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传统视角 美食人物 传统医学 国粹文化 传统文化

守正创新 千年药都续华章

东汉药圃、华佗五禽戏、里仁街、药商会馆……这些散落在亳州各处的中医药文化符号,串连起千年药都的文化“基因”,为中医药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2021-09-25 09:54:44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记者 武长鹏
中医药文化发展离不开创新。安徽老字号“承庆堂”创建于1890年,由于制作的膏方具有奇效深受患者欢迎,传承至今。据介绍,承庆堂的膏方熬制要经过麻油浸药、烈火煎沸、文火久熬等九步,制作工艺复杂,而且多以口传心授为主,所以能真正掌握这项熬制技艺的人少之又少。为了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承庆堂第四代传承人李正风在传承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造性地整理出一整套膏剂制作技艺,品种多达20余种,而且克服了传统膏药的一些弊端。

1800多年前,一粒中医药的种子在亳州埋下,千年滋养,如今已成参天巨树——亳州中药材产值达1450亿元。9月中旬,亳州又逢药博盛会。今年的药博会现场活动热闹,线上活动也格外活跃,线上总浏览量超过1200万次,传播覆盖上亿人次,彰显了亳州作为“药都”的强大号召力。

传统膏药制作场景 (资料图片) 

现代中医制作中药过程

亳药“朋友圈”遍及全国

药酒茶三展首次同台、一大批产学研项目集中揭牌、传播覆盖上亿人次……刚刚过去的国际中医药博览会暨全国中药材交易会,再次让国内乃至世界中医药届的目光聚焦到皖西北的亳州。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次被提起,亳州为什么能成为“药都”?

“‘药都’的历史地位,是亳州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亳州市药业行业协会副会长韩志军说,1800多年前,“神医”华佗在亳州开辟第一块药圃,为亳州种下了中医药文化的“种子”,绵延至今,“华佗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深受百姓爱戴,唐宋时期,每年重阳节,亳州的医家药师都会到华佗生前行医处祭拜并施医接诊,附近百姓也会来此售卖自种、采摘的药材,祭祀活动演变成庙会性质的中药材贸易集市。这就是亳州药市的雏形。”

亳州文化学者张建华介绍,明清时期是亳州古代中医药及其文化发展的高峰期。亳州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处,再加上涡河水运发达,直通南京、上海,商贾云集,全国各地药商纷纷到亳州从事中药材经营。当时的亳州被称为“小南京”,可见其商贸之发达。据《亳州志》记载,清末民初,亳州老城有“七十二条街,三十六条巷”之称,里仁街、纸坊街、老花市聚集了近百家药栈,其中60多家是外地药商开办的,并成立了药业工会。为便于交流,外地药商纷纷在亳州建立会馆,最多时达到30多个,街面上商、行、号、栈依次排开,繁华一时。

亳州悠久的中医药文化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基因土壤”,又在中医药产业发展中丰富自己的内涵。发达的中医药,为亳州留下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宝藏。

行走在亳州老街,处处可见中医药文化的“遗迹”。花戏楼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山西和陕西的在亳药商于1656年建设,是山陕药商会馆的一部分;承庆堂、松山堂、普庆堂、同仁堂等老字号,都是从亳州老街起家并壮大,承庆堂、松山堂至今犹在;最昌盛的时候,里仁街设有60多药店,“甚至连里仁街的名字也与‘中药’有关。古代人将药与病相提并论,因此避讳用药命名,多用仁字代替。”韩志军说。

韩志军表示,亳州的中医药文化起源也与老子有关,因为自古医道不分家,老子不仅是亳州人,还被尊为道家创始人,天地人和、五行、阴阳……这些概念既是道家思想研究的内容,也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药文化的诞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老子故里,亳州也被称为“道德之乡”,在亳州药商们看来,“道德”之人首先要厚道,厚道就是讲诚信。“每次去外地买卖药材,都会受到当地人欢迎,大家以诚相待,货款结算及时。”药商李磊说,凭借诚信经营的“好名声”,亳州药商的“朋友圈”遍及全国。

小小药圃结千亿硕果

在亳州华祖庵景区内,一处景点叫古药园。走进古药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洗药池,相传是华佗当年洗涤药材的地方,再往里走,便是一片由竹篱围起来的药圃,据说是当年华佗开辟的。让华佗想不到的是,当年他开辟的小小药圃,在1800多年后,居然长成了产值达到1450亿元的中医药产业。

行程万里,不忘来路。纵观亳州中医药产业发展历程,先后经历过几次起落。

清初时,亳州种药农户有2000多户,乡间种植“以顷亩论”。民国初期,药材种植面积突破万亩以上。此后战火连年,黄水屡犯,种植面积萎缩。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亳州中药材种植面积仅3000多亩。1949年之后,中药材种植迎来了十年的发展机遇,种植面积逐渐增加。1958年,受禁止私营政策影响,此后20年间,亳州药市逐渐冷落,药材供应时断时续。1978年之后,中药材市场开放,国家、集体、个人竞相经营,中药材种植面积急剧增加,外地药商争相来亳购销。1985年,亳州举办首届全国中药材交流大会,吸引27个省、市的1500多名代表参会,总成交额1.5亿元。

自1985年以来,亳州已成功举办37届药交会,成功打造了亳州药博会这一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医药会展品牌,对弘扬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和推动国际中医药交流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借此平台,亳州中医药名气越来越大,被称为“中华药都”。

目前,亳州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农民超过100万人,种植面积连续多年保持在120万亩左右,约占全省的60%。以中药材种植为基础,亳州有“千家药企、十万药商”,初步形成了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中药颗粒剂生产、中药流通、中药科研和中药文化传播等全产业链的体系。目前,亳州的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达1450亿元,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贸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中药材提取物加工生产基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基地。

位于亳州老街的承庆堂

中医药传承后继有人

中医药文化发展离不开创新。安徽老字号“承庆堂”创建于1890年,由于制作的膏方具有奇效深受患者欢迎,传承至今。据介绍,承庆堂的膏方熬制要经过麻油浸药、烈火煎沸、文火久熬等九步,制作工艺复杂,而且多以口传心授为主,所以能真正掌握这项熬制技艺的人少之又少。为了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承庆堂第四代传承人李正风在传承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造性地整理出一整套膏剂制作技艺,品种多达20余种,而且克服了传统膏药的一些弊端。

贴过膏药的人都知道,膏药有时使用不便,而且有残留,容易引起皮肤发黄甚至过敏。“我们采用新工艺制作的膏药,具有使用方便、透气性好、无残留、吸收快、安全可靠等优点,而且由于采用机械化生产,效率提高了,成本下来了,不会增加患者负担。”李正风说。

除了对老方进行创新,亳州当地的中医药文化还与时俱进,衍生出越来越多的新产品,花草茶就是其中的代表。据明朝顾元庆所著《茶谱》记载,“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亳州对传统花茶进行创新,加入药食同源类中药材,制成了花草茶。这样的茶不再只是一种茶饮,还是一种保健饮品,与时下流行的“大健康”理念不谋而合。亳州依托“中华药都”的优势,积极打造全国“花茶之都”。2016年5月,创建谯城区花茶孵化基地,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经过几年的努力,花草茶产业在亳州取得大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花草茶生产加工基地之一。目前,全市已有花草茶生产企业800余家,花草茶品种1000多个,年产值达到40多亿元,在未来的3至5年内,产值将达到100亿元左右。药香中融入花香,让亳州的发展更具活力和前景。


关键词: (责任编辑:蔡莹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