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灵武“草编达人”芦金超:编就致富宝
芦金超。
草编,就是用芦苇秆、稻草、麦秆等编成房席、炕席、草帘子等物品,看似是个不起眼的行业。然而,随着农业、石油、铁路行业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草编产业蒸蒸日上。在灵武市郝家桥镇王家嘴村,“草编达人”芦金超的草编产品年销售额达千万元,而且80%都是专供石油、铁路等行业。
传承:接过爷爷手中的草编
今年45岁的芦金超从事草编行业已经28个年头,是个老行家了。初中毕业后,他没有和同村的男孩子一起外出学手艺,而是留在家中跟着爷爷学习传统的草编技艺。白天,将编织房席、炕席的芦苇秆剥好、浸泡、碾压整平。晚上,坐在地上,舞动手中的芦苇皮开始编制工作。“20世纪90年代中期,编织一张2.2米宽、4米长的炕席,需要两天时间,能卖4元钱,而一张1米宽、2米长的草帘子只能卖7毛钱。”芦金超说。
那个时候,温室大棚用的草帘和草绳、工业上用的草袋等都是手工编织。芦金超说,由于常年与稻草和芦苇秆打交道,传统草编人的手几乎布满伤口,为了掩盖那一道道伤痕,只能贴上白胶布,甚至是电工用的黑胶布。
工人们正在制作草帘。
创新:草编机器的多次演变
芦金超不甘心守着老手艺,28年的草编生涯中,他不断改进草编机器,将科技转化为产能。
1996年,芦金超改进了草袋机,虽然还是手工操作,但人的工作量大大减少了。1998年,他将手动草袋机改装成带电的半自动化机器,使得草袋生产效率提高到人工的4倍。“人工做草袋,一天能做30到40个,半自动草袋机投入使用后,工人一次性可将18盘草绳同时挂在机子上,借助皮带的转动,一天下来能做200个草袋子。”芦金超说,2002年,他又重新改造了半自动草袋机的经纬编织程序,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每天能够生产400到500个草袋子。
2015年,甘肃省的一位种植大户来到宁夏,想购买厚度为20厘米的草帘,可宁夏的大棚通常只用厚度1厘米的草帘,这可难住了芦金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河北一家床垫厂考察时,棕榈床垫生产机器给了他启发。回来后,芦金超改进了草砖机,使它能生产出10厘米厚的草帘。这意味着大棚能盖上更厚的“被子”,蔬菜能提前上市,打赢价格差。2017年,芦金超又将草帘机与草袋机结合,首次将手工拧编的技术改成机器缝编,产品合格率达到了98%。2022年,这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
芦金超的草编产品,最远“走”到了2500公里外的西藏,且80%以上的产品都用在石油、铁路等行业。他生产的防洪防汛草袋子还成为国家级企业标准。
初心:成为致富带头人
纪雪梅的丈夫常年瘫痪在床,原本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她,在芦金超的鼓励和帮助下,学会了草编技艺,日子越过越好。大儿子在城里买了房,结了婚,小女儿也顺利考上了大学。
据悉,芦金超创立的灵武市众宏草制品有限公司目前共有30多名工人,他们中工资最高的每个月能拿五六千元,最低也有三千多元。“我的员工大都来自周边村镇,有的比我大,有的和我年龄相仿,甚至小几岁,但凡大大小小的节日,我都会为大家送去福利。”芦金超说,自己富不算富,要让乡亲们都有钱赚,才能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