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湾”的精神纽带是什么?听大咖们细说湾区“文化底色”
作为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以文化为纽带,共同架起融合发展之桥。5月24日,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人文湾区 机遇湾区”分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艺术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韩美林,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田青,著名作家、台湾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杨渡,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立法会议员、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霍启刚,星竞威武集团董事长兼CEO何猷君等嘉宾出席活动。
我们该如何理解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底色”?作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粤港澳大湾区该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大湾区的人文建设又蕴藏着怎样的机遇和未来?与会嘉宾围绕这些话题畅谈人文湾区的丰硕成果与发展前景。
人文湾区建设成果丰硕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发布实施5年来,人文湾区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湾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韩美林在主题发言时不禁慨叹:“大湾区的发展真是迅速!”在韩美林看来,大湾区非常重视人文和艺术的发展,给艺术家们提供了很多机遇。
30年前,韩美林受深圳的邀请,创作了城市雕塑《盖世金牛》,表达深圳在改革开放后展现出“牛”的那种创业精神。30年后的今天,当他再次踏上这片热土,依旧能深切感受到这股“牛劲”,依旧推动着湾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文化、文明的进步。
“祝愿大湾区在面对新的挑战的同时,进一步激扬‘拓荒牛’精神,把握新的机遇,焕新人文景象,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韩美林说。
这种划时代的巨变,在田青看来,如梦似幻,沧海桑田。当年一个叫深圳的小渔村今天已经成为一个雄踞亚洲、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大城市;一座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港珠澳大桥跨越海面、展翅翱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激励着人们砥砺前行。
“在这十年间,湾区融合的意愿越来越强。粤港澳大湾区概念和《规划纲要》的发布,可以说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习惯。”霍启刚对大湾区的变化有着切身感受。“还记得小时候爸妈带我去中山,要先去澳门再转到中山,几乎要一天时间。现在我的孩子们可以从香港出发,一个小时内到达湾区的很多地方。”
何猷君则从近年来优质要素的聚集和流动,看到大湾区展示出来的非凡活力。“港澳金融市场开放、国际联系广泛、专业服务发达等优势正在同内地市场广阔、产业体系完整、科技实力日益增强等优势快速融合,逐渐从量变积累为质变,形成了不可阻挡的时代机遇。”
中华文化血脉相连
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广袤的文化空间里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文化因素,多元文化背后蕴藏着共同的中华文化基因。论坛现场,诸多嘉宾都谈及大湾区共同的“文化底色”。这种基因根性与文化底色,既是人文湾区融合的纽带,也是中国心、中华情的源头活水。
“两岸的民间文化血脉相连,根深蒂固地存在每一间庙宇之中,每一根民间的香火之中,每一个虔诚膜拜的心灵之中。”杨渡从热门影片《周处除三害》中掷茭杯的情节,谈及台湾的民间信俗文化,回顾了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在他看来,了解台湾民间社会,莫如去庙口长坐,找人泡茶聊天。带着人情与温情,慢慢地进入,不要急于表达立场和说法。
粤港澳大湾区的11个城市从来都是同一个区域,有着相互关联的文化和故事。香港艺术学院前院长、香港中文大学客席副教授茹国烈用“文化光谱”的概念解析了湾区文化的丰富图景。“这些区域所蕴藏的不同文化元素经过混合、发酵和累积,可以产生不同的文化产品,熬成一锅精彩滚热的高汤。例如佛山的武术传统加上香港的电影艺术,产生了叶问系列电影;广东的舞狮传统加上动画科技,产生了动画《雄狮少年》。”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吴志良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毕其全功,必须建成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需要构建共同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在探索构建人文湾区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寻找有效的模式和路径,对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共同价值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有着紧密又多元的文化连接,艺术交流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坚实基础。”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许钦松表示,我们现在不是重新建立这种关系,而是要结合当代的国家政策和时代特性去发展它,使之焕新。
岭南文化扬帆远航
活动现场,惊艳海内外的“中华战舞”在论坛茶歇时间敲响了激荡人心的鼓点。女子英歌队以整齐划一、柔中带刚的动作演绎出“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气概。
粤剧、英歌、醒狮、咏春……这些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文化符号,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更是唤醒海外华人的乡音乡情。如何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也是此次分论坛热议的话题。
在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鲁迅文学奖得主葛亮看来,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国,岭南更是其中重地。每一项湾区非遗,广彩、粤绣、粤菜、木雕等,都是我国经过千百年的累积,集腋成裘、水滴石穿的时间铭刻。而创造性的转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活力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中,坚定我们民族自信的必由之路。
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名誉馆长林庆熙认为,要以“抢救”的姿态,全力推动珍稀历史资料的整理和活化,比如侨批档案是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创业的历史见证,应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侨批档案鉴定、征集、整理和研究的专业队伍,用侨批讲好华侨故事、讲好广东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科技变革推动了文学创作手段的革新,但人文精神依旧不变。”知名作家、编剧何冀平认为,内地文化与港澳文化的结合能产生很多好作品,独特的岭南文化可以充分结合香港文化的科学视野和国际视野,创作大湾区文化艺术作品,推动更多文学艺术作品市场化、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