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刷屏的二舅,已暂别小山村!如何治疗“精神内耗”,杭州医生这样说
这几天,B站UP主“@衣戈猜想”发布的一条《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刷屏,几分钟的视频讲述了二舅的半生,很多网友表示被二舅感动或治愈。
今天早上10点18分,衣戈猜想在社交平台发文说,二舅和姥姥,已暂别小山村。
精神内耗这个词被@衣戈猜想反复提及,这也是很多人被这条视频触及的原因之一。
昨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胡少华也认真看完了这条短视频,“现代人多少都有一些精神内耗,我想这也是这条视频被很多人关注的原因之一。‘二舅’对待生活的态度其实很契合我们心理治疗经常提及的一点,那就是每个人都要有自我满足的能力。”
适度的精神内耗不可怕
过度则会产生心理问题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和工作节奏下,很多人都会有精神内耗,尤其是在城市生活的中青年人。”胡少华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了什么是所谓的精神内耗:它是心理健康领域的很多负面情绪,包括抑郁、焦虑、来自职业方面的困惑、家庭关系、亲子关系等。对个人来说,心理内耗最终的结局就是,造成人心理上的痛苦。
从更深层次角度看,精神内耗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和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它是由很多因素引发的,包括个人的性格、对事物的看法、人的满足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
在胡少华看来,每个人多少都会遭遇精神内耗,因为人在压力下都会有纠结、忧虑等,比如前段时间,中高考,考生和家长都会有焦虑或者紧张,“适度的精神内耗并不是问题,也不是心理疾病,甚至可以说,它是有促进作用的,促进你进步和前行。只有它变得不合理的情况下,那就需要警惕和干预。”
在门诊中,胡少华接诊过不少因为精神内耗最终产生心理问题的患者。
“很多创业人员、精英、高层次人才等反而容易精神内耗,因为他们对自己有过高的要求。比如有人给自己列出时间表,在几年之内达到什么样的成就,一旦没有实现,就很难接受自己。”
胡少华说,生活需要目标,但可以设定小一点的目标,另外要有自我排解的能力,也就是一旦实现不了,能自我宽慰。
精神内耗怎么办?
“二舅”的这些值得借鉴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胡少华认为这个视频当中的“二舅”身上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
一是面对和接受。 生活的强者并不是要做到多么强大,能接受生活本身就是强者。有很多东西,是个人无法改变的,比如出生、家庭、外貌、甚至智力等,这些都是先天因素。只有能直面和接受这些,才能树立对未来的信念。
二舅无疑就具备了这样的心态,在因为外来因素致残,在当时那种环境下,无法改变现状的情况下,接受这个现实。他很聪明,会很多手艺活,凭借自己的情感能力和专业技能在村子和周边获得认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会获得成就感。
“这种接受并不是躺平,是接受自己无力改变的,或者说接受自己经过努力后达到的状态。”胡少华说。
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个人要找到自己的人生轨迹或者说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人会遇到很多挫折,但在挫折的时候能看清自己,因为高光是瞬间。这也提示我们,在接受的同时少抱怨和批判。很多精神内耗其实源于抱怨,抱怨领导的不公、抱怨孩子的不刻苦、抱怨伴侣的不给力等。
而很多抱怨的源头是从自我出发,其实个体是需要更多情感能力的,比如包容,这样人的批判性会更低,自我满足能力才能上升。
三是处理人际关系上的一些原则。
“我们在做心理咨询时会经常说,首先要无害原则,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其次是双赢;最高原则是利他。”胡少华认为,视频中的二舅其实也诠释了这些:他利用自己的技能帮助别人,对他本人来说,其实并不能赚多少钱;他说,只能管好自己。其实,他做了很多帮助别人的事,也就是利他的事,“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
多和自己做对比
要有自我满足能力
在胡少华看来,达到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是要有满足能力,有些人自我要求高,总是和他人比,就容易精神内耗。
视频中有一段话说:按照二舅的智商可以高考,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和退休金,村子附近就有这么一个人。
“这种思维方式其实代表了多数人,我们总是容易和身边的对比,生活最重要的参照物应该是自己,和自己比,就容易满足。 ”胡少华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经常会举一个例子:冬奥会有几百位运动员,但金牌可能只有10多个,多数人职业生涯拿不到金牌,但他们在赛场上做最好的自己,也很欣慰。
胡少华解释,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一旦精神内耗比较严重就会出现明显的心理问题,比如睡眠障碍,失眠或者难以入睡;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出现障碍,包括工作效率降低、无法集中注意力、人际关系敏感、恐惧交往等。
“个人的自我察觉也是很重要的,一旦精神内耗持续时间比较久,或者给个人带来很痛苦的体验,那就及时到专业机构寻求帮助。早期的可以进行心理咨询治疗,如果一旦进展为抑郁症、焦虑症,那就要借助药物治疗。”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王蕊 江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