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特色优势 做强主导产业
——陕西县域工业发展观察
3月25日,在位于西安市高陵区的西安中铁工程装备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在安装盾构机。截至目前,该公司已为西安地铁八个标段提供了盾构机再制造服务。
3月20日,在位于西安市鄠邑区的西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内,西安奇盛电气设备有限公司员工正在操作数控折弯机。
■ 2021年,全省119个重点建设的县域工业集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4547.9亿元、营业收入1480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8%和20%
■ 截至2021年底,全省119个重点建设的县域工业集中区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37户,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0.2%
■ 全省19个县域工业集中区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0个升级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5个列入国家开发区目录名单
陕西省工信厅日前发布的《陕西县域工业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我省县域工业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21年,全省119个重点建设的县域工业集中区入驻法人企业560户,总数达11328户;完成工业总产值14547.9亿元、营业收入1480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8%和20%;实现利润总额910.05亿元、上缴税金617.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2%和26.1%。全省近年来涌现出蒲城、延川、洋县、山阳、勉县、扶风等一批工业强县。
特色产业助推县域工业加速发展
近年来,陕西省县域工业“一县一业”取得新成效,主导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同时全省县域工业集中区快速发展,强县作用日益显现。
我省引导和推动县域工业聚焦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培育和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一县一业”成为县域工业发展的主要模式。神木市、府谷县以能源化工为主攻方向,2021年其能源化工产业集群产值约占全省能源化工总产值的30%;岐山县以汽车及零部件为主攻方向,2021年其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产值约占全省汽车及零部件总产值的9%;汉阴县、紫阳县、平利县和岚皋县聚力打造富硒食品产业集群,2021年4个县富硒食品产业集群产值约占全省富硒食品产业总产值的46%。
我省以县域为单位的主导产业还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清洁能源、精细化工、航空配套、纺织服装、新型建材、有色冶炼等一批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呈现出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新趋势。
为推进县域工业集中区快速发展,全省相关县(区、市)深入贯彻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陕西省加快县域工业集中区和产业园区建设行动计划》,促进县域工业集中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截至2021年底,全省119个重点建设的县域工业集中区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37户,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0.2%。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以上的县域工业集中区有1个(西安泾河工业园),500亿元以上的有4个,300亿元以上的有11个,100亿元以上的有45个。全省19个县域工业集中区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0个升级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5个列入国家开发区目录名单,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打造优势产业 释放发展潜能
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我省县域工业,省工信厅县域工业处处长杨雷平认为,当前要努力打造县域工业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充分释放县域工业发展潜能。
《研究报告》指出,由于县域所处区域和发展重心存在差异,需要采用对县域工业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分类施策、分类推进的方式,建议对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县域,重点推动其发挥工业基础好的优势,主动融入全省先进制造和高端能化两大万亿产业集群发展,深度对接全省装备制造、航空、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化工 、富硒食品等23条重点产业链,进一步优化县域工业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定位,发展壮大先进制造和高端能化产业承载基地和配套基地,打造一批产值突破500亿元的县域工业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建成一批现代工业强县;对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县域,重点推动其发挥农业规模化产出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培育形成县域工业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和升级,打造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实现从“卖原料”到“卖产品”的转变,带动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或超越全国平均水平,建成一批以工促农强县。
《研究报告》指出,我省县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近80%,常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5%,具有发展县域工业优势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巨大空间。当前,针对我省县域工业发展不平衡问题,建议重点抓好三项工作。首先,优化县域工业区域布局。在关中,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大走廊为引领,促进先进制造要素向廊区流动聚集,充分释放县域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潜能;在陕北,以发展高端能化为引领,促进高端能化企业和项目流动聚集,充分挖掘县域发展高端能化产业的潜能;在陕南,以发展绿色工业为引领,促进特色富硒食品、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绿色工业发展。其次,培育县域工业重要动力源。以关中和陕南为着力点,推动一批工业基础好的县域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实施一批标志性先进制造和消费品升级工业项目,培育形成一批带动关中、陕南县域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领头羊”,促进十强县在三大区域分布走向均衡。最后,提升县域工业后进县项目策划和发展能力。引导县域工业后进县抓住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产业转移的“窗口期”,引进和培育一批发挥劳动成本优势的绿色产业集群,建设一批绿色工业示范基地,重构县域工业发展优势。
县域工业主导产业需强化
《研究报告》显示,我省县域工业稳步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地域发展不平衡待解决,县域工业主导产业需进一步强化。
“十三五”期间,县域工业“北强南弱”态势仍存在,2015年全省县域工业十强县中陕北占6家,关中占4家;2020年陕北升至8家,关中降至2家,陕南尚无突破,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更为突出。从增长结构看,县域工业发展要素进一步向县域工业十强县和县域工业第一梯队(前25名)流动集聚,十强县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县域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15年的50.7%增加到2020年的54.92%,提高了4.22个百分点;县域工业第一梯队(前25名)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县域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15年的74.31%增加到2020年的77.78%,提高了3.47个百分点;县域工业第三梯队(51名至76名)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县域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5年的6.63%降到2020年的5.42%,下降了1.21个百分点。
全省县域工业集中区总体发展向好,但平均规模偏小、竞争力偏弱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变。部分县的县域工业集中区特色主导产业定位不明晰,无法形成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有的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薄弱,功能性投入不足,服务体系缺位,企业落户落地困难;有的工业集中区产业层次低,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带动,缺乏骨干产品支撑,产业同质化严重,企业转型升级进展缓慢。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工业集中区已成为县域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
《研究报告》显示,我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发育不足,一二三产业尚未深度融合发展,大量优质农产品以原粮、原果、原料形式输送省外深加工后返销陕西市场,产业链的加工增值、品牌增值部分和就业岗位留在省外。2020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1.93:1,低于全国2.3:1的平均水平;31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县域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县域工业增加值的16.29%,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总体处于滞后状态。同时,现有农产品加工起点低、加工层次低、品牌影响力低,缺乏在国内外市场影响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
记者手记
青青梧桐引凤来
日前,记者采访多家县域工业集中区(产业园区)发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外省企业在我省县域工业集中区落户,助力县域工业发展壮大。当前,要快速改变我省县域工业“小、散、弱”的状况,大力招商引资是做大县域工业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县域工业有效投资的主要抓手。
要想引得“凤凰”来,必须先栽好“梧桐树”。县域工业集中区是县域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和核心引擎,只有大力提升县域工业集中区的专业化、配套化和品牌化发展水平,才能切实增强对外来项目的吸引力。同时,必须明确园区的战略方向、主导产业定位、重点项目布局、创新平台构建、产业集群打造等,形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另外,要加快推进县域工业集中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坚持市场化导向,推进园区管理去行政化,引入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实行企业化运作,激发园区内生动力和活力。
随着陕西省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环境的日益提升,陕西省县域工业将越来越多地引进“金凤凰”——“链主”型企业、龙头领军型企业、高市值上市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不断提升全省县域工业的层次,为我省县域工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