,她真正端详起这座青山环围的村庄。“那时候我感觉命运很不公平,抱怨我妈妈为什么会生病,不能给我母爱。”
刘秀祥说,李应芬家庭特殊,母亲和叔叔有智力障碍,她还有一个弟弟,也在上学,家庭开支很大,父亲是唯一的劳动力,务农维持一家人生活。在她高中的时候,奶奶也去世了。“奶奶过世对我打击很大。因为平时我奶奶会照顾我妈妈。奶奶过世之后,所有家务活都由我来承担。”
好几次,她差一点就辍学,想外出打工。刘秀祥在家访中了解到这些情况,帮助她解决了上学的费用。后来,李应芬考上大学,毕业之后又选择回来,在刘秀祥工作室里工作。李应芬说,自己从贫困中走出来,现在回来,希望把家乡建设得更好,让更多像她这样的孩子走出去,拥有更好的未来。
2022年10月,刘秀祥正在给学生上课。新京报记者 贺俊怡 摄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我希望孩子能够有远大的理想,但是以后无论飞得多高,走得多远,都不要忘了来时的路,不要忘了去反哺这个社会,最后形成一个良性闭环,从唤醒到反哺。”
2016年,刘秀祥成立了工作室,包括励志演讲、教师培训、学生德育教育和贫困学生资助等工作内容。至今已累计牵线、对接帮扶资助了4896名学生,资金超过1700万元。
一开始,刘秀祥自己掏钱,资助贫困学生,后来,他找同事借、找当地的小老板借,再后来,他充分发挥自己在外的人脉关系,整合资源。“一开始别人找我做演讲,我不要钱,后来我要求一场演讲必须资助两个学生,效果很好。有时候我一天能讲三场,那么那一天就有6个学生能够得到资助。”
2021年3月,刘秀祥正在面对学生进行励志演讲。受访者供图
帮助,不仅仅是“给钱”,更是给孩子们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这1302名考上大学的学生背后是1300多个家庭,是他们后边站着的无数人。“很多孩子可能是他们村第一个大学生,他们就成为了无数人的榜样。”刘秀祥说。
“踏破铁鞋”的家访,大多是为了了解家庭情况,从而为学生牵线对接合适的资助资源。在资助的过程中,甚至会出现多对一的资助,比如在一个家庭里,父母生病,多子女需要上学,“这时候你对接的资助不能只是帮助个人,还得帮助他们的家庭,可能就会出现三个人同时来资助一个人的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真正的后顾之忧。”
2018年,本在望谟县民族中学任教的刘秀祥调任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他仍然如同往常一样,将一大半工资和几乎全部的时间,都花在学生身上。有同事记得,当时望谟县实验高中刚刚建立,校舍施工还没结束,刘秀祥四处奔忙,每天只睡四个小时。
不仅仅是他,整个校园都在忙碌着,“没有食堂,就在教学楼一楼搭起临时食堂;没有餐厅,教学楼的角角落落都是餐厅;缺少食堂员工,教师成了厨子帮工;没有铃声系统,吹哨子、敲钢条成了集体行动的指挥;没有广播,扯着嗓子就当喇叭。”一名同事回忆。
2022年,望谟县本科上线率达到56%,在整个黔西南州8个县市中排在第二。望谟县实验高中成立4年,2018年只有50多名学生考上本科,4年后的现在,有350多名学生考上了本科。
如今,家访队伍从当初刘秀祥一个人,发展出了“一群人”。越来越多老师受到鼓舞,跟他一起去家访。刘秀祥一直跟老师们强调,不只是教书,还要育人。“我们山里的孩子,父母大多外出务工,有的甚至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中,父母只有每年过年的时候回来那么几天。他怎么去育人?我给我们老师讲,家长应该承担的一部分责任,我们得扛下来。”
2021年10月,刘秀祥在学生家中家访。受访者供图
“相信奋斗的力量”
今年10月,刘秀祥作为贵州省基层党代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现场聆听二十大报告让他感触良多。
“跟以往的报告不一样,这次报告用了一个很大的篇幅,独立成章来谈教育,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等等。这些规划的实施对未来的乡村教育应该会有巨大的助益。”
而对于刘秀祥本人来说,他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扎根山区的信心和决心。在过去10年里,贵州省的乡村教育基础设施有了巨大改变,同样改变的还有刘秀祥的助学理念。从过去帮助解决一个个学生个体的上学问题,到着眼整个山区学生群体如何接受更好的教育,怎样能够有更好的出路、更多的选择。刘秀祥觉得,未来的乡村教育发展重心从学生转移到了教师培养上。
刘秀祥把贵州声音、乡村教育的声音带到北京,又将二十大精神传回望谟。走进人民大会堂之前,他想了又想,改了又改,不断推翻自己的发言内容,写了二十几稿才最终定下。从个人的成长讲起,这些早已为人熟知的故事,仍然让人眼含热泪。
“自己的成长不只是个人的努力,更是组织的关怀培养,家乡的发展,加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让我一步步从大学生到一名教师,到中学的副校长,再到党的二十大代表。一个人的成长,一座县城的发展,就是贵州发展的缩影,把个人、家和国‘揉’到一起,能够看到这10年间巨大的变化。”
望谟县实验高中的学生在操场上读书。受访者供图
在代表通道上,刘秀祥说出了他的梦想:原来的梦想是考大学,给母亲一个安稳的家。但是现在,他的梦想是要在大山深处建设出教育的高地,把望谟打造成贵州教育的样板区,发展成为省级的示范校,拥有引领和辐射的作用,去带动整个乡村教育的发展。让大山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有更好的出路和更多的选择。
比如,争取更多政策、资金上的支持,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让每一位教师都意识到“要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不断去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从根本上改变“思想贫穷”的局面。刘秀祥也希望依托工作室汇聚各级教育资源,比如将教师研修培训资源、资金资源、图书资源等汇聚到乡村来。
“即使你培养的孩子没有考上985、211,只要他在读书,不辍学,一直有一个方向朝前走,努力奋斗,我觉得就很好,依然会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顶梁柱。”刘秀祥希望,无论学生上了什么大学,未来在哪里,“心里边会装着更多的人”。
从北京回来后,刘秀祥同往常一样,又回到学校开始举办公益励志讲座。这些年里,励志讲座是他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也在这里收到了最直接的反馈。可能是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非常感谢你祥哥,我永远要相信奋斗的力量”。可能是已经考上大学的同学在他社交平台上的一句留言:“祥哥,当年因为听了你的演讲‘相信奋斗的力量’,才让我有了动力考上大学。”
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教师、驻村第一书记、医生、警察……有时,刘秀祥会收到他们发来的照片和一些简短的问候。他明白,他想说的,他们都懂了。“我想传达给学生的就是,无论在你前行的路上遇到多大困难,无论黑夜怎样黑,你依然有光,不但可以照亮自己前行,还能照亮更多的人。如果每一个人都是一束光,这个社会就绝对不会黑暗。”
新京报记者 徐杨 贺俊怡
编辑 刘倩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