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世界资讯 国内新闻 滚动 社会 经济 军旅 体育 科普 文化 法治 农业 医疗 数码 房产 汽车

5·12护士节 | 我们的选择

2021-05-12 12:02:22 来源:央广网北京 作者:申珅 宋雪
5月12日,护士作为健康服务领域中人数最多的专业群体,为健康服务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他们白衣执甲、负重逆行,向世界展示了护士在守护人的生命全周期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央广网记者采访了几位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护士,倾听他们守护病患、守望未来的心声。面对工作,面对病人,面对疫情,身为护士的他们分别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央广网北京5月12日消息(记者申珅 宋雪)护士作为健康服务领域中人数最多的专业群体,为健康服务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他们白衣执甲、负重逆行,向世界展示了护士在守护人的生命全周期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央广网记者采访了几位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护士,倾听他们守护病患、守望未来的心声。面对工作,面对病人,面对疫情,身为护士的他们分别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与其说我选择了护理专业,不如说它选择了我”

北京医院现任护理部副主任孙超,从事护理相关工作已有19年的时间。回想当年,护理并不是孙超报考大学时的第一志愿,当时的她觉得医生才是救死扶伤的最典型代表。谈到对护理工作最初的认识,是一位护士长让孙超第一次感受到了榜样力量。“我刚开始实习的时候,整个胸外科每天最早到岗的是一位护士长。胸外科都是做过肺脏手术的病人,那个护士长每天都去病房给病人拍背、咳痰。那时我意识到,除了手术以外,术后护理对病人的康复也非常重要。”正是身边这些平凡又尽责的护理人员加深了孙超对护理的认识,让她坚定并热爱自己的工作。

北京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主持工作)孙超(受访者供图)

19年的从业经历里,孙超曾先后从事急救护理、老年护理、护理管理、医院管理等工作。令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抗击“非典”时期的一次经历:“2003年是我入职的第二年,我作为第一批队员进入‘非典’病房。当时正赶上一位病人去世,需要对尸体进行处理。”孙超回忆,当时包括她在内的几个年轻护士都有点害怕,就在那时,一名急诊科的科主任主动站了出来,“没等我们做出决定科主任就说由他来做,从他的身上我感受到一个团队负责人和一个‘大家长’的担当。”多年后,已经走上护理管理岗位的孙超谈起这位以身作则的科主任时,依旧能感受到一个团队负责人的作用和力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和她刚入职的时候相比,护理工作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孙超表示,曾经人们对于健康的自我管理意识不如现在这么强,很多病人都拖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才来医院看病,医护人员更多的是在治疗疾病。如今,从生命全周期管理的角度可将护理工作分为不同阶段,从事前预防到急性期救治,再到后期康复,甚至延续到社区和居家。此外,护理专科的发展也能发挥护理专业的价值,助力患者更快康复。最重要的当属护理工作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患者信息精准度,还大大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孙超所在的北京医院作为国家老年医学中心既肩负使命也面临挑战。北京医院在老年护理方面经验丰富,早在七十年代就已编写了关于老年护理学的教材。2019年,北京医院成立了老年护理及老年产学研综合的交流平台——中国老年护理联盟。面对未来,孙超思考的是如何去提升基层老年人护理服务能力及如何将护理服务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和家庭。

那么,怎样才能算一名合格的护士?“如果仅有爱心,顶多算是一个好人,护士要有‘爱商’观念,还应该有过硬的技术。”孙超认为,要想让护理服务真正“贴近临床、贴近社会、贴近患者”,护士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面对镜头,孙超有心里话想和同行分享:“在未来的医疗保健事业中,护理将会和早期预防更早接触,和医疗工作更加深入配合,和基层社会工作更加紧密交叉。希望同行们能够进一步丰富自身能力,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当中去不断探索,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

“婚期可以推迟,但疫情不等人”

2020年6月,北京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再次牵动着国人的心,北京世纪坛医院派出9位医护人员组成医疗队前往北京地坛医院支援。这其中就有一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情侣。本来即将到来的端午节是他们准备领证的日子,突发的疫情让他们选择推迟婚期。

