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彩版”我和我的父辈:带着父辈的嘱托,他们蹚出了一条新路
说说“我和我的父辈”的故事
写在前面
他是军人,策马扬刀、以身护旗,用青春奉献诠释家国大义;他是“诗人”,用最爆裂的火焰和最凝滞的烟雾,在孩子的天空写了一首无法言明的“诗”;他是时代弄潮儿,用冒险精神披荆斩棘、探寻前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父亲。
前段时间,主旋律影片《我和我的父辈》热映,引发青年一代对父辈奋斗经历的关注。父辈的流光碎影中,沉潜着一样的精彩、一样的浪漫,那是亲情中的互相信任与彼此成就,也是代际间的价值认同与精神传承。
山河无恙,烟火寻常。在父辈精神的感召下,后来者在新的舞台与战场上追逐着自己的光荣与梦想。下面,请看“迷彩版”我和父辈的故事。
十年逐梦,只为追寻你的脚步
■西藏军区某运输旅排长 贾宇翔
左图为父亲贾拴堂,右图为贾宇翔。
踏入营门,换上迷彩,我将父亲的照片小心翼翼地放进行囊最深处,心里默默地对父亲说:“爸爸,儿子和你一样,也成为一名川藏线上的汽车兵了。”
我的父亲贾拴堂已经离开我们10年了。记忆中,父亲陪伴我的时间特别少。偶尔周末一家人团聚,他都会给我讲起二郎山的故事。他说,有时间一定带我和母亲去二郎山,看看喇叭河的风景。
父亲是1984年入伍的。那时,二郎山还没有通隧道。一次执行高原运输任务,父亲驾驶满载物资的运输车行进在山路上。二郎山下起小雨,上山的路变得泥泞湿滑。突然,“哧”的一声,正在缓慢爬坡的运输车一个“趔趄”。父亲知道,右后轮爆胎了。
他赶忙握紧方向盘。这时,迎面驶来一辆小汽车。父亲在松刹车的同时打方向,为小汽车让路,并让运输车平稳停靠。望着身旁的山崖,父亲感到后背一阵凉意袭来。
等到更换完轮胎,追上车队时,因前方山路塌方,他们再次被迫停车。车队成功翻越二郎山到达泸定县城时,已经是第二天下午了。
川藏线见证了父亲的整个军旅生涯。2011年夏天,父亲因病去世。我和母亲整理父亲遗物,翻出了许多他生前获得的奖章。那些熠熠生辉的功勋章述说着父亲昔日的荣光,一颗参军报国的种子深深埋进我的心里。
2015年高考结束,我在所有志愿栏里都填报了军校。军校快毕业时,我向队里提交申请,希望能回到父亲曾经征战的川藏线上,当一名汽车兵。
今年10月,我第一次登上运输车,跟随滚滚车流向西藏进发。车过雅安,在畅通无阻的高速公路上,我看着一块块路牌,心情越来越激动,父亲常说的二郎山就在眼前了。
如今的川藏线已经今非昔比。从雅安出发到泸定,父亲当年需要两天时间,随着雅康高速通车,现在只需两个小时。车过二郎山,眼前出现梦幻般的景色:蓝天白云下,盛开的杜鹃花漫山遍野,五颜六色的花簇宛如多彩的哈达,献给远方的客人。当父亲口中的美景呈现在眼前时,我不禁湿了眼眶。这片父亲魂牵梦萦的土地,也成了我的牵挂。
像当年的父亲一样,我立志将青春挥洒在川藏线上,把忠诚镌刻在雪域高原,继续追逐着属于我和父亲的梦。
(干亚东整理)
冲锋,在另一个“战场”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主任 陈婷婷
左图右一为陈婷婷,右图为父亲陈相珍。
“不要忘记你是军人的后代,面对任务要冲锋在前!”去年以来,我所在的疾病预防控制科受领并执行多批次疫情防控、疫苗接种等方面的任务。每当工作累得快坚持不住时,我都会想起入伍时父亲的叮嘱。
