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提案走心了!上海市第十七次学代会上“00后”代表“金点子”频出
12月10日报道:在12月9日开幕的上海市学生联合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00后”代表成为了提案“主力军”。从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到弘扬城市精神品格,从提升城市软实力到关注心理健康……他们带来了许多“金点子”。
大会现场
国际学生多语言讲中国故事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陈司瑶同学作为代表,分享了《关于构建国际学生多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示范平台的提案》。
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是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窗口,上海的各大高校有着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然而在实际交流中,陈司瑶和同学们会感受到,部分国际学生对中国、中国文化的了解还有所欠缺。“之前和我们学院的留学生朋友们交流,他们表示在来到中国之前,对中国的印象是功夫之乡,是自行车王国,到了中国之后,觉得中国很现代化、国际化,在中国的生活也很安全便捷。”
于是,同济大学的一群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合力打造了“熊猫叨叨——国际学生讲中国故事”项目,以留学生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所感客观全面地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他们组织了红色场馆参观、中国新农村调研等活动,出版了《国际学生讲中国故事》系列丛书,将自己的所见所感传播至海外,项目团队累计拍摄了200多条短视频,通过脸书、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推广。海外粉丝遍布五大洲,分布在185个国家,截止目前点击率已超过1.7亿次。该项目也获得了2021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特等奖。
基于这样的经验,提案中建议:一是构筑可复制、可推广的国际学生“立德树人”教育新范式本。可以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及当代文化等主题,开展相关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鼓励留学生们以中文和母语撰写文章、录制视频,借助校友会、企业、媒体等多渠道、多途径进行发布,推进形成一条从“输入感知”,到“知华友华”,到“输出传播”的国际学生讲中国故事链。
二是明确“中国故事讲什么、怎么讲、由谁讲”这一时代课题。通过不同领域的小故事,向世界展示日常化、生活化的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中国观,推动世界与时俱进认知和研究历史中国、当代中国,助力向世界表达中国。
三是打造全国首个国际学生多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平台。加强创新理念、内容、体裁、方法、手段,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把中国当代价值观念融会贯通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
希望通过三种策略,以不同国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向世界传播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形象,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近现代发展史,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助力自己国家的发展,构筑起中国与其他国家民心相通之桥梁。
青年志愿者开展心脏急救演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梁辕臣同学作为一名“小叶子”参与了今年进博会的服务工作。通过对场馆内急救服务情况的调研,梁辕臣发现作为一场盛大的国际会展,进博会日均人流量接近20万人,除去5个固定医疗点外,在场馆内承担急救支持的共有200余名医疗志愿者,平均1人就要承担1000人的急救服务。若面临突发事件,志愿者需承担的任务量压力较大。
第四届进博会共有4746名“小叶子”在服务,若众多 “小叶子”人人会急救,那急救覆盖比将提高至1:40,进一步加固健康防线,保障进博会更为安全的举办。不仅是进博会,现阶段大部分公共场所、学校及活动均未将志愿者这一群体纳入急救应急方案内。
上海交通大学进博会志愿者
梁辕臣介绍,提案小组曾通过在校园内进行小范围的团队真实场景模拟演习进行前期调研。数据显示,接受过急救基础培训的大学新生平均心肺复苏效果为59.16分,团队合作平均得分为70.25,距离良好效果仍有一定差距,这无疑说明学生志愿者在真实场景的团队急救水平仍有待提升。而志愿者作为最庞大的工作人员群体,完全有能力更有潜力成为场馆内的安全保障,为活动的成功举办编织出一张细致坚固的急救之网。
在真实场景中,高水平的团队心肺复苏能大幅度提升急救质量,增加病患的存活率,应当成为志愿者的必修课。鉴于此,提案小组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优质教学、医疗资源,在团委的指导下,组建“我能心急救”志愿者服务队致力于对高水平急救志愿者的培养。
同时,提案小组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建立志愿者心脏急救应急方案。参考急救领域内较为成熟的心脏急救应急方案,将志愿者急救培训流程规范化。二是启动志愿者心脏急救应急演习:青年志愿者们在活动负责单位及所属高校的支持与领导下,完成活动场所内进行的高仿真心脏急救演,切实提升志愿者对应急事件的反应速度。三是营造志愿者急救健康文化:从志愿者的源头即学校入手营造急救健康文化,培养出一批培养有知识、有技能、有温度的青年学子,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大型活动会场,展现青年学子新时代风范。
“未来服务队将在交大医学院率先展开试点,启动定期的校园急救演习,完善校园心脏应急方案。进一步传递急救知识,将人人会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精神辐射到全社会,全面助力‘健康中国2030’计划的推进。”梁辕臣说。
教大学生“习得爱,学会爱”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二年级学生孙茂霖介绍了《关于大学爱情心理课程普适性构造的提案》。“如果有人问我这份提案是什么?”孙茂霖说,“我想要倡议的其实只有一件事——教会我们习得爱,学会爱。”
情感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怎么与人交流?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对这些话题,华东师范大学尝试开设了情感心理学类的课程,比如马克思主义学院,城区规划学院的老师课程场场爆满——可见情感心理类课程大学生乐意听,老师愿意教。
沪上高校交流会活动现场
“爱”是人生的重要议题,每个人穷其一生都要不断学习这门“课程”。这门心理课程绝不仅仅要关注恋情之爱,更要注重家国之爱,社会之爱,亲情之爱等多个维度,要构造具有普适性的大学情感心理类课程,要注重体系构建的多元化与大格局。
对此,提案这样建议:首先是“用好主阵地,增设情感心理类相关课程”,积极推进相关课程进校园,作为学生的通识选修课,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观、是非观、家国观。
其次是“畅通多渠道,邀请校内外专家交流座谈”,邀请校内外心理专家、各学院教授开展讲座,围绕“情感”、“心理”等多维视角举办讲座,为大学生成长保驾护航。
最后是“搭建新平台,举办多元活动拓展视野”,针对同学挚爱,可由校级学生会牵头发起校际或校内联谊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健康、阳光、积极的交流平台。如过去20年来,华东师大举办的“相约丽娃”交流活动,就吸引了沪上高校近万名大学生。对于家国、社会之爱,可组织校内外的社会实践类活动,鼓励大学生勇敢表达对于祖国、社会的爱。
”相约丽娃“活动现场
孙茂霖表示,希望推动这份提案切实落地,打造的情感心理课程体系具有“大格局”、“宽视野”、“多维度”,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观念与家国观念,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让我们懂得爱,学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