35岁的李德华是麻醉科手术室的一名护士长,疫情发生以来一直坚守在手术室岗位。当他听说地坛医院需要支援,李德华第一时间报名,“婚期可以推迟,但疫情不等人。”当李德华充满歉意地将消息告知未婚妻张青时,同为医院护士的张青只是默默地点点头。不曾想,在出发的名单里,李德华看到了张青的名字,他这才知道未婚妻也报名参加了援地坛医院医疗队。

张青希望两人能“并肩作战”,守护家园,日后也能拥有共同的回忆。“之前只是演练,没有真正穿上防护服长时间面对患者。所以一开始,我们俩很担心彼此。慢慢熟悉后,我们俩如果搭班就会一块进去,看着彼此能更踏实一点。”

李德华和张青参加援地坛医院医疗队(受访者供图)

去年十月,李德华和张青终于举办了迟到的婚礼。同样身为护士,李德华和张青虽然生活在一起,但彼此陪伴的时间却不多。张青甚至调侃:“结了婚感觉还像异地恋似的,早上见了一面,晚上我都睡了他才回来。”

北京世纪坛医院李德华和张青

尽管因为工作聚少离多,小两口并不后悔选择了护理事业。张青认为护理不只是服务一个患者,一名合格的护士除了要有仁爱之心和过硬的技术,还应为自己行业发展贡献力量。李德华则希望能够通过和患者的沟通减少医患矛盾:“作为护士,我们执行的是医生的医嘱。专业性的问题需要医生解决,但我们可以指导患者更好地去跟医生沟通,让医患关系变得更好。”

“让我选择第二次、第三次我都喜欢这个职业”

52岁的袁巧玲是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的一名护士长,当谈起曾经选择当护士时,家人的反对,袁巧玲哽咽着说:“我从十几岁起就想当护士。初中毕业时我报考了两所护校,当时家人都极力不同意,尤其是我父亲。”然而最终,袁巧玲的坚持打动了父亲,她如愿成为了一名护士,而且这一当就是32年。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长袁巧玲和同事们(受访者供图)

“曾有人问我,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的话,还会当护士吗?我说,让我选第二次、第三次我都喜欢这个职业。”护理工作是细碎且繁琐的,甚至有人一提到护士就觉得是“伺候人”的工作,袁巧玲从未曾这么想过:“通过护士的付出,很多病人得以顺利康复出院,我们挽救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在她看来,护士是平凡的职业,但平凡中也透着伟大。“我珍惜这份责任,病人康复出院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尤其看到偏瘫、失语的病人来复查时能走路、说话了,我简直比他本人都要高兴,这是作为护士的幸福感。”

袁巧玲享受护理工作,也从中收获感动。“我觉得我就是为护理而生的,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职业。”32年的护士生涯里,让袁巧玲印象最深的是一个17岁的男孩:“他六岁的时候得病,之后的每一年他都到医院看望我,十几年了,我们就像老朋友似的聊聊天,让我很感动。”

袁巧玲的身份不仅是护士,也是女儿、妈妈和爱人,回想起职业生涯中平衡工作和家庭背后的艰辛,她告诉记者:“孩子小时候上托班,冬天早上7点护士长大交班。我只能把孩子放托儿所,那时候托儿所一个孩子也没有,整个楼房是黑的,孩子就垫着小书包坐在门口。作为妈妈我都不能回头看,眼泪就哗哗往下流,那个场景到现在仍历历在目。”

27岁时,业务能力突出的袁巧玲就已成为一名护士长。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让她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长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护士长的身体应该是健康的,心理应该是健全的;思想要过硬,业务能力要过关。此外,病房管理也是一项学问,要做到“有情管理,无情制度”。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研意识也不可或缺。从2015年开始,袁巧玲参与了‘术中局部备皮’相关科研工作,通过局部备皮降低了病人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

守好每班岗,拂去痛与伤,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唯有用实际行动践行南丁格尔誓言。在属于护士的节日里,从业32年的袁巧玲寄语所有的护士兄弟姐妹:“在护理生涯中,温暖患者、珍惜家庭、保重自己。”


关键词: (责任编辑:宋薇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