我出生在军人世家。爷爷陈天远14岁时投身革命,先后参加黄桥决战、莱芜战役,屡立战功。在莱芜战役中,爷爷被炮弹击中身负重伤,成为三等甲级伤残军人。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面临严重经济困难,爷爷毅然将伤残证作为党费上缴组织,表示从此不再领取伤残补助。1978年,爷爷去世前立下遗嘱:子女要自力更生,不要忘了自己是军人的后代;不允许烧香烧纸钱;响应国家倡议,遗体火化。
我的父亲陈相珍从部队赶回老家时,爷爷已陷入深度昏迷。后来,他从讣告里看到爷爷的遗言,把它誊抄在笔记本上,用来鞭策自己。1979年边境作战打响,父亲写下血书请战。作为运输兵,他负责前线物资补给和保障工作。一次,父亲和战友驾车深入敌境侦察。面对席卷而来的炮火,父亲紧握方向盘,猛踩油门,带领战友成功突围。因表现突出,父亲被授予三等功。
和平年代,无论在哪个岗位,父亲都兢兢业业,先后6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到表彰。2005年,尚未到退休年龄的他,服从大局,主动申请退休。之后,他积极投身国防教育,先后被安徽省合肥市表彰为“红色口述史”优秀宣讲员、“最美退役军人”。
受父亲的影响,我高中毕业后选择参军入伍。去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也走上了“战场”。在抗疫一线,我和战友主动放弃节假日和休假,做好营区感染防控、洗消杀毒和防疫物资保障等工作。同时,我规范门急诊预检分诊、发热门诊就诊等流程,开展感控常识、防控知识宣教。我和战友还为体系部队和退役军人开展上门服务,对辖区群众推出午间预约、夜间延时、节假日无休等便捷服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面对时代考验,只有勇担使命,才能无愧于父亲的殷切期盼,无愧于军旅。
(郝东红、曹 凤整理)
我接过了父亲的“抗洪沙袋”
■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学员 郑万隆
左图第二排右二为父亲郑亮,右图为郑万隆。
1990年3月,我的父亲郑亮从安徽农村来到辽宁某部服役,在东北一干就是27年。父亲说,当时部队条件艰苦,住平房、睡通铺,冬天手脚生冻疮,肿得像发面馍,但没有一人叫苦叫累。
我从小在军营长大,但是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母亲总说:“你的父亲是个好兵,干啥我都支持他。”谈及父亲抗洪的那段经历,母亲有些哽咽。
1998年8月,三江告急。一声令下,父亲作为连队指导员,来不及跟身怀六甲的母亲说上一句话,就带领全连官兵整装出发。先铁路输送,后摩托化开进,他们连夜奔赴松花江抗洪一线。
父亲所带连队主要担负“龙江第一险”高谊泵站抢险任务。面对肆虐的洪水,父亲带头冲上去,扛沙袋、打地桩、堵管涌、架人桥。经过20多个小时的奋战,围堰终于成功合龙。那次任务中,父亲的脚踝扭伤。他强忍疼痛,打着石膏与战友奋战在一线。
高考那年,我顺利考上中国矿业大学。收到入学通知书那晚,我告诉父亲:“我想去当兵,成为像您一样的兵。”父亲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儿子,好样的,我支持你!”
2016年9月,我如愿穿上军装。离家的那一刻,父亲叮嘱我:“军人生来为打仗、为奉献、为国防,穿上军装,你就要肩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和使命。”
我把父亲的嘱托牢牢记在心里,不论是队列训练,还是实弹打靶,我都不断突破自己。当兵第二年,我考上了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成为一名“准军官”,同时光荣地加入党组织。
2017年,因部队改革需要,父亲披上光荣退役的绶带。退伍那天,当卸下肩上的军衔时,他潸然泪下。我深知,27年军旅生涯,父亲很不舍。
返乡后,父亲不改军人本色。只要我放假回家,他总是要和我比跑步、喊口号、唱军歌,还逢人就说:“我儿子也去当兵了,还考上了军校。”
为不辜负父亲的期望,我立志吃更多苦、经历更多磨炼,像他一样当个好兵。
(李 宝整理)
守护界碑是我的“家规”
■云南省马关县民兵界务员 熊光泽
左图为奶奶和父亲的合影,右图为熊光泽。
小时候,我还不是很理解界碑、边境线所代表的含义;长大后,才逐渐理解父辈口中“有国才有家,守好边就是守好家”这句话的深意。
我家所在的云南省马关县罗家坪村是一个苗族村寨,位于罗家坪大山脚下。罗家坪大山地势高,可俯瞰越南箐门等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当年,罗家坪大山收复战就在这里打响。从我的奶奶算起,我已经是村里的第三代界务员。
我的奶奶叫项左弟,是村里第一位苗族女党员。由于熟悉边境情况,上世纪50年代,奶奶成为一名光荣的界务员,带领村民守边护边。这一守,就是整整半个世纪。后来,我成了奶奶的“小尾巴”,跟在她身后跋山涉水、穿越丛林。
奶奶去世后,同样身为党员的父亲,也成了一名界务员。1980年9月,父亲上山采药,发现罗家坪大山主峰被敌人占领,正在砍树修工事。他迅速下山,通知部队。罗家坪大山收复战打响后,父亲和村民一起为前线战士送水送饭,每天往返3趟。之后,父亲加入民兵队伍,担负起支援前线的各项保障任务,为部队带路、运送伤员和弹药、打扫战场等。
随着边境日趋安全稳定,村里越来越多人选择外出务工。当时姑姑在广东打工,不断动员父亲去,父亲没有心动。他说,有国才有家,总要有人站好岗。
父亲去世后,我毫不犹豫承担起守边固边的责任,成为家里第三代界务员,每周沿着188号至193号界碑巡逻。
经历过战争洗礼,才更懂得和平的珍贵。以往村民家家户户住着土坯房,喝着雨天攒下的地窖水,过着食不果腹的贫困日子。这些年,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村子焕然一新,棕墙青瓦的楼房错落有致,庭前屋后鲜花点缀,家家户户悬挂国旗,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村。
守护界碑是我的“家规”。今年我已经60岁了,每次巡边,我总喜欢带着孙子去界碑前,讲讲一家三代与界碑的故事,希望他能继承守边精神,守护好边境,建设好家乡。
(赵杨新宇、本报记者柯 穴整理)
总有人正年轻
■解放军报实习记者 吴晓婧
一双大手,掬起信仰、奉献与坚毅,传递给一双小手。影片《我和我的父辈》开头,以“手”作为象征意象,呈现出一种代代相继的传承。
这双手,或许曾在战争年代勇执钢枪,让冀中骑兵团的旗帜飘扬在战场上;或许曾坚定托起一代人的航天梦,让中国人把诗句带到浩瀚宇宙。这双强有力的大手,逐渐被时间赋予沧桑与褶皱。曾经被牵住的那双稚嫩的小手,带着父辈的嘱托,摸索着蹚出一条新路。
“你是总觉得我怕死是吗?”“我就怕你不怕死。”当儿子马乘风带着一点少年的倔强与挑衅向父亲马仁兴发问时,得到了这样的回答。这是冀中骑兵团团长的回答,也是一个父亲的回答。尽管父子二人性格阅历明显存在差异,但在战场上有着相同的秉性,他们以面对牺牲时的果敢与无畏,诠释着戎马卫山河的使命。
“燃料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东西。火箭是,为了梦想,抛弃自己的东西。”作为火药雕刻师的郁凯迎,用浪漫的方式向孩子们解释了父亲施儒宏的牺牲。长大后,爱哭的女儿延续了父母的航天理想,在太空继续完成他们的“诗”。
一个个家庭中,一方方屋檐下,一代代中国人民接续奋斗,托起了伟大的中国梦。《我和我的父辈》以不断更迭变化的时代为大背景,提取出四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向我们展现了两代人经年未改的真挚与热忱。
循着父辈的脚步,西藏军区某运输旅排长贾宇翔踏上川藏线,追逐着属于父子俩的梦想。出生于军人世家的军医陈婷婷,始终不忘用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恢复温驯的松花江、及时加固的堤坝仿佛还在述说着1998年的抗洪故事,苍茫的边境线、光洁的界碑见证着祖孙三代扎根边防的决心……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在历史的时间轴上,每个人都曾是后辈,也会变成前人。“树立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增强过硬的担当本领”应成为当代青年的座右铭。
续写清澈的爱,总有人正年轻。
底图为影片《我和我的父辈